张巨光的经历

张巨光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而且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精英家庭,所以他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年轻时很聪明,渴望学习。他先进入沈阳穆斯林小学学习文化知识和阿拉伯语,然后转学到伊光和高鑫小学。65438-0942年转入父亲创办的私立沈阳穆斯林文化学院(恢复后改名东北中学,现沈阳回民中学前身)并兼任院长。1945抗战胜利后,在学校参加小喜剧《光复后的晚餐》演出。学校成立了自治社团,他被选为宣传部长。当时他还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的一些工作。

1946年4月,张巨光进入辽东中学补习班,后到辽东学院音乐系,1947年10月转入北平民族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优雅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让他受益匪浅。他本想在这个艺术殿堂里继续深造,以实现自己的声乐梦想,但每月60万法郎的昂贵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最终不得不辍学。

在北平期间,张巨光经父亲介绍加入了伊斯兰教社和辽东大学北平流亡学生会,接触了进步人士和进步书籍,思想开始转变。后来他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为了躲避追捕,张巨光和几个同学去了东北,于1948年9月进入长春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同年6月,正式进入该校文艺系音乐系学习声乐。1950毕业后留在师大艺术团,去吉林蛟河煤矿集体体验生活。在此期间,通过与煤矿工人的接触,张巨光深切感受到了劳动的伟大和可亲可敬的工人师傅,使他的思想深受教育。实习结束后,正式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电影艺术家之一。

东北电影制片厂集中了许多优秀的著名演员。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年轻的张巨光大开眼界。他决定虚心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影演员。因为是新人演员,所以他接受的角色大多是群众演员和临时演员,比如《收获》、《葡萄熟了的时候》、《捍卫胜利果实》、《你满意不满意》、《阴山》等。他不会因为戏份少而心烦,而是寻找更多的现场观看的机会。为了提高表演水平,他读了《红楼梦》、《水浒传》、《暴风雨》、《大流》、《大学生》等多部中外名著,找到《演员手册》、《演员修养》等书和他在师范大学的讲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有很强的组织意识,无论组织布置什么工作,他都能认真完成。有一段时间,组织上派他去交通股分管行政。他二话不说就报到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学会了驾驶技术,还有撑船和骑马。通过学习和实践,他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演员的基本功,为以后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195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草原上的人》,确定张巨光在片中饰演陆守清。这个角色是张巨光拍戏后得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角色,他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反复阅读角书,构思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把这个角色作为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和创作水平的契机。在他看来,一个电影演员,不管是演重要角色还是一般角色,哪怕是一两个镜头,都应该认真对待,全心投入。所以他把陆守清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成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组织认为他有文化和专业特长,也允许他做剧组的文化老师。他非常认真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认真备课,组织剧组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文化知识,抄写黑板报,组织剧组开展球类运动,成为剧组里的活跃人物。

从1949年6月到20世纪50年代初,张巨光在东北师范大学艺术团和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了许多戏剧演出。他在歌剧《刘胡兰》中饰演石三海,在《游子的变迁》中饰演浪子。在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何柏丽,《日出》中饰演潘月婷,《雾都重庆》中饰演沙,《全家福》中饰演王,《顺尼》中饰演伪警察局长,《黎明前的黑暗》中饰演日本军官等。以及钢是如何炼成的等等。这些角色的年龄、职业、性格、社会阶层、生活时间各不相同,但经过张巨光的艰苦历练,他能够成功地把握住角色,使得剧中的这些角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张巨光也因此成为影视剧中的两栖演员。

从1953到1962这10年是张巨光电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知识面广,玩法广。在他饰演的角色中,擅长老中青角色和正反角色。这里不仅有革命干部、部队首长、老爷爷,还有车间主任、工人师傅、医生,还有敌军军官。他能准确把握角色,精心塑造很多角色。比如在《平原游击队》中,他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幽默风趣、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大义凛然、充满英雄气概的勤奋老人;在《刘姐》中,他饰演了“阿牛爸爸”——一个和蔼可亲、苦大仇深、充满正义感的老渔翁;在徐秋英一案中,他饰演阴险狡诈、“死而复生”的罗敬达;《地下部队》中饰演的假惺惺却是个草包的敌人副总参谋长宋欣。因为他学习刻苦,观察勤奋,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写下了大量的表演经验笔记,所以他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0,常颖厂厂长李肃带领演员到广西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看了刘三姐根据广西民间故事创作的话剧表演后,我决定把刘三姐的艺术形象搬上银幕。并指定黄婉秋扮演刘三姐,张巨光扮演老渔夫阿牛的父亲。黄婉秋是一个有个性的演员。他才17岁。他只演过舞台剧,但电影要求写实,贴近生活。黄婉秋没有摄影经验,所以他对刘三姐在电影中的角色没有把握。幸运的是,黄婉秋有老演员陪伴,比如扮演阿牛父亲的张巨光、扮演刘二革的梁音和扮演阿牛的刘世龙。尤其是张巨光饰演的老渔夫阿牛的父亲,与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的角色比较多,所以他帮助导演苏里耐心地向黄婉秋讲述了这部戏,让他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刘三姐这个角色,帮助她摆脱舞台剧的程式化,克服现场拍摄时的紧张情绪。在这部电影中,张巨光扮演一位老渔夫。在拍摄现场,他像一位长者一样,引导黄婉秋进入角色,并给予黄婉秋很大的帮助。其实他才365,438+0岁。

在广西拍摄电影《刘三姐》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剧组克服了许多困难。因为是古装剧,所以必须要带头拍戏,穿古装。张巨光扮演老渔夫,不得不摸摸他的胡子。他一穿上戏服,戴上头罩,在开始表演之前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不一会儿,他的衣服就湿透了,湿透的衣服无法继续穿拍戏。这对在北方长大的张巨光来说是一个考验。后来剧组给演员准备了两套服装,轮流穿。即便如此,演员们还是热得站不住脚,所以张巨光不得不穿着戏服光着膀子拍摄。张巨光在声乐和表演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影片中的几段咏叹调他都耳熟能详。他饰演的老渔翁自然流畅,机智幽默,质疑得当,让莫师傅一伙哑口无言,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倔强性格。

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刘三姐》的拍摄终于完成了。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风景专题片,一上演就引起轰动,并在第二届百花奖中获得多项大奖。

除了以上几部电影,还演过很多角色,比如在《琅琊榜》中饰演燕二王谢子恺(1954)。在《皮包》中饰演公安局长赵;打了上甘岭的参谋长(1956);在《母女老师》(1957)中饰演吴导演;扮演红孩儿里的酒店公公;在《她爱上了故乡》中扮演崔雯;在东风打单工程师;私下里扮演大校邓;在《服务员》(1958)里演过厂长;在《冰上姐妹》中扮演车间主任;在《草原晨歌》中饰演张玉珊;饰演阴山工人张师傅;在《金玉姬》中饰演矿工刘文;在战争中扮演青年时代的医生;在《流水欢歌》中饰演胡老头(1959);在《重生之物语》中饰演周道生;在《铁道兵》中扮演公安局长;甲午战争中扮演老夫子;在《烈火红》中饰演王经理(1962);在山村会计中扮演非法会计赵有才;在三晋山城玩过郭忠年(1962)。

因为张巨光善于模仿声音,所以他能根据剧情需要把握角色,用语言把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所以在他十几年的演员生涯中,参与了70多部外国电影的翻译,为很多重要角色配音。比如《终身》里的老教授(1951年);矿工顿巴斯的煤炭部长;易北河的苏联将军(1953);萨特科的市长(1953);格林卡,非常事件,职责,旅行者,南江村的女人等。国产电影《地下战士》中,北京小贩半夜喊“硬面饼”的叫卖声就是他的模仿。1961还成功为电影《妲己与她的父亲》中妲己的亲生父亲任冰卿配音,成为国内最早为国内演员配音的演员之一。

张巨光性格开朗,多才多艺,是演员剧团的活跃人物。无论晚会、慰问演出、纪念活动等。他几乎不能被落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和欢乐。从大型歌剧的唱段到民间小调,从即兴创作到声音模仿,可以随时来几段活跃气氛,让大家在紧张的拍戏后放松一下。因为他演的领导、老人等角色深入人心,剧团走到哪里,人们都能马上认出他,请他演个节目或者说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演员和群众的距离。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张巨光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他扮演的许多角色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许多老电影制作人回忆张巨光时说,他是一个罕见的人才。

遗憾的是,如此优秀的电影演员,也没能逃脱“文革”的残酷迫害。正当张巨光信心满满,准备好承担新的角色时,史无前例的灾难开始了。在林彪、“四人帮”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口号下,张巨光也被造反派打了。张巨光于1968年8月被迫害致死,时年39岁,并被一些人逼迫忏悔。一个冉冉升起的电影明星刚刚陨落。

197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为张巨光平反并举行追悼会。吉林省电影家协会在挽联中写道:“文采初芥茉的一个芽被损伤了;声声犹在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