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雅中学的优势

守护一方净土,确保一方安全。

长沙市南亚中学

(2007年8月)

南雅中学是由百年名校雅礼中学创办的一所高起点、有特色、现代化的完全中学。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校园周边环境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形成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学校被授予“长沙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长沙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长沙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我们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主要方法和经验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完善机构。

学校公共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我校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了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行政办公室、教育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并确定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学校建立了应急管理目标管理体系。校长亲自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定期召开应急管理专题会议,切实承担起确保一方安全的责任。学校还制定完善了《南雅中学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南雅中学学生春游秋游预案》、《南雅中学师生食物中毒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南雅中学预防传染病工作预案》、《南雅中学学生急重症救治应急预案》、《南雅中学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南雅中学地震应急预案》,确保了学校的应急。

第二,教育第一,预防为主

应急管理是安全工作的最后一道“安全阀”。经验表明,当我们真正启动应急预案时,安全早已离我们远去。因此,我校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教育第一,预防为主”。在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建设平安健康和谐校园。

(一)师生* * *同参与,注重安全教育的普遍性。师生的参与是学校应急管理的基础。我校多年来聘请相关专家在校内授课,组织师生学习消防、地震、食品安全、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应急、互救、自救常识。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消防或地震疏散演练,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参加应急知识竞赛,在全校营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安全防范氛围,增强师生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决策能力。

(二)安全教育进课堂,注重安全教育的有效性。课堂安全教育是学校应急管理的保障。我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长期坚持安全教育“进课堂”,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一方面,利用政治课和各种选修课,适当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以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安全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和不断升级的安全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两名心理老师,配备了心理咨询设备和仪器,组织成立了心理咨询互助小组等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各种心理知识讲座(* * * 70余次),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网站,接受学生咨询千余次,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各种烦恼,快乐成长。

(4)开展周末活动,注重安全教育的多样性。开展周末活动是学校应急管理的亮点。作为寄宿制学校,周末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也容易成为学校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我校利用学科知识节、校园兴趣小组等形式,逐步丰富了周末留校学生的学校生活,变过去盲目的“堵”“防”为现在的“引”“放”,取得了成效。所谓“入门”,就是引导学生去图书馆自习,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听各种知识讲座;所谓“放手”,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释放所有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唱出自己的主旋律,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角。这学期,我们学校在周末成功举办了一次中英文主题的文化节。周末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各种违纪违规现象明显减少。

第三,完善设施,保障物资

我校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坚持应急管理两手抓。既要抓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软措施,又要抓学校各种安全保卫物资设施的硬措施,定期清理整顿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设施。一是主动联系公安、交警、工商、文化等部门和当地村组综治队伍,对校园周边环境,如地摊、摩托车、非法店铺等进行整治,对周边流动人员进行彻查,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二是每月检查一次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教学楼、信息楼、实验楼、食堂、图书馆、楼道内的水电线路和消防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严格落实门卫制度,组织巡逻人员24小时值班。四年来,学校投入安保工作资金1万余元,在校内外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按时更换水枪软管和干粉灭火器,补充灭火器60个,新安装125防盗窗和20扇防盗门。

第四,加强管理,积极应对。

目前,我校有4400多名师生,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积极开拓新思路,寻求新方法:

(1)关注重点时段、重点岗位。我们学校是全日制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在晚睡、午休、第八节活动课、周末、长假等重要时段,学校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晚上睡觉的话,班主任、年级组长、教育部门值班人员会准时下到各个宿舍;活动课期间,教育处、年级组、体育组、医务室有专人值班;周末,有效的管理机制已经形成和完善;午休和静校的措施效果显著。对于学校围墙、校门、贵重物品存放场所等重要部位,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岗位人员,并加强检查监督。

(2)居安思危,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五年来,我校成功处置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如遇长时间或突发性停水停电,学校一方面与相关单位协调,另一方面做好学生情绪稳定工作,采取积极稳妥措施,确保教育教学正常进行。非典疫情肆虐时,学校立即启动了控制传染病的应急预案。每一次大型集结和外出都严格分工负责,几十次大型活动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每次大型活动结束后,学校总结交流应急管理经验,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居安思危。

五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在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急管理任重道远,不能自吹自擂。我们要总结经验,发挥优势,不懈努力,争取更大进步,为创建“平安长沙”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002年经长沙市政府批准,由百年名校雅礼中学创办的一所高起点、有特色的现代化完全中学。学校占地332亩,校园环境优美。它的建筑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的优点,又融合了欧美的优雅特色。教学设施是一流的。学校拥有600多台高配置电脑和80多台高性能投影仪。校园电视台、计算机宽带网、语言广播系统三大网络实现了班对班交流、室对室交流,打造了一个生动的多媒体教室。2006年,各班教室新的电子监控系统加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

学校秉承百年礼学优良传统,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实施“开放教育、个性教育、自主教育”三大战略,致力于打造“全省一流初中、一流精品高中”。

学校现有高中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有4名毕业于美国哈佛、耶鲁大学的外教教授英语口语。学校秉承雅礼优良传统,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中考成绩连年在省级示范中学中名列前茅:2006年,长沙市教育局在学校初三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中达到90%,从全市80多所中学中脱颖而出,位列雅礼中学之后第二;本科高考通过率连年超过75%,2006年达到80%。王静宜和张哲分别被美国迈阿密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此外,还有大量学生前往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深造。学校英语特色鲜明,王姝婷、刘凤灿等多名学生在全国英语技能大赛中获奖。2007年,熊以美国高考满分的成绩被美国最好的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录取,获得全额奖学金19.6万美元。机器人项目、定向运动项目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奖项;女足新秀,省内翘楚;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共建的雅丽艺术中心,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全国一流艺术院校输送了众多人才。五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学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全国、省市颇具影响力。国际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学校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优良的校风、严格的管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荣获长沙市文明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长沙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长沙市平安单位、长沙市爱卫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孙传贵校长被评为长沙市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在原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大量雅礼总部的优秀初中教师加入进来,师资力量更加强大。学校将继续秉承雅礼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严谨的学风,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校教育理念先进,名师云集,校风淳朴。学校自成立以来,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合格教师,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为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考成绩连年在省级示范中学名列前茅,中考综合素质评价连年居同类学校首位。一大批学生被迈阿密大学、威廉姆斯学院、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录取。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教育的改革趋势。面向世界办学,与国际先进教育接轨,是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雅礼以多种方式尝试和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教育国际化。作为长沙最早的中学之一,雅礼处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前沿。雅礼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姐妹学校、师生互访、国际夏令营、教师跨国培训、引进外籍教师等方式,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的大中型学校建立了友好往来,先后与圣保罗中学、福特学校、澳大利亚三月精英学校、日本鹿儿岛女子高中建立了友好学校,建立了师生互访的国际平台。今天的雅礼,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语言,它已经升华为沟通中外和世界的桥梁和使者。与美国福特中学建立姐妹学校关系,送学生住在美国学生家庭,体验美国学生课堂;与新加坡思源中学签订教育交流协议,每年互派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教学和科研资源,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时间在国外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