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良镇的历史溯源
饶良位于南阳市东南部,南阳盆地东部,社旗县东南27公里,地势平坦。北有庙店镇,东有诸暨,南有唐河县,西有太和。镇人民政府设在饶良村、饶良镇,辖18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总面积65438。饶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难歇息,因“树阴凉三日”而得名。据《宛州府志》、《隋书地理》、《泌阳县志》、《通永志》记载,北魏延昌四年(515)饶良归阳平县管辖,隋七年(公元587年)改饶良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饶良县。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饶良区,1956设立饶良中心乡。1958年成立饶良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饶良区,1965年划入社旗县,次年恢复饶良人民公社。1983改乡,1985二月建镇。2005年6月,11,乡镇机构改革,丁庄乡并入饶良镇。
南阳古镇中,饶良镇历史文化最悠久。根据重建的玉皇庙的纪念碑,饶良是一个古镇。光线弱的时候,避免属于这个。以前饶良东菜园和饶良街南端有几块石碑,韩光武避归此地。北魏延长年间(公元525-527年)设阳平县,隋开帝七年(公元587年)改为饶良县。饶良是否由阳平县管辖,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豫六政区改革》教科书记载,的地理记载为:荆州东为魏所治,注泌阳,东为平……且位于西,较阳故城而成周。宪纲注,旧东荆州刺史,治泌阳县旧州市。《历史地理沿革表》载:阳平、魏分析泌阳治地,证明阳平郡非泌阳。据《隋书-地理》载,泌阳带郡,魏岳阳平,皇七年改为饶良。可见只是改个名字,不是规定,也不是浪费。从饶良地形来看,饶良河(原大沙河)来自东北,饶良西河来自西北。两河在饶良以南0: 7公里处交汇,环城而居,城在其阳。地势平坦,而且符合地形。
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隋唐时期,杨士林、田原为周宪大将军,共领25州至唐朝。隋朝开始,大业所辖县改为州,恢复旧统治。杨、田改淮安郡为。可以看出,泌阳是从饶良迁到旧治的,当时是隋唐间淮安县改名。还包括:唐周,隋代淮安县,武德四年改周宪。这证明泌阳是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从饶良迁到旧治的。北魏饶良设阳平县,隋开帝七年(公元587年)改饶良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泌阳县,唐武德四年还旧政。90多年后,该县被废弃为城镇。
原饶良古城街南北长三里,东西宽一公里,五门五路,环城四点五公里,五座城楼。城的四角都有瞭望塔,据说“天衣无缝,固若金汤”。市内有八大寺庙:东大寺、五湖寺、三仙堂寺、黄愚寺、山下寺、祖师庙、泰山寺、罗汉寺。四小寺:华山亭、叶童亭、道佐殿、七星寺(称骑龙寺)。峡寺建于清代,顺化、成化、弘治、明万历等地也有不少是新建或改建的。饶良有主街、西淮街、山货街、三岛街,这里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商铺繁盛。有65,438+000多栋老式坡式建筑,是方圆的名镇。明末,屡战屡败,市场萧条,备受冷落。据饶良《秋氏族谱》记载,下一季分泌,亦抑郁!昨天左良玉和刘国能打梁耀(饶良智错了)...依靠他们的信徒,很少有幸存者。明末移民一段时间后恢复发展,到清中叶,市场复兴,晋商在饶良设商号48家。随着贸易的繁荣发展,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市场防御,集资建村。基于饶良老城的痕迹,这堆土达到了十多尺的高度。清光绪十八年,饶良古镇也有一部“山清水秀”的清流片。甚至还有商贾百姓聚集的记载。明清时期,饶良曾是南有荆襄,北有汴洛,东有淮海,西有秦巴。该集镇是一个十字街城市,有洪水和干旱码头,许多商店,以及100多座明代倾斜建筑。房屋整齐壮观,是商贾云集的名镇。汉江来的船只沿着唐河逆流而上,可以直接到达镇南的寨墙。全国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河上的码头生意兴隆。这一时期的晋商商号多达48家,清同治年间,翟园建了三次,分别是1923和1935。目前,小镇外环东南西三面环绕着一个U型村庄,四周是卧峰和土城村顶,植被茂盛,山丘高耸,令人心旷神怡。
饶良最初源于饶良。据报道,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的军队追击。在去饶良东园的路上,他在大槐树下避暑,一直睡到太阳西落,四周仍是树木环绕,所以得了饶良这个名字。因东有马庄岗,西有饶良镇红云岗,是典型的东、南、西三面环水的槽状平原地形,发源于防城、社旗交界处的大成山。饶良当地人常称之为“梁耀”,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变迁,在苍桑的岁月,事情已经改变。饶良虽然经历了战乱和饥荒,但历史终究忘不了昔日的繁华,遗迹依然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小镇东西两侧雄伟的古寨子墙,1000多年来依然被寨子围着。古老的寨子墙为今天的世界见证了古镇的古老历史。在古镇南段的老街,现存的古物件,用重梁搭起的老房子,汉代的青白砖,牌坊的石头,几块古墓碑,让今天的人们见证了饶良的悠久历史,见证了过去商业的文化沉淀和繁荣,见证了明清时期老房子的建筑风格。原镇西北为清代画家杨玄墓遗址,曾是游客观赏古人遗风的绝佳去处。此外,这个城镇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全乡有八大庙,四小庙,影响很大。方圆数百公里的善男信女赶到饶良祭拜。成为当时的佛寺和气场宝库。
饶良古城南北长1.5km,东西宽1km。有五座城楼,每个角上有一座角楼。城内有八座大庙,四座小庙,长期以来都是光佛和儒教之地。抗战时期,泌阳县中学和泌阳县简易师范学校迁到这里办学。从65438年到0944年,在饶良寺东北修建了200多所校舍,创办了河南省私立文华中学,培养了大批学生。明清时期,饶良镇为十字街市,东山货街、西淮货街,店铺众多,明代斜坡上建筑100多栋,房屋整齐壮观,是商贾云集的名镇。这一时期的晋商商号多达48家,清同治年间,从1923到1935三次修建宅院。在20世纪40年代末,这里的商业还很繁荣,交通也很繁忙。
曾经有6家西药房,5家杂货铺,4家烟酒百货,粮油畜产商行生意兴隆。还有3家客栈、4家染坊、5家餐馆、65,438+0家骡店、3家猪羊屠宰店、30多家铁、木、金属加工店、缝纫店和摊贩,以及65,438+0家卷烟厂。长期以来,饶良镇遵循农历一日聚,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传统庙会。鹤蚌、旱船、高跷、灯笼等传统文化节目丰富多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前来观光、经商。岁月流逝,饶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抗日战争时期,属饶良第四区。
饶良从清末到民初“饱受战匪之苦”。尤其是土匪头子牛格斗,突袭到街上,敲诈勒索,烧杀奸淫,掠夺民脂民膏,掠夺财富达两个月之久。人们逃离了“关店”市场,再次受到冷落。到解放时,整条街上有六家中西药房、五家杂货店、四家烟酒商店、一家卷烟厂、六家餐馆、一家骡马店、三家猪羊屠夫、七家铁木银器加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饶良得以恢复发展,先后任方圆十几公里政治、经济的区、乡、社区、镇政府驻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三英里长的主街。商业和公平贸易集中在这条街上。县第三高级中学位于界街东北村。电影院(剧院)在街道的中心。文化生活非常活跃。由于饶良地势由北向南下降,1972年洪水后,贸易逐渐向北发展。(明清老街特别繁华,商贸繁荣)。挖掘北寨口扩建新街。饶良有传统的一日聚会,农历二月庙会,现代的物资交流会,流传至今。
饶良古镇的围村四面环山。可以用来防洪,防御攻击,泄洪闸放水!古村墙顶一度很宽,可以并行开两辆农用牛车。寨长古人已量:* *九里长,13步。(约4527米)有五门五路,四角四塔,八个枪筒。原来南寨墙西侧有两块石碑,北寨门西侧也有石碑。石碑上的铭文刻着饶良的地名。可惜已经失传了。古寨东边的长广场叫东关,西边的长广场叫西关,北边的长广场叫北关。南关常年蓄水,南关谐音难,所以南关一直没有修建。三层都有门。
历史上饶良古镇有很多历史建筑。最著名的有:八庙四小,古城墙,东西楼。今天,你仍然可以在曾经奢华精致的饶良古镇东楼看到一个小厅。东楼院原址位于饶良镇北十字(老蛋十字)。占地面积约6800m2,有400多年的历史。建于明中叶,万历年间。当时的饶良古镇有两层院落,从大门进去就是进了四五间的房子。当时,东楼大约比西楼大四倍。东西楼有厅、对门、大小厅、书房、圆门、花园、假山、奇石、亭台。这些都是古典的宫廷建筑风格。以前在东西楼,官员都是书信往来,官员来了又走。时至今日,西楼仍有六座青砖青瓦的古建筑。东楼小厅还留有三座青砖青瓦的古建筑。现存的东楼有一个西朝东的小厅,古老的青砖建筑,嵌梁嵌柱,木雕柱式结构。以前屋脊上有海马,小兽,跑坡兽。古时候常说,五岭六兽。四尺檐上有个遮阳板,檐上有个天沟檐,还有个小猫头。屋檐下是迎风板和柱子,柱子的基石是上圈以下的青石(圆天和地方型)。柱子的上部和墙用后拉杆连接,露出老虎的头。迎风板下有两扇木门。因为是厅堂,所以房间有两个大门,都是木质交错门。门脚下是宽阔的全通槛,方形的宽石支撑着整个门座。在两根重梁竖立的四分之一处,有木柱,木柱中间有屏风。屏风内有迎风板和上下实心的四扇纱门。纱门就是中国的乐器门。通常中国的仪门是关着的,只有过了节或者要召见官员的时候才打开木门。通常,人们只去屏幕的两边。纱门有两个三英尺长、三英尺宽的窗户,两个窗户都有窗户穿过。东楼的花门在小厅往西20米左右,门脊上也布满了五脊六兽。门内有飞檐和迎风板,迎风板下的两扇木门距离外墙约三尺。出了花门,进了街,就是饶良古北十字。(南石口到北石口的街上有很多商业店铺,很热闹,很繁华。)走出北市口就是闹市,绕梁园往北十米左右就是邱家的功名牌楼。它的拱门雕刻精美。
在这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淀着饶良的古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历史,已经1500年了。今天很多地方都可以证明饶良古文化。问问古镇当地老人就知道了。饶良有八庙、四小庙、古城墙和许多孔庙。有两座古牌坊和一口官井。刘秀在东菜园休息,在古塔旁留下一口古井。古牌楼里有几块石头。一座清光绪年间的石头墓碑。光绪1825年,看到一块石碑(一面刻有:后全知府进士甲寅等字样。).明清老街有33栋老房子。他们的房子都是用重梁架起来的,有古老的青砖墙。各种砖花造型依然存在。清朝乾隆年间(1789)还剩223年。当年前三有98人。甲级3人,乙级33人,甲级62人..乾隆五十四岁)一块石刻。有些篆刻文字还是可以辨认的。老街现存古青花砖12块,保存完好。瓦长约一尺四寸,宽七寸,凸花明显,做工精美,可见古人追求美,重视雕刻。木、砖、石等物品的雕刻技术。花砖的价值是研究古代造物审美的一种佐证,用中国砖雕刻花形也是古人的一种时尚民俗。东楼的门槛用石头连接是一个特色。西楼厚实的红木墩也是一大亮点。走进一座老房子,探寻饶良众多古文化的缩影,越来越感受到饶良古文化的深刻魅力。
饶良洞菜园槐树:名为九鹏楼。因其九板高,枝叶繁茂,层层盘旋阔,九鹏而得名。这棵树大约五英尺高。树的圆周厚如大磨盘,老根生。都说树大,地上挂着一些枝叶,树大而密,树荫巨大。当年,刘秀在他的树荫下休息,树荫挡住了太阳,所以周围凉爽也是这个意思。巨树生于宝地,根深枝壮,枝叶旋立其上,连续九年生长。一树槐树可以说是饶良的水陆灵气,汇聚天地灵气,与生俱来的坚韧。它的宏伟已经体现在四面八方,很多弱小的人把树当神来崇拜。人们在这里铺纸然后“药”求医,成为当时的一大佳话。海中的古树如此健壮,得益于大槐树周围的一口古井,如今还在,还蓄满了水。靠近村东头的菜园,过去人们喝水、浇菜都是从这口井里取水,取之不尽,古而不枯。现在,他们参观用方砖堆砌的旧水井底部,水满盈有底。如今,古槐树已所剩无几,一棵手臂粗的小槐树仍在天四周诞生。古老的传说,沉默的古井,漂流了多年,它的模样和灵气沉淀在当地老人的心里!
饶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1500年的历史变迁中,你经历了多少年的洗礼?饶良有说不完的古文化典故和地方特色。现在这里有古老的城墙、古宅、古牌楼、明清一条街、与饶良有关的传说、春天二月的庙会和寺庙、路过南阳府泌阳县的记载、统一的记载,这些都展现了饶良古老的魅力和文化的缩影!在饶良,当你和年近六七十的老一辈人交谈时,总会感受到饶良的神奇和神圣。最具代表性的“邱”家族。商氏族谱也是饶良辉煌的缩影!如今来到饶良镇,依然可以看到明清古宅“西楼院”。在这个四边形里。东西成行,梁叠梁。每个门框的角上都衬着一根粗大的红木方墩,圆木红柱下的石墩顶柱高高耸立。青砖的八字角显示了当时独特的砖木结构建筑风格。这两座有着六座明清古宅的古建筑,韵味十足。房檐用方形长短木排列有序,重叠整齐。木制的柱子,横梁和角落都是独一无二的。原为“洪状元府”,后为“邱家府”。这条街的东边过去有一栋东楼。可惜东楼大院已经拆了很多年了,现在还有三栋古建筑风格的青砖房。西楼、东楼的小厅、小屋至今还保留着,让人见证饶良的繁华与辉煌!
饶良古建筑众多:八庙四小庙最有影响。古代阳平县曾设在此,现在毗邻西湖的桥采用“阳平桥”。饶良曾经有一条明清老街,店铺众多,商户繁荣。原来的“洪状元府”变成了饶良的“邱氏家宅”,称为西楼大院。它对面的一排大型古宅是东楼院落。现在西楼院落还留有六间青砖房,建筑风格古朴,梁桁厚重,房前圆柱,屋檐木支撑屋顶布局,厚方木墩。东楼医院只有一个小厅。在东楼的小厅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古建筑风格。沉重的横梁竖起,长方形的石墩,一尺半长的大青砖,古朴别致的门牌架,圆圆的天空中的青石顶柱还在。饶良园还有一口官井。关静是政府使用的私人水井。原址在西南老街。饶良曾经有两座贞节牌坊,其中一座最为壮观。牌坊宽阔的石板上,有二十四孝图、西游记人物等。在饶良,除了八座寺庙和四座小寺庙之外,还有一座庄园宅邸,这就是景清寺(民间语言中的佛寺)。现在景清庙是为以后的修缮而建的。以前有原址和形状。饶良有一个古老的围村。起初,东村、西村、北村和城墙都有城墙。号称三关:东关北关西关。南关常年蓄水,而且南方很难得到同样的声音,显然不吉利,所以没有修建南关。三个关口各有一座城门楼。翘角飞檐,地震可怕。
饶良旅游重点:古土村墙。饶良村有一堵东西环绕的土墙。古村自古穷极,绵延在饶良地!建筑在古今人的智慧之上,展现了中原河南的广袤无垠,保留了古今,保留了韵味!古代防御进攻的堡垒,今天依然是景观的样子!踩着村墙,走访乡村,绕梁村分布在田野两旁,绿树芳草,野花鸟鸣,静庙、祠堂、云宗祠都在村顶,百姓可以欣赏到炊烟袅袅。五谷皆香,富贵皆好,四周是寨墙,华夏之地,虞、饶之都,这里风景是世界之巅,华盛之地,汇聚日月之灵气,从古至今保护着饶良。在它村庄的墙顶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镇的周围。前进的路上,你视野开阔,但你是唯一。一路树木翠柏,蝶花繁盛,村落相依,田野丰饶,生机盎然。勤劳的饶良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收获、繁衍…
饶良古镇有着美丽的魅力和悠久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工业,商业和文化。自古有几朵奇葩,古寺最盛,园社正在开发。西北面,两湖镇有个岔口,五纵五横的街道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