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人格发展主要因素的个案分析报告
因此,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逐时尚、炫耀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日益严重。这种思想体现在行为上: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吃零食,多花零钱;穿得好看,互相比较。如今,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求时尚、炫耀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体现在行为上: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吃零食,多花零钱;穿得好看,互相比较。也有少数中学生只一味索取财物,却不懂得节俭。他们觉得很自在,充当了举手之劳的角色。一旦他们个人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满,向父母抱怨。一个学生在母亲生病住院期间,从未自觉、主动去探望母亲,在父亲的催促和逼迫下,被迫去医院探望。据了解,这是一个好学生。她认为她生活幸福。她的父母爱她,她也爱她的父母。她不去医院看她妈妈的原因是因为她对学习太紧张了。事后她妈妈深有感触地说,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给人温暖呢!2.逆反心理案例:案例:15岁的张是一名初中生,目前以生病为由,在家休养。初一的时候,因为和班主任闹矛盾,担心老师尴尬。初中第一学年结束后,他强烈要求父母为他转学,说只要换一个新环境,他就下定决心恢复正常学习。当时家长觉得孩子说的很有道理,就把孩子转学了。但过了一年,张因为和两个主课老师有摩擦,再次提出转学。这个时候父母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利用关系给孩子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然而,张进入初三半年来一直无法适应新环境,时常感到莫名的孤独和焦虑,最终拒绝上学。分析:学生和老师有矛盾很正常。但也有学生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矛盾随意扩大化,认为是很严重的事情,进而推断老师永远不会公平对待自己,产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这时,如果家长能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反思自己,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孩子的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然而,张案中的情况并非如此。面对矛盾,他和父母选择了逃避,试图通过转移来避免矛盾,但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调动,张不得不面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出现人际矛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样的矛盾发生时,他还是没有解决的能力。于是,他的行为必然会有进一步的退缩——再一次,他通过转学来回避矛盾。难怪张最后不肯去上学。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张的心理问题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所以,提醒家长注意孩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上策。一旦孩子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教会他们正视并积极解决矛盾。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道理。由于中学时代的特点,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不卑不亢,消极看待正面宣传,无端否定榜样和先进人物,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消极抵制思想教育和纪律要求。3.自卑(长相,家庭经济不好也有可能)有些中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犯错,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我认为自己自卑无望,变得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抑郁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了“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也有一些中学生,没有一些缺陷和缺点,却无法接受自己。他们常常把自己放在一个自卑的、不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的影响和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往往成为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不合理的父母期望有两种:一种过高,一种过低。期望值过高,就是家长不管孩子的能力、兴趣、原本水平如何,都希望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期望值越高,孩子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当他们的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目标时,他们会受到斥责、辱骂甚至殴打。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学生会焦虑,厌学,甚至离家出走。期望值太低,这种态度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以为只要能拿到毕业证,以后就能找到工作。所以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并不严格,给孩子定的目标也很低。慢慢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上进心和好奇心。特殊家庭是指父母离异、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家庭。特殊家庭的共同特点是孩子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教育。一般来说,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首先是心理创伤。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家庭的爱,容易自卑,压力大。他们在学校常常觉得自己是个矮子,被人看不起,于是离开同学,不合群,情绪低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品行下降,性格异常。一旦被不法分子腐蚀拉拢,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到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这对他们的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部分学生一蹶不振,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表现出交往少、孤僻的特点,人格发展容易出现障碍。但是2008年一些家长在外地打工很少照顾孩子的学习问题,给学生一种“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薛从小被奶奶带大,一生坚强。从薛懂事开始,她就给薛灌输“只有重点中学才有考上大学的希望;只有考上大学,以后才有出路。薛的现实是,成绩一直在班里中下游,薛的理想是上重点中学。新学期伊始,当薛听到老师对中考的动员“离中考只剩三个月”时,他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于是薛强烈要求父母放弃今年的中考,选择复读。对于家长来说,“只要努力,在任何学校都可以成功”这种说法根本无法接受。薛一口咬定自己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他就是想上重点中考,重点大学。是中考还是选择复读,薛的父母很迷茫,意识到孩子可能心理有问题,于是求助。分析:从表面上看,薛某因为目前的学习状况,看不到进入重点中学的希望,这与他对童年的固定观念不符。所以他强烈要求复读,以避免中考可能给他带来的失败。然而,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从薛的简单资料中不难看出,薛有“只有重点中学才有考上大学的希望;“有一些错误观念和认知偏差,比如“我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我要上重点中考,重点大学”“如果我选择复读,我就有100%的把握考上重点高中”。所以选择复读还是中考,并不是薛问题的关键。薛应该先接受心理治疗,从根本上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认知偏差,重新形成合理的认知。薛复读还是中考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薛的材料太简单了。如果薛有其他问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2.学生自身原因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奶期”阶段。这个阶段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阶段是生理迅速成熟,但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青春期。容易主观片面;情绪和感情日益发展,但极性严重,自制力差,容易出现逆反和对抗心理。因此,中学阶段必然是学生心理发展严重两极分化的阶段。3.中学生人际交往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联系,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让我们看一个例子。韩,17,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人缘极差。原因是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在同学面前吹嘘自己,吹嘘自己的经历和家财,不断地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却从来对别人的问题不感兴趣,也从来不关注别人的感受和反应。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时刻努力表现自己,让自己成为同学关注的中心。我把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添油加醋,极力夸大,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还自以为很得意。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像韩这样性格习惯不好的中学生。不知道你有没有以下情况。(蓝色部分可以去掉也可以保留)1。期望和别人不一样,但有些不愿意严格要求自己,走自己的路。2.爱虚荣,经常喜欢炫耀自己,以此来博得别人的好感。3.态度过于严肃,甚至虚伪,经常不苟言笑,估计清高,虚伪。4.自尊心极强。不管做错了什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或者推卸责任,责怪别人。5.含糊不清,遮遮掩掩,不诚实。6.滥用流行词,不懂装懂,浮夸庸俗的语气,满口俚语,粗话。7.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论,把不同意见的人当成异己,怀恨在心。8.对他人不够投入,不主动与人交流,经常因为忙或者没时间而搪塞他人。9.羡慕别人生活上的优越地位,羡慕别人学习上的成绩。10.拖延,效率低下,做决定过度犹豫,经常重复承诺。11.讲究兄弟的义气,不管事情的好坏,谁对谁错,只要兄弟有难,都会尽心尽力。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和父母。友谊占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友谊叫友情,是一种基于理想、兴趣、爱好的一致和相互依恋的情感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是个体童年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对象,而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的重心逐渐从父母转移到朋友身上,并且日益确定和强化。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在中学交的朋友最多。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的可接近性,年龄上的相同,品行上的相同,大部分中学生加入非正式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的成员对彼此的忠诚度很高,在行为上也很有约束力。4.很容易和父母疏远。许多中学生发现很难与父母交流。他们宁愿和亲密的朋友交谈,也不愿和父母交谈。无论在价值观、交友方式、生活习惯,甚至穿着打扮上,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和自尊的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但也容易产生闭锁、防御、自卑、“傲慢自大”等心理障碍,应加以克服。4.中学生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成绩表现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高的学生在考前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过度担心、恐惧、失眠、健忘、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考试时心慌、气短、手脚多汗发抖、上厕所频繁、思维浅薄、判断力差、大脑空白;有些同学在考场上出现运动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丢题目、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笔误等等。案例:17岁的杨今年即将高中毕业。他高一高二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前五。他是重点大学的好苗子,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厚望。从进入高三开始,学校就有很多考试和小考。奇怪的是,先是全校统一考试,然后连单元考试她都莫名其妙拉肚子,一考完,病就自愈了。去医院反复检查,也查不出什么毛病。但是成绩受到影响,成绩从原来的前五名逐渐下滑到十几名。现在每次考试前,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父母和老师:“我再拉肚子,考不上怎么办?“父母老师都安慰她,说她的基础在,大家都认可她的实力。腹泻影响她的表现只是暂时的。但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比较多,家长心里也有疑惑: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分析:杨考试的时候拉肚子,但是反复检查的结果是没有问题。可以初步推断,杨拉肚子的根本原因不是消化道的问题。杨在班里一直排在前五名,被认为是重点大学的好苗子。老师和家长对她寄予厚望。可想而知,杨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平时一定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也正因为如此,杨非常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在杨看来,即使他排名下降一位,也意味着失败。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考试,她担心自己考不好,让老师和家长失望,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产生考试焦虑,进而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腹泻。他不是没有进步,而是拉肚子影响了考试成绩。一方面,杨觉得在心理上很容易向老师和家长解释。另一方面,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杨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学生形象,从而得到更多的关注。事实上,杨是在下意识地回避考试。说到底是她不自信的表现。因此,杨有必要采取自信心训练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多鼓励自己,不要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从而增强自信心,有效缓解考试焦虑。典型案例:王,女,17岁,某重点高中初三学生。因为临近高考,她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来找妈妈咨询。这个学生出生在教师家庭,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如果他在考试中偶尔出错,他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从小学开始,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进入高中后,综合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三。学校和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一个多月来,她一直紧张不安,失眠,读书复习的效率每况愈下。模拟考试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差。老师和家长让她从关心到抱怨都很痛苦。最近她经常哭或者发脾气,拒绝上学,拒绝参加高考。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包括内部身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具体原因如下:1。遗传和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神经类型弱的人对环境刺激敏感,容易出现神经反应。这类人考试焦虑程度高。身体不好的人会对即将面临的考试产生强烈的焦虑反应,尤其是重要的考试。2.认知偏差。学生对考试性质、考试中的兴趣以及对自己应对能力的评价不当,容易导致考试焦虑。如果学生对个人前途和声誉的认识有偏差,过分关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考试时就会高度紧张,情绪反应强烈,焦虑过度。3.缺乏知识准备和应试经验。如果考前对考试的内容和知识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经验,学生在考前和考中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4.家长,老师,社会压力太大。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要求越严格,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如果孩子不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给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比如有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定指标,奖励孩子。他们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训斥、责骂,棍棒相加,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觉得“考不好就很难和父母交差”。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老师对考试重要性的评价过多,对考试情况的评价和总结不当,对学生专制。这种学校氛围下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国家政策体系(尤其是教育政策体系)会影响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评价。在升学和就业的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在“以考试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考试焦虑更加严重。显然,要解决过度的考试焦虑,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调整方法是极其必要的。控制考试焦虑的关键是用应试策略形成正常的考试心理。考试心理涉及考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因此,要形成正常的应试心理,除了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缓解和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外,还必须讲求应试策略。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考前准备是真正控制和调节考试焦虑的关键。考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忘记考试的后果,才能真正克服焦虑。具体方法包括:(1)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真正目的,无论是从大的方面——祖国建设的需要,还是从小的方面——都是为了扎扎实实地获取知识,获得将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能力,而不应过分追求功利和虚荣。考试应该被看作是对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检验,在思想上要重视,但不能太当回事,成为负担。我们应该专注于如何迎接考试,不要过多考虑考试的结果。学会积极暗示,调节焦虑。(2)设定适当的预期目标。目标定得太低和太高都是不合适的,尤其是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实际。一旦失败,受挫,考生就会感到紧张,影响考试。(3)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在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后,你应该多到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多做颈部运动以增加身体的支撑力,或者俯瞰自然风景,让大脑有机会休息。及时分散过度指向和集中在考试上的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考前两三天,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调整备考状态。为了恢复和加强大脑的功能,必须劳逸结合,加强用脑卫生。(4)科学合理复习考试。根据大脑活动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详细复习的时候要注意重点,包括学习要求的重点和我的薄弱环节;熟悉各类题型和命题原则;要讲究方法,包括时间的安排,学科的搭配,科学记忆方法的运用,知识体系的清理。2.考试要冷静,要灵活。拿到试卷后,先浏览全卷。答题时做到“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即先做易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不熟悉题,先高分后低分,先做同类型题后做不同类型题;审题慢,做题快。不要走进一个你不会做的问题的死胡同。一方面要主动回忆相关知识,“不是横向而是纵向”,将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使大脑和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更快地回忆知识,建立联系和交流。另一方面,在保证易题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去啃硬骨头,做到什么程度。不要对容易的问题漫不经心,急于求成;不要在对问题没有把握的时候犹豫,拖延时间。3.考后总结:每次考试结束后,要避免所有的考后讨论,完整的做完一次考试。不要拖泥带水的想,以免和同学讨论发现答案和大家的不一致时产生失败感、负罪感、遗憾感和失望感;为了不让考试的坏心情影响整个考试的精神状态,各科都是“连在一起”的。同时也要注重调整心态,为接下来的考试做准备。但是当整个考试结束的时候,我们要冷静认真的总结,找出错误的原因,总结教训。这不仅弥补了学习上的不足,也为以后的考试提供了参考。有了“战场”,考试的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和丰富,考试的心理也会越来越平静。以上,我分析了我校学生的行为、青春期、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