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取之主义?

今天在网上和一个陌生的朋友聊了几句关于教育的话题。自然,他谈到了杨司学校和杨司奇迹。他感触良多,说他们学校的领导在学习了杨司经验后非常兴奋,于是实行“借用主义”,生搬硬套。由于准备不足,教师能力不足,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改革不得不流产。这提醒了我,我们中国人大概都有这个习惯:随大流,随大流,往往不顾具体情况,不实事求是。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找了一篇之前写过的小文章贴在这里和朋友们讨论。

扎根本土,创造性地贯彻外来思维的经验。

江苏省杨司中学的“奇迹”的确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其中所反映的教育真谛,只有与身边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对比、反思和筛选,才能真正理解。我们学校历史不长,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周边地区家长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这些情况反映出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公办学校,但综合实力不强,很像早期的杨司中学。此外,我校近两年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夯实基础”、“让每一个学生发展,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积极学习,勤于思考”等教育教学理念与杨司中学接近,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向阳中学思考学习,加快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一年来,我们多次整理国外思维的经验发给老师学习,多次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初步探索和实验。开学前夕,刘金玉副校长来我区讲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国外思想的机会,确实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听了刘校长的报告,我们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深受感动。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分文理两组进行了座谈,交流了学习经验,同时进行了实际的课堂练习,初步了解了杨司“先学后教”的基本教育教学思想。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听到了一些共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机械模仿后的怀疑、迷茫甚至担忧。我就这些想法与你交换了意见。

其中一种声音:什么是“出国思维”?有老师反映,虽然看了一些资料,听了报告,但脑子里还是很模糊。如何才能理解、接受甚至学习一些本身就很模糊的东西?

——杨司已经走过了26年的历程,其教育教学思想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长期的积累使其内涵丰富。希望通过看一些实证材料,听一两个报告,看一两个课例,就能学到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不现实的。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欣赏、琢磨,才有可能尽快学到它的精髓。

声音2:“出国留学”的“先学后教”是如何运作的?一节课只讲四分钟可能吗?

——“四分钟”不科学,可能是因为记者的炒作。因为任何事物如果陷入僵化、不灵活的套路,必然会走向灭亡。但是,强调以学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老师“健谈”、学生“瞌睡”的课堂局面,显然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真正发展。“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应该更多地接受它的实质性内涵,而不是急于寻找一个可以适用的框架。

声音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骗人的吗?杨司的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吗?

——这是一个评价学生标准的问题。之所以认为很多学生教不好,甚至有时候这个比例占到学生总数的20%甚至更多,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学生总是用一把尺子、一把秤来衡量,所以存在“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在我们眼里,只有能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学生才是合格的,那么很多学生在这个标准下自然就成了废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无从谈起了。老师失去了继续教育他们、帮助他们的热情,放弃甚至鄙视他们,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甚至彻底放弃。而杨司的成功观认为,每个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这是客观现实,并不奇怪。只要我们坚持教育孩子,让孩子的思想素质、学习成绩、身体、人格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我们就认为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不是期望每个孩子都是第一。这种评价标准让我们对学生更加宽容和信任,也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这些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虽然杨司的经验很好,但要真正被认可和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将这些经验付诸实践,创造性地实施,才能真正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我认为,要落实国外的经验,必须加强以下几点:

一、强化责任意识,倡导“真爱”的师德修养。

杨司人创立的杨司品牌,首先得益于全体杨司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了提高学校的质量,蔡林森校长可以长期坚持睡在学生宿舍,了解学校的第一手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工作;为了提高学校的质量,老师们可以自发到学校集体备课,没有任何怨言。他们把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事业和追求。学习国外的经验,首先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真爱”伦理。这是做好工作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廊坊十中建校时间不长,正是努力的时候。学校的发展需要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作为不竭的动力。我们提出“两作文”(写十中发展史,写个人成长史)的口号,就是希望所有的十中学子都像外国人一样为学校的发展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十中的未来一片光明,让每一个十中学子的未来都大有可为。

第二,强化监督机制,形成“德庸两分”的就业局面。

“能者上,庸者下”,这是任何一个单位成功的重要标志。杨司的经验表明,在实际工作中要准确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优劣。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对于不合格的教师,要努力给予支持和帮助。他们实在不称职,应该坚决调离重要岗位,甚至弃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在教师量化考核、年终考评、教师福利、奖金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政策,鼓励一线教师和优秀教师,使教师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德才兼备”的局面。真正做到杨司说的,让好老师“闻一闻”,让差老师“闻一闻”。

第三,强化管理作用,突出“精耕细作”的管理模式。

与杨司相比,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太粗放,太随意,缺乏实效性,漏洞太多。杨司的领导层表示:我们只相信我们的管理层。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性。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不会有教师的严格自律;管理不到位,各部门之间就没有有机的联动;如果管理不到位,关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就无法落实;如果管理不到位,“先学后教”、“日大扫除、周大扫除、月大扫除”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国外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一定要强调“精耕细作”,从管理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从备课、听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到实习、考试,从教研活动的开展到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培养,教育管理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和实施思路,有监督、检查和评价机制,有及时的沟通、反馈和补救措施。就像杨司对学生要求的“日清、周清、月清、月清”,作为教学管理者,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日常职责,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从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使管理工作紧张、有序、严格。

第四,强化改革氛围,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是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情感、素质、人格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改革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课堂改革的重点是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杨司“先学后教”和“以兵教兵”的思想和实践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小小的室内,遇见古今的寒冷,遇见四面八方的风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老师绝不会因为求多求多而剥夺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时间。他会非常重视学生品德、意志、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用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去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老师不仅把上课当成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人生的体验。知识和情感在书本内外、门内外流动,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和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师从其师,信其道”,在愉悦的智慧中充分感受到审美和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人作为一个人自身的价值被发现和重视的满足感。也许,只有上了这样的课,我们才能彻底摆脱应试的羁绊,自然而然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

因此,在新学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自主、放手、互动”,体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体现了课堂安排的紧张和投入。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活动,加强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提问,加强课堂上有益的学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程度避免教学中出现“假民主”、“假主体”、“假合作”等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退一步讲,成为课堂的指挥者和领导者。完全由教师控制(甚至是压力下的表面“控制”)、枯燥乏味、“高消耗低效率”的课堂,应该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彻底被抛弃。

“拿来”不是完全的复制,没有充分“咀嚼”和“消化”的体验不是有效的体验。相信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国外的经验并灵活运用,将对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