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火焰云参考!!

18火烧云

一、教材描述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燃烧的云从上到下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正文先讲太阳的光芒照在地上的情景,再讲火红的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最后讲火红的云往下走。准确的措辞,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这门课程的表达方法的特点。

编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自然风光之美;二是学习课文中生动的词句,理解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积累好的词句。

理解课文如何描述燃烧的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作者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大胆想象的方法很难借鉴。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新单词,学习其中的13个。能正确读写“烧云、喂猪、微笑、长寿、百合色、茄紫、跪、模糊、凶、蹲、定、要、揉眼睛”

2.带着感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红的云的五彩缤纷和奇妙奇异,体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4.从课文中提取优美的词语,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

1.本课中提到了多种颜色的云。课前要求学生观察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日出或日落时云的颜色和变化,或收集有关云的图片和描写云的好词好句。

2.引导学生读整篇课文,正确读生词的读音,正确读课文,读得通顺。特别注意舌头的正确发音:“燃、寿、镇”;后鼻音:“盈、梦、猛”等。把不懂的单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来理解。

3.再读一遍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让一群学生读。阅读后思考讨论:课文中哪些部分是关于太阳的辉光,哪些部分是关于辉光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把你认为写得很漂亮的句子读一遍,对火红的云的绚丽色彩和多变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

4.本课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句子非常准确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和理解意思。例如:

(1)“这个地方的火烧云变化很大,从红色变成金色,从紫色变成黄色,从灰色变成百合。”

“极多”表示发光云的各种颜色,而“有一段时间”

②“突然又来了一只大狗。狗很凶,往前跑,后面好像还跟着几只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道跑哪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把火焰云想象成一种动物,突出火焰云的有趣变化。“跑着跑着,小狗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大狗也不见了”,说明火焰云的形状在不断地、迅速地变化,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要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想象,认识到火红的云的颜色、形状多,变化快等特点。

5.作者通过把握火焰云的颜色、众多的形状和迅速的变化来观察和描述它。在教学中,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位去品味发光和火光的美丽和乐趣。然后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喜欢上自己选择的部分。也可以说自己根据课文的描述观察或展示了自己画的火烧云,进一步丰富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加强阅读和背诵的指导。

(1)文中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趣。朗读时,学生可以掌握生动、准确的词语,在朗读的同时想象火焰云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情景,通过朗读展示火焰云的快速变化和形状。

(2)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指导背诵,要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熟悉课文。2 ~ 6自然段要理解叙述顺序:先写出色彩变化,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这几个关键词练习熟记;然后写形状的变化,先变成一匹马,再写马的样子和变化;然后变成“狗”和“狮子”...让学生按照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7.积累使用。通过朗读和观察,在理解和背诵本课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交流,互相告诉对方哪些句子被摘抄了,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最美。加深理解和体验。

8.读和写。这节课有许多新单词。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记忆字形,练习写好。学生很难写好,比如“应、蹲、搓、喂、跪”等等。“应”字提醒学生“应”在字中的位置和大小;“蹲、蹭、喂、跪”都是左窄右宽的词,要引导右半部分的写法。

9.鼓励学生课后多读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收集资料和图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第四,参考资料

萧红(1911—1942)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英,笔名悲吟、玲玲、天地。著名作品《生死场》1935在上海出版时,萧红就开始使用笔名,这使他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萧红在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影响广泛而深远。

1933年5月,她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王姐之死》。作品通过描写王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后,她又陆续以《悲伤》为笔名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缠绷带》、《老婆和西瓜》、《小黑狗》、《中秋》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了文学之旅。

1933年8月,长春大同日报文学周刊《夜哨》创刊。萧红作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发表了《哑巴老头》《夜风》《凌晨的路》《八月的天》两只青蛙。5438年6月+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在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签了悲歌,萧军签了三郎太。《跋涉》的出版在东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为萧红继续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跋涉》中的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人民的觉醒和斗争,带有鲜明的现实进步色彩,引起了特务机关的怀疑。为了躲避迫害,萧红和萧军在中国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于6月1934离开哈尔滨前往青岛。

在青岛,萧军是《青岛晨报》的主编,萧红潜心勤奋写作,很快完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此期间,他们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他的指导和鼓励。1934年6月,他们离开青岛前往上海。

在上海,鲁迅利用自己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在鲁迅的热心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刘》很快在太白出版。随后,散文《饥饿》和短篇小说《三个无聊的人》分别在《文学》和《太白》发表。此后,萧红的作品在上海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明星。

1935 65438+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系列”为名在上海出版,在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田》,后被胡风改名《生死场》。这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腥的现实无情地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歌颂了他们誓死不做亡国奴、与侵略者坚决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出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呼唤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增强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生死场》深受读者喜爱,社会影响力巨大。因此,萧红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1940到12,萧红完成了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故乡的记忆,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此同时,旧的风俗习惯遭到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颇有影响的力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说:“它是一首叙事诗,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一串串忧伤的歌。”《呼兰河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继《呼兰河传》之后,萧红还写了《马伯乐》、《后花园》、散文《小城三月》、《华北》、《骷髅与灵魂》等。

1942萧红在香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