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做中学,做中学”为指导推进中职课程改革
摘要:要实施“做中学,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主要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动机、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做中学;做语文教育;课程革命
2007年9月7日,温总理在视察大连光明学校时发表了关于“教学做”的重要讲话。温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教、学、做”是一回事,其中“教”是真正的“教”,“学”是真正的“学”。温总理的讲话深刻而准确。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诠释,是对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实施“做中学、做中教”的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以定位、服务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逐步构建适应“做中学、做中教”的以专业实践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做好基础准备。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复杂、难、老,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目前专业课基本都是10左右,内容重叠。三年专业教育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理论教学上,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普遍反映专业课内容过于陈旧落后。有些课程内容不能正确反映当地专业工作和发展的实际。比如烹饪专业原料初加工一章中关于鱼宰杀的说法是:一般采用抛的方法,在下一次操作前将鱼击昏。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用特殊工具将鱼敲昏或直接打死,并不“抛”,对学生有误导作用。由于地域差异,大连最常见的海鲜,如黑鱼、黄鱼等,在《烹饪材料知识》教材中并没有介绍。大连的烹饪操作技术与教材讲解的内容也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与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不符,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课程类型
就课程类型而言,职业教育属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本质来构建课程。知识组合和排列的顺序和方式是基于知识之间的相关性,知识结构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呈现,是一种间接的经验。与生产实践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相距甚远。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能力培养,是工作过程中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不是学科的理论体系,而是围绕工作过程的必要的技术知识和过程知识(或经验知识和策略知识)。知识本身就在于讲解文章的制作方法,在工作流程和操作过程中。知识组合的顺序是工作过程和工作程序,是一种直接的经验知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是最宝贵的知识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摆脱学科课程的束缚。
3.课程结构。
由于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足,我们的课程专家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也存在墨守成规、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现象。目前课程结构设计为金字塔形,自下而上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个板块。这种“三段式”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课程和专业课是学校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体。没有这个循序渐进的基础学习过程,实操训练是无法进行的。这种课程结构衍生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重点和主体,是在课堂上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这种专业教育方法并不符合专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大部分专业技能可以直接从专业从业者那里形成,不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就可以掌握技能。当然,这绝不是排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从从业者入手,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渗透必要的理论学习,更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学习实际。因此,改变课程结构,从职业从业者入手,实施以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突破口。这种专业教育方式与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的“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完全一致的。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
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课程体系,分析界定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不同工作领域对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制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遵循职业技能的形成规律,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逐步构建适应“做中学”的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的定位应坚持职业能力形成的定位。
专业能力是一个人在某个职业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做事情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在生产、服务、领域中完成特定任务并取得应有成果的基本工作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和生存的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成败的标准,是企业的规模和评价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首先要转变观念,摒弃理论教学的弊端,从学生和社会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改变专业教育脱离实际和培养目标的现状。作为专业教师,要深入生产活动一线,分析研究完成具体任务所需的专业能力要求,这是课程选择和组织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专业教育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专业教育的过程既是职业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做”的能力形成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实现始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做”能力的形成为导向。
2.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实践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不是学科的系统知识,而是以实际生产实践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照系,组合成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实践导向,首先要在理念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正确理解、认识和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中专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标准不是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社会行业企业对这一层次人才的要求也绝不是考察其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胜任工作要求,即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这种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造成的,而是在学校实践和大量重复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基本要求。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基础现状,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对传统专业教育中理论指导的挑战。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理论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主导和出发点。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现在看来,这种专业教育脱离学生实际,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是20多年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的事实。专业教育要以实践为主体,坚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根据专业实践的需要选择必要的、必须的理论知识,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方向。
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围绕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兼容性。在职业能力培养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渗透过程中,将特定岗位的职业要求、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环保意识、健康文明行为等纳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和了解企业及其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有计划地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
3.在专业教育方式上,应坚持合作、交流、探究的取向。
专业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发展能力。有人把方法能力、社交能力和专业能力称为关键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在学校学习,在企业工作,在社会上生活的人,一生都会面临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组织的变化,职业的变化,都需要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而学习和提高的基础就是关键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合作、交流、探究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专业教育方法改革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合作、交流、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上,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摒弃单一线性输入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具体工作任务,将一系列任务分解为若干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工作项。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有标准要求、技术要求和难度要求,都包含着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完成这样一个工作实践内容,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小组协作攻关。
比如应用专业的一个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专业的轴类零件的加工等等。当老师提出要完成的项目要求时,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从完成项目的整体设计,到编程,再到项目完成后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在这一系列的小组讨论中,有交流,有讨论,有争论,有相互启发。不管项目的结果如何,不管项目是否精彩,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逐渐形成了融入群体、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大家热爱自己的专业,喜欢探索,愿意合作,对自己充满信心。应该说,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成绩,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更高的水平。
4.在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要坚持任务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
为适应实践导向课程教学的要求,应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探索实践导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边做边学。当前,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策略,重点推进任务导向(驱动)和项目化教学。在专业教育中,根据阶段、工作程序和难易程度的要求,将工作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即若干个工作项目,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过程。换句话说,用工作任务和项目引领专业教育的进程。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集中的理论学习,而是专业实践活动。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即在任务指导和项目教学中,渗透理论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目标与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统一,专业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最大限度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业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社会满意。
5.在课程评价改革中,要坚持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导向。
改革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评价,要把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职业意识的渗透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课程内容的基本和重要标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当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资格获取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即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就业标准的对接。将岗位任务纳入课堂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不是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试卷的分数,而是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职业资格的获得,生产经营的成就,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这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评价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评价的方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实施好这项体现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的评价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首先,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要深入社会企业学习,了解人才需求,把握完成任务的职业能力标准,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逐步构建适应“做中学、做中教”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与access相关的论文:毕业论文模型,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