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学校叫实验小学或者实验中学?

在小学或中学前面加上“实验”二字,其实是有很大渊源的,是在民国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验设在济南市的“省实验中学”。于6月1949 165438更名为实验中学(原称华东大学附属中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学校。

再来数一数民国时期的知名人士,蔡元培、陶行知、胡适、鲁迅、曹禺、叶圣陶、老舍……他们都曾投身于教育事业。民国是一个富于教育大家的时代。

1919,五四运动前期,全国有公立学校5万多所,学生450万人,比9年前增加了3倍。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局势动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

当时毕业生的理想工作有三个:当老师,当政府公务员,或者在文化出版机构做编辑。总的来说,在校园里找一份教职是比较体面稳定的工作。所以很多毕业生都是抱着教书育人的态度走上的。还包括一批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其中不乏明星。是他们为民国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带来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实验热潮。

但五四时期,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一场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学校也不例外。在当时的教育界,美国实验教育家杜威是最受尊敬的人物。

在教育上,杜威主张让孩子“做中学”,而不是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和逻辑推演。为了检验他的教学理念,他甚至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

杜威在中国收获了大批粉丝。那些我们熟悉的民国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胡适等等——要么师从杜威,要么推崇杜威的思想。

所以,在这股“杜威热”风潮中,在这批教育家的带领下,出现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孔德学校,著名出版机构附属的上工小学等等。

此外,还有这样一批学校,为日后出现真正的“实验学校”奠定了基础。说起他们的名字,你可能不会陌生——某某师范小学。

师专附属小学,清末就有了。其主要功能是为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实验研究功能。五四时期,一些附属小学的实验性质进一步加强。

但是,1927年,蒋介石定都南京。当时,地处行政中心的江苏省率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新政策之一是取消独立师范学校,将其并入中学的正常课程。

正是这种操作,为教师附属学校的“整改”和“更名”提供了契机:教师被合并了,继续称之为教师附属小学就不合适了……既然教育实验做得很好,就应该称之为“实验小学”。

于是,在江苏省的牵头下,周边省市迅速跟进,国内教育界出现了一股改名潮:随着师范学校并入中学,其原来的附属小学改名为“某中学实验小学”;此外,市中心的小学、示范小学也纷纷命名实验,甚至扩建的新学校都标榜为“实验”。一时间,各种“实验小学”雨后春笋般出现。

总的来说,在当时,“实验”二字是办学质量的一个相当大的保证。与普通小学、中学相比,实验学校集结了更多的本土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