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姜亮夫的作文
1
姜亮夫,本名尹青,字傅亮,1902年5月1902日出生于昭通市一个有名的书香门第。家中兄弟二人,居昌先生,弟弟蒋志清,字,退休老教师,昭通CPPCC常委。他的父亲蒋思让是清末大学的学生,学习法律,是一位改革家。武昌起义后,他回到昭通领导当地的“光复”事业。在护国运动中,他在昭通领导募款军反对袁世凯。
蒋先生在私塾学诗,16岁后到昆明。先后就读于云南二中、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的前身)、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毕业后,1927先生先后在江苏南通、无锡从事中学教师工作。65438年至0929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任教,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授、系主任、院长。其中两次受聘于云南大学。1995 12在浙江杭州去世,享年93岁。
除了在校园里做教育工作,姜老师还在65438年5月至0949年5月期间担任过北新书店主编、《青年世界》主编、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务。云南和平解放后,任云南军政委员会文教主任。1953教育部调蒋先生到浙江师范大学任教务主任,自此定居杭州。姜先生还担任教育部顾问。在杭大,老蒋曾任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辞书、汉语大词典、中国音韵学会、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中国吐鲁番学会语言分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分册编辑等。
姜亮夫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者、语言学家、文献学家。王先生一生学识渊博,古为今用,享誉海内外。
2
姜亮夫教授是云南昭通人。他的父亲曾经是省属高中昭通中学的校长,出身文化世家。蒋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经过毕生研究,成为楚辞、敦煌学、历史文献学、语言音韵学方面的著名学者。
蒋教授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洲,先后在济南、复旦、大夏、河南、东北、等地的大学任教。在云南大学,他担任法学院院长。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政府领导的镇压云南的民主运动,史称“整束99”。后来担任省教育厅厅长的国民党骨干王政(云南人,曾留学美国),眼看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举家逃往美国。当教育厅厅长的职位空缺时,省长鹿晗任命姜亮夫接替他。三个月后,鹿晗宣布起义,并成立了省临时军政委员会,以姜亮夫为委员会的文教部主任。由于熊庆来校长没有从国外回来,鹿晗任命姜亮夫教授为云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1950之后,作为知名教授,仅担任教育局长三个月的蒋教授,也丢了工作。他的妻子陶秋英已经申请在该省的一所大学任教。后来北大、浙大写信邀请蒋教授来任教,但不知什么原因,蒋教授被禁止出省。
因为江教授的学术地位显赫,父亲以弟子的身份教导他,称他为“老师”。我见过他一两次,叫他“太先生”。
1954年初,李德佳教授带领蒋教授到省政府办公厅,让我向郭迎秋省长汇报,批准蒋教授来省任教。这两个教授不明白,我一个初级干部是不可能和省长说话的。而且听说姜教授在应氏大学任教,还有人说他还担任过文理学院的院长、教务长或者院长。英氏大学是国民党右派的兄弟陈和陈立夫为了纪念他们的叔叔陈而开办的一所大学。此外,江教授在“99-99工程”后担任了三个月的教育署署长。所以我猜想蒋教授不能离开本省是有一些“政治”原因的。
根据上述情况,我不得不通知姜教授,请他写一份书面申请,由秘书处主任、办公厅主任和秘书长转交郭省长批示。我告诉姜教授不要谈他和我父亲的相识,我也告诉李德谷教授不要谈李和马的家庭关系。两位教授知道我是小干部,同意了。
几天后,姜亮夫把他写的申请交给了我,我交了上去。过了一段时间,得知这份申请经过层层转发,到了郭省长那里。
过了很久,没有得到郭省长的批准,两位教授又来问我要结果,我很难答复。这时,李德甲教授当着江教授的面对我说:“老江受‘三庭’。”所谓“三堂”,是指江教授在云南大学任教期间,有三个势力人物对他怀恨在心,散布江教授与国民党有特殊关系的说法。因为“三庭联合审理”没有依据,即使有证据,涉及到重量级人物,我吃了熊胆也不敢向上反映。
过了一会儿,鹿晗的秘书马从北京来到昆明。马华子的父亲和我的祖父彼此知道一点。因为这层关系,我叫马“马叔叔”。一天,我偶然遇见了马。聊天时,我问马,江教授的历史中有没有政治问题。马说鹿晗要造反,任命为教育厅厅长,是防止国民党中央派心腹掌握云南教育行政的第一步,以免连累起义。姜亮夫一生都是学者,与两党无关。他的任命无非是他是一个知名的学者,和鹿晗是同乡。至于他和“CC”的关系,更是无中生有。
我大胆地把马对蒋教授说的话报告给了张子斋秘书长,受到了批评。张秘书长说我搞非组织活动,我无话可说,只好忍了。但是,张秘书长对我的批评,我觉得他有一个两难的境地,也就是说,他不得不守口如瓶。
当时我心里想,不管蒋教授是不是知名学者,如果他是国民党的骨干,反对中国* * *产党,但他参加了起义,也应该按照党的政策“既往不咎”。不过我的工作是信访,起义军吃了不少苦,不想多说什么。
三
1926,后来成为学术领域领军人物的姜亮夫,从成师大考入北师大中文系,真的很激动。然而,姜亮夫进入北师大不到两个月,就听说清华大学更好,他萌生了考清华的想法。有同学告诉他,清华考试很难,而且已经是10月份了,比清华考试的日期还要早。姜亮夫认为,既然清华还没有上榜,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于是他给当时在清华当教授的大学者梁启超写了一封信,说他想去清华读书,但是因为知道消息晚了,没来得及报名参加考试。不知道能不能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写作,所以姜亮夫不抱太大希望。几天后,他意外地收到了清华教务处的通知,让他去面试。那天,他按照合同来到清华。没想到,遇到他的是梁启超先生。这让他喜出望外。坐下后,梁老师进一步了解了姜的读书情况。然后说,现在让你补考。请以蜀学为题写一篇文章。随即,姜在规定时间写了一篇2000字的文章。梁先生当场看完后,对江说:“你的文章说明你在四川读书的时候是个很努力的人。你仔细读了很多四川老先生的书,文章很有意思。”一番交谈后,已近凌晨11。梁先生对姜说,你先休息一下,一会儿有人带你去吃午饭,吃完饭休息一下,再去考王静安先生的课。王静安就是王国维。姜亮夫此时既兴奋又有点不安。兴奋的是今天能接受大学者梁启超、王国维的考试;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尤其是马上要考王国维先生了。王的认识属于另一种方式,比较偏。
果然,下午考试开始时,不苟言笑的王老师告诉,我所有的题都是“小学”(即文字学)。拿到试卷后,姜亮夫很快克服了紧张。用他的话说就是“在此之前,我曾反复阅读过太炎先生的张系列,有所体会,所以很多静安先生问我的问题我都没有回答错,但都是一家人。"交卷后,先生看了,忍不住问江是不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江回答没有,王先生先是一惊,然后面露喜色,起身去了隔壁办公室。因为只有隔板,所以声音很清晰。姜亮夫后来得知,王先生让他的助手赵万里“告诉任公先生(梁启超),我认为学生姜亮夫可以(记录)它。”然而,梁先生没有立即发表声明。他走过来对姜说,既然考试结束了,回去听听新闻吧。之后,姜亮夫焦急地等待着两天后清华的电话,让他准备好复试的笔墨。
第二次面试对姜亮夫来说有点出乎意料,这基本上是常识。这是他的弱点。比如有一个标题《写十八罗汉的名字》。结果,姜亮夫什么也写不出来。还有一个题目叫写二十多个规定的地名,结果蒋只写了十六个。除此之外,其他诸如国学、哲学、思想史之类的东西,江都回答得胸有成竹。最后,他被录取了。
这时,梁先生告诉他,“你要说你这次运气好,因为我们两个没来,而且已经去了美国,所以从你手里抢了第一名。”姜亮夫后来成为学术界的主要人物。应该说,他深深地记住了梁先生语重心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