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学院在哪里?

谚语学院位于湖南益阳华钥山脚下。清朝咸丰(1853)由湖北巡抚胡林翼创建。胡林翼是当时湘军的首领,湖北巡抚,清朝著名的中兴大臣。他是一个清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欲免天下之乱,必先从学术训练入手”,所以有心办学。

为了选择校址,据史料记载,胡林翼不仅亲自到益阳名山碧云峰(称“小庐山”)、桃江等地考察,还派精通巫术的夏先范到各地考察。夏复明曰:“十五里有石笋,结印穴丰富,历史悠久,揭阳穴可出语林。”林逋于是决定:“阴穴可以葬我爹,阳穴可以书院。”就这样,箴言书院坐落在石笋和华钥的山脚下。

因其父大元曾撰《弟子规》,故名“箴言”。书院地基于咸丰三年(1853)正式奠基,正房横梁上写有“咸丰三年造”字样。书院初建时,胡林翼正在贵州桂东路当道士,在修建过程中,被任命为巡抚。因此书院事务由妻子陶景娟、陈汉元主持(汉元是胡林翼的直系亲属,景娟不在益阳时书院由汉元主持),蔡永喜、周直接负责修建。

书院初具规模后,曾国藩和左在胡林翼撰写了《箴言书院》和《箴言书院后记》。胡、曾、左等都曾刻石入园。谚语学院成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胡林翼的工资;二是胡家的田租收入;第三,在谚语学院学习的收入;四是胡生前、后友人的捐款(胡去世时书院尚未完全建成)。向书院捐款的友人,先后有曾国藩、关文、李绪义、左、、杨再复、多隆阿、鲍超、金、俞济昌、、王士铎、、温希范、蒋、李鸿章等人。

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还没完成就去世了(1861),但直到同治二年(1863)才完成。有门、万神殿(供奉孔子)、公战公祠(供奉大元)、大堂、书抱、半学、志、德、仁等。,并且***4有96个房间,另外还有射击育婴室和字塔,可容纳120名学生。谷中藏书1355册(超过31738册),石头2225块。

书院的规章制度是胡生前制定的,包括对教学和行政事务的管理,如校长、督学、第一事、督学、秘书等。山长“不是现任推荐的”,而是“由监所和负责人决定”,以“品行端正、学识渊博、时代知名、实践无可挑剔的人”为聘任制,每年一次,“允许公众评论的人”可以连任;监狱“必择好趣味,能调和民意而不偏党,识时务而不固执,无规律之日,以成长久一时之功”;分管,第一件事,秘书等。都是“懒,公私久。”

大约在胡逝世三年后,书院才正式开始招生,人数为1864。根据胡林翼的遗嘱,书院和学田已全部捐赠给宜阳县,由该县管理。书院每年主要招收本市子弟200人左右,当时也有学者附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儒家经典。胡林翼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反对学习读死书、啃八股,主张读“有用之学”。胡的孩子必须通过检查才能被医院录取。精于一三史者,或精于算术、地理、水利、小学、典制、轶事者,可免试纳入随班就读;一个月3节课,2篇散文,1首史诗;对汉语、宋、经济、词的研究有四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去学,但一定要实践,以期“考证不涉琐碎,义不太虚,天下皆有用,立论丰富无根”;为了学序,汉、宋、经、词各有不同。可以分别读《说文》、《李三》、《金石录》、《大学》、《通鉴》、《三通》、《乐府》、《史记》、《汉书》、《文选》,“熟之而后馀”。“读书的方法,先教坚持,再教融会贯通。”同治四年(1855),聘王龙文讲学,命开设箴言书院课程,分为经史、立业、理事、为民写作四门。他的继任者包括最著名的翰林湖北使庄寿祺和排名第二的书法家黄自元。

1911年改为仙岩学校。1924年3月,因雪峰山土匪袭击,学校关闭,书籍由胡后人运到多贤寺保存。抗战时期,长沙私立育才中学迁入。益阳一中从65438搬到这里0954。现有书院6栋50间,占地1,000平方米。

走进古谚书院,也就是现在的县一中的校门,谚语书院全景完整严谨的民居院落格局尽收眼底。由于学校扩建,大部分老自习室都被拆除了,书院原有的大门也不见了,只剩下几个自习室和一些上翘的风火墙。看咸丰年间的砖墙,摸同治年间的木窗。估计那天井里的青苔可能是140年前遗留下来的旧物。想想当年读书人坐在这木窗下,读历史典籍,攻经世之术,梦想功名济世的时候。但胡林翼在遗嘱中说:“子子孙孙不必学八股文,不想做官。求官者,必益于民。与其以官害民,不如为农为士,不失先人之元气。”胡林翼也在《与追随者》一书中说:“官员是苦难的。不努力,就救不了地方。努力了,就精疲力尽,无以言表。”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归宿。学习书面武术对皇族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种自我实现——和顿悟?

爱情总是被风雨吹走。胡林翼走了,属于他的人也变得空虚。然而,箴言书院依然屹立在华钥山脚下,习之河静静地流淌,默默地注视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