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居住在中国的传教士。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万历年间居住在中国。

利玛窦

利玛窦?,1552,65438+10月6日—1665438+5月11),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我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生活。它的原名直译成中文是马泰奥·利奇(Matteo Leach),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是西太、清泰、西江。在中国,他受到士大夫的尊敬,被尊称为“太西儒生”。他是天主教在中国的先驱之一,也是第一个阅读中国文学和研究中国经典的西方学者。除了传播天主教教义,他还结交中国官员和名人,传播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他的著述不仅为中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日本和朝鲜半岛各国了解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

成为一名耶稣会成员

1552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马切拉省的马切拉塔。他家经营一家李氏药店,他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利玛窦一直在这里的耶稣会办的中学读书,他的父亲一直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利玛窦16岁来到罗马,在圣汤的多瑞亚学院学习预备课程,并于1571年圣母升天节当天加入耶稣会。1572年,他在耶稣会资助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在数学家克里斯托佛·克拉乌的指导下学习天体算术,当时父亲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师。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他还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卡罗琳·昆汀:印度之旅

利玛窦于1577年获准在远东传教。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与其他14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一路绕过好望角,穿过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航行,我们终于在9月13日到达了亚洲最重要的葡萄牙殖民地印度果阿。旅途非常艰难。在到达果阿之前,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中有13人死在船上。

利玛窦来印度之前,由于弗朗西斯·泽维尔对印度的赞美和教会的神化,他所听到的关于印度的事情非常引人入胜,在这里传教也比较容易。但现实的反差让他困惑。1580年,他用葡萄牙语给耶稣会历史学家马尔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如果你看看有关印度和日本的说明性书籍和地图,就会发现到处都是明显的谬误。”然而,耶稣会士在日本传播宗教非常顺利,聂斯托里教派(景教)的信徒也在印度发现。这使利玛窦和他们在精神上非常兴奋。

利玛窦在印度和支那传教四年。其间,他还在果阿的神学院学习人文学科。1580年7月26日晋升为牧师后,学习神学。在印度,他意识到也应该让当地人学习哲学、教义、神学等欧洲文化,于是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他们被阻止担任与他人相关的职位——通过学习获得成功——我担心他们会恨我们,我们在印度的耶稣会的主要目的,即说服异教徒皈依我们的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落空。”这个观点贯穿他一生,这也是他进入中国后的态度。罗广写的《利玛窦传》说是“他赢得了中国文人的尊敬,因这种精神而死。”

抵达澳门

由于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前的传教士没能进入中国传教,只留在了澳门。因此,米凯莱·德·鲁杰里神父向东方首席巡官范里安推荐了利玛窦。利玛窦于1582年(万历十年)被召到中国传教,于8月7日抵达澳门。

传教士想通过用中文写天主教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以此来吸引和俘获他们的心."所以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中文。开始学习汉语的利玛窦对与拼音完全不同的汉字非常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另外,我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个日本使节被派来,利玛窦借此机会学了一点日语。

走进中国的第一站:肇庆。

1584年,利玛窦和父亲罗明鉴获准在广东肇庆居住。他们自称是从“天竺”来的中国官员,让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利玛窦解释了他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来自遥远西方的牧师,因为我们崇拜中国,希望留在这里侍奉上帝,直到我们死去。他不敢直接回答传教的目的,否则可能会被开除。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物品,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棱镜。其中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利玛窦从西方带来了各种新事物,吸引了中国许多好奇的人。尤其是他带来的地图,让中国人大开眼界。

进入中国的利玛窦对中国文明赞不绝口:除了“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尚未沐浴外,“中国之伟大,举世无双”,“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世界。”他感叹“柏拉图的理想作为民国时期的理论叙事,已经在中国付诸实践。”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很有见识。"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和天文学都很精通."但他也发现,“科学不是中国人的研究对象。”

这年8月,“花仙寺”在肇庆成立,传教工作开始。一开始传教很低调。教士们谨小慎微,潜心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仪习俗,以此取信于中国人,尤其是官员。他们穿着佛教僧侣的服装,认为这样会赢得人们的好感,他们也认为这和天主教牧师的服装没有太大区别。这也让中国人更加坚信自己是远方的和尚。他们在这里悬挂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许多学者、官员甚至僧侣都来跪拜。他们非常兴奋。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更多是出于礼貌,而非宗教意义。也有记述说,他们担心中国的人看到玛利亚的画像,会误以为他们的神是女的,反而挂上基督的像。

1584年,利玛窦制作出版了《山海陆全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地理知识。利玛窦趁机解释各种西方的东西,同时介绍他们的天主教信仰。他们翻译了十诫,主祷文,赞美圣母玛利亚,以及教义问答。中国人很快对天主教产生了兴趣。于是利玛窦开始散发罗明鉴写的《神的记录》,用中文解释天主教教义。许多中国人对这本书感兴趣。但无论如何,无论是“花仙寺”的建立,还是《神录》的出版,中国人始终把它当成一个佛教流派,中国人对基督教还是不太了解。

第二站:邵州

《几何原本》中利玛窦(左)和徐光启(右)的插图。万历十七年(1589)夏,新任广东巡抚将利玛窦居住的西式建筑据为己有,于是利玛窦迁居韶州。而在韶州,利玛窦出事了。他们被强盗抢劫了。虽然利玛窦受了轻伤,但幸运的是,他们吓跑了劫匪,他们很快就被捕了。在韶州期间,另一个不幸是利玛窦的两个部下相继去世。父亲麦安东1591去世;父亲石也于1593年去世。另一位神父罗明鉴早已返回欧洲,现在只有利玛窦一人在中国从事传教工作。令我欣慰的是,他在肇庆结识的学者屈成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还帮助利玛窦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由于屈的宣传,利玛窦自制的天象仪、地球仪和计时用的日晷被赠送给高级官员,利玛窦的名声逐渐在当地权贵中传开,期间还受屈友人之邀到南雄游玩。

在韶州,他研究了四书,第一次翻译成拉丁文。利玛窦通过与屈等多位中国上层人士的接触,发现自己以前的和尚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被尊重,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为了更方便地与国内官员交流,利玛窦在范里安的同意下,从1594开始蓄发蓄胡子,穿上了当时儒生的衣服。

第三站:南昌

1595(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以给一个在北方工作的官员的儿子治病为借口,得到了去南京的机会。但到了南京后,陪同利玛窦的官员们渐渐对他失去了兴趣,利玛窦只好尝试自己留在南京。然而,这一次失败了。他不得不回到南昌,并被批准住在这里。利玛窦于1596年9月22日在这里成功预测了一次日食,这使他很快成为一个著名的人物。在此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儒家权贵,受到建安王的热情接待。他在给耶稣会士的报告中解释了自己成名的原因:一是因为在当地从未见过外国人;第二,利玛窦的记忆力太好了,很多中国人都想学习,所以他用中文写了一本关于西方国家的书,介绍他的记忆方法。第三,可以利用四书五经宣扬基督教教义;第四,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第五,据说他会炼丹;第六,有人向他请教基督教。此外,在这一年,利玛窦为了练习用中文写文章,写了一本关于友谊的书,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学者们的赞赏。

1596年,利玛窦被范廉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负责人,利玛窦全权负责在华传教活动。并指示利玛窦想办法去北京觐见中国皇帝,实现在华传教的有力保障。还从澳门给中国皇帝送去了许多礼物。

第四站:南京

接受了新任务的利玛窦开始计划他的北京之行。没过多久,他就联系了在北方就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中明带他去南京,王中明也说要带他去北京。于是,1598年6月25日,利玛窦和另一位牧师拉扎罗·卡塔尼奥与王中明一起离开南昌前往南京。他们于7月初抵达南京,利玛窦于9月7日抵达北京。但是,当时日本侵略朝鲜,利玛窦作为外国人不能在北京久留,遇到了经济困难。他住了一个多月不得不返回,第二年2月6日去了南京[1]。

利玛窦在南京期间,在屈的帮助下,结交了许多名人,如南京礼部侍郎叶、李治、徐光启等。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的钦佩。值得一提的是,利玛窦还与弘治大和尚薛郎进行了一场辩论,在这场辩论中,利玛窦显然以他的科学思辨占了上风。他还在正阳门(今光华门)洪武岗崇礼街(今尚书巷)修建了内地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螺蛳砖湾的地址后来成为著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这些活动使南京成为天主教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传教中心之一。

永远住在北京

利玛窦1600(万历二十八年)18年5月,利玛窦带着迭戈·德·潘托加神父和为皇帝准备的礼物再次前往北京,于1601年10月24日抵达北京。赠送了钟、圣经、万国地图集、大西洋钢琴等物品,赢得了明神宗的信任。1601年,明神宗上书允许利玛窦等人长期在京居住。然而,中国的法院并没有注意到利玛窦为了传播基督教而长期居住在北京。

利玛窦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中国的文人结交。经常和客人聊上帝,聊灵魂,聊天堂,聊地狱。与此同时,他还编撰了新书,包括《二十五字汉文》,受到国内许多知识分子的推崇。到1605,北京的天主教徒有200人,其中有几个是牧师或大臣。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徐光启院士,他是一个学者。

利玛窦于1610(万历三十八年)五月在北京逝世,葬于平泽门外二里沟。在他去世之前,尼古拉斯·朗巴迪被任命接管教会的职位。

成就

传播天主教

在唐代,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教派曾一度在中国流行,但明朝建立后,中国基本没有基督徒。利玛窦可以说是天主教在中国的先驱之一。他在北京成功面见皇帝,在士大夫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关系,为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也开创了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中文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利用自然科学知识赢得中国人的青睐。

利玛窦对中国的传统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允许中国的信徒继续传统的对天、祖先和孔子的崇拜。按照他的理解,这些只是祭奠祖先的仪式;只要没有祈祷、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不违背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上帝”(英语或德乌斯语中的“上帝”)称呼天主教为“上帝”;拉丁文)。但他也认为天主教的“神”在中国的思想中已经存在,因为中国传统的“天”、“神”与天主教所说的“一真神”本质上是一样的。利玛窦本人穿着中国学者的衣服。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法一直为跟随他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所遵循,被称为“利玛窦规则”。

利玛窦等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明朝末年,清军入关,皇帝皇后写了一封信改信天主教,请求教皇支持(这封信现在还在梵蒂冈)。清朝康熙仍然重用意大利传教士。然而,欧洲其他天主教会对中国祭祀祖先和尊孔传统习俗的争议削弱了利玛窦等人的成功,因为这些习俗对当时中国天主教的影响。康熙年间,西班牙传教士为了排挤在菲律宾和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向教皇申诉并获得教皇敕令,声称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人祭祖,有违天主教教义,并派遣特使来华拜见皇帝,皇帝态度傲慢,与康熙发生争执。康熙认为“不忠不孝的神仙是不存在的”,骂特使“不讲理”,下令将他囚禁在澳门,病逝于此。从此,中国皇帝与教廷的关系急剧恶化,西班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被禁止,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严格执行。祭祖祭孔的禁令在几百年后的1939年2月8日被庇护十二世(教皇庇护十二世)取消,这也显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向西方学习,从东方来

伴随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发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从明朝万历到清朝顺治,有150多种西文书籍被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写的《上帝的记录》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还带来了许多汉语词汇,如点、线、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和圆心。

利玛窦制作的《大世界地理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在中国历经十二次刻制。而且问世不久,在江户时代初期就传入了日本。这张地图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人崇拜中国“夏目”的传统观念。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都出自这张地图。日本至今仍将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称为利玛窦地图。

置于某人身后

利玛窦墓碑按照明朝的惯例,在中国去世的传教士都要被迁回澳门神学院的墓地安葬。1610年5月利玛窦在北京逝世后,其他受利玛窦洗礼的传教士和基督徒都希望得到皇帝的允许,让利玛窦葬在北京,以此来承认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于是耶稣会士迭戈·德·潘托贾神父上书万历皇帝,希望破例给他一个安葬利玛窦的地方。迭戈·德·潘托哈在论文中说:

“利玛窦晚年病死,其情可怜。身为大臣的利玛窦进入圣庭,逐渐向西方学习,学会了理解,每天早晚虔诚恭敬,焚香许愿上天,赞美圣者,感谢犬马之忠。京城士民都知道,但不敢说。在他去世之前,他非常勤奋好学,能够写作。他原是海帮知名学者,来到中国,也受到士绅的赏识。我一个外交大臣,为他死无葬身之地而痛心,含血泪祈求天恩,赐我百余亩闲地,或弃寺中几间闲房,使外交遗骨得以安葬。我见了他们四个,就要同生共死,遵守宗教规矩,才能享受中国世外桃源的幸福和侍奉外交大臣的真心。”

尽管朝廷反对,但在叶等人的努力下,此事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批准。1611年,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利玛窦被安葬在平泽门外二里沟的腾公围栏里。教会可以无偿拥有财产。到19年底,已有100多名欧洲传教士葬在腾公围栏。1900墓地被义和团运动摧毁。墓被掀,石碑被砸。后来清政府以《辛丑条约》为代价,重建了被毁的墓地,并立碑谢罪。20世纪初,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天主教墓地。墓地面积也在扩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有数百名西方传教士安葬在汾兰公墓,成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东方最集中的安息之地。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教士被迫离开中国。1954年,陵园中只有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三人按照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指示被保留在原地。文革期间,利玛窦的墓碑被埋在地下,使其永远不能翻身。1973,马尾沟教堂被拆,墓碑无人看管。1978 10,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国五位中央领导人“批准”重建利玛窦墓。1979后,陵园修复,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的北京行政学院院内。

现在墓地东边有几十块墓碑。西边有三块墓碑:面对着坟墓,中间是利玛窦,左右是汤若望和南怀仁。利玛窦的墓碑上刻着“耶稣会士之墓”,这是用拉丁文和中文写的:

“李先生,禁忌马斗,西泰国,西洋意大利。从小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明朝万历年间仁武航海时首次入华任教。万历庚子年在京师,万历庚子年死。他活了59年,在社会上42年。”

工作

《神记》是《大世界地理图》中的一幅世界地图--利玛窦译罗明鉴《西朱神新记》。这本书名为《神的真谛》,又名《天学实录》,首次向中国人系统地展示了神的存在、人的灵魂不灭、死后天堂地狱的奖惩,并向世人报告了善恶的天主教教义。真意神也是第一个把周制引入中国的。《田石雪义》后来被乾隆皇帝收入《四库全书》,并有蒙古文、满文、朝鲜文、越南文和日文译本。

几何原本——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时使用的教材是《几何原本》,由利玛窦的导师、当时欧洲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神父编写。克拉维乌斯神父在原著后加了两卷注释,共十五卷。

大通用地理地图-世界地图。

《西文奇迹》(现改名为《明末罗马注音篇》)是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开端。

二十五个字-一本关于天主教道德信仰、规范和修养的书

利玛窦与十位中国学者对话集。

《交友论》——包含了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等人数百条关于友谊的格言。也有利玛窦基于他对中国人思想的理解。这是利玛窦写的第一本中文书。

《西方的历史》——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拥有念念不忘能力的书。

《辩遗》出版于-1635,收录了明末净土宗偏弘及其弟子于以天主教观点和佛教观点撰写的利玛窦书信。

《相同的数字》——介绍欧洲算术,根据Clara Ubis (1583)撰写的《算术AE练习概述》翻译。内容包括基本四则运算,分数比比例,根,正弦余弦等三角几何。由李之藻记载,清代入《四库全书》。

测量学的意义——关于应用几何与测量学,徐光启录,附毕达哥拉斯的意义。

“爱更义”——李之藻的成绩单

《洪盖通宪图》——天文知识,李之藻抄本

此外,他还创作或参与创作了《西秦八首》、《斋志》、《干坤体意》等作品。

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的日记,由比利时耶稣会士尼古拉斯·特里戈(Nicolas Trigault)翻译成拉丁文,出版于1615,定名为《基督教远征中国史》,译成中文为《利玛窦中国笔记》。

1910年,皮埃特罗·塔奇·文丘里出版了《利玛窦》,这是在罗马耶稣会士档案中发现的利玛窦的意大利原稿,连同其他手稿,标题为《歌剧故事德尔·p·利玛窦》,共两卷。1942年Pasquale d'Elia将其编入《利玛窦全集》。

评价

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都把他视为“诱导异教徒皈依”的令人钦佩的传教士。东方视他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这个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向东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地理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天主教的观点,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所以有人把他当成汉学家。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纪念利玛窦抵京40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

“神父利玛窦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领域。他用中文编纂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让中国人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和教会在中国文化中诞生...因为神父利玛窦是如此“中国人中的中国”,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汉学家,是在最深层的文化和精神意义上,因为他把神父当成了学者、天主教徒和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

《利玛窦》的日本作者平川祐弘说,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欧洲文艺复兴的各种学问与中国的四书五经融为一体的巨人。”他还把利玛窦视为“地球上第一个‘普遍人’”。(中文版前言)

《美国生活》杂志还将他评为第二个千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1000-1999)。

参考

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利玛窦在北京建都40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http://www.cathlinks.org/ricci400.htm, 200165438+10月24日。

作者平川祐弘,刘安伟和徐一平译,《利玛窦传》,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ISBN 7801450884。

利玛窦,何高基、王尊忠、沈李译,《利玛窦在中国读书札记》,中外关系史译著,中华书局,2001年,ISBN 7101007279。

裴华兴(法国),关振虎译,《利玛窦神父传》(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8,ISBN 710012287。

罗广,《利玛窦传》,辅仁大学出版社,台北,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