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学生家长如何督促孩子学习的个人总结。
第一,孩子的自我成长
我们往往不习惯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心演变。这样,就有两种现状:
第一种现状鼓励孩子成长,即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打断了孩子的自我成长。我借用一下许一鸣老师讲的一个禅宗故事。佛陀诞生:佛陀诞生了。听说他不是从娘胎里怀上的,也不是像正常人一样从阴道里生出来的。他从腋窝出生。他出生后,能走七步。他每走一步,地上就会飘来一朵莲花。到了第七级台阶,他停了下来,右手指着天,左手指着地,然后说了八个字:“天是天下唯一!
当我们每一个人,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心灵依附于身体,我们就形成了自我。在这个自我感觉开始的时候,出生的形象(也就是外貌)就是这个八字“天地一体,唯我独尊”。在任何一个婴儿的意识世界里,他都是宇宙的核心和中心,一切存在都受他支配,他有。然后父母会检查他所有的需求,尽量满足他,照顾他,帮助他生存。婴儿来到世上,他的意识是真诚的:“天地为唯一。”
1岁,开发他的身体;
1-3岁,发展他的情绪;
3-6岁,开始将生活经验与象征认知的文字、事物相结合;
6-12岁,研究社会的作用,开始探索生命的奥秘;
12-18岁,他运用抽象思维,广泛吸收一切知识,调整自己,构建自己的世界。所有这些正在发展的东西,都是突然被干预,被扰乱,被打断的。他的自我主义被一层一层地逐渐削弱。他渐渐觉得,“如果我是我,那我就不够好”,这是不被认可的。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教育,几千万次。“那他哥哥呢?”看看你哥哥。他怎么样了?看看隔壁的小王,在学校总是被表扬。当所有这样的社会价值都被赞美的时候,又有一个信息告诉他,“如果你只是你自己,你还不够好”。其实存在本身就有那个价值和意义。存在、呼吸、感应、感受本身就是生命的真理,是最有价值、最高价值、最有意义的东西。而父母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也就是他的命运)而无法接受孩子原本的状态,因为他们无法满足社会功利价值的要求而肆无忌惮地以成人世界的方式介入、打断和干涉;或者你受不了孩子成长慢,忍不了就得“强制”。这是拔苗助长。
第二个现状是刻舟求剑。
如果孩子在儿童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父母的要求。然后到了中学,孩子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家长要帮助孩子完成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由于青春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逐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成长发展的需要使儿童开始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这是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然过程,也是完成个体生命独立的必由之路。但这种自我成长也导致孩子因为父母的话没有那么重要而失去学习目标。他们不再为父母学习,却找不到为自己学习的感觉。如果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父母往往会停留在对孩子最初的认识,直到公开对抗或者突然说“不!”“只有当我突然醒来时,我在一个旧的新酒罐里。太可怕了,但我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我很着急。有些家长会采取极端手段压制,试图一举拿下。结果如何?你可以想象。这个变化发生在高一第二期到高三最后一期的两年时间里。其实每个孩子在中学阶段都是心理依赖父母的,他们很在意父母的看法。如果父母通过分享来欣赏和鼓励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努力,孩子会更加努力去做好那件事;父母以接受的方式包容孩子的年轻和缺点,孩子也会面对困难,努力调整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努力,都是在探索和调整自己。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学习进步能得到父母的表扬和认可而开心,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具体情况,只是简单地和其他孩子比较成绩,然后给孩子施加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一开始没有宏大的计划,心理上有积极的志向,但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一个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他这个年龄无法解决的困难:也许他对努力的结果期望过高,当努力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时,他就气馁了;或者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认可,让他失去了信心。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他们会因为一件事的成功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幻想夸大,也会因为一件事的失败而陷入极度自卑,完全否定自己。要求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苛刻的。当他想努力的时候,他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们依靠青少年的幻想作为努力的动力。一旦这种幻想受挫,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让孩子不放弃努力,家长要做好拉拉队,为孩子的进步鼓掌。当自己的努力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当好消防员,给孩子及时的引导,教会孩子客观地看待挫折,帮助孩子正视前进路上的挫折,化为继续努力的动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亲子沟通基础上。孩子只有信任父母,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都会理解和帮助自己,才会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向父母求助。
三是青春期身心变化规律:初中是儿童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生理上是青春期,身高体重突然增加,性发育,性成熟。随着生理的剧烈变化,心理发展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断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着复杂的心理矛盾,构成了他们非常特殊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如果家长了解孩子这一阶段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状态,选择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从此会非常顺利,为以后进一步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可能会让学生一波三折,教育难度加大,对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难。很多原本被寄予成功希望的非常聪明的孩子,因为在初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不能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所以前途无望。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体发育进入人生第二个高峰,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以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发生相应的心理变化。儿童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被打破,而成人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发展充满了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随着生理的发展和社会接触的拓宽,初中生自我意识和“成人”意识强烈,对自己不断成长的体力和智力估计过高,心理独立要求和自尊得到增强,具体表现为:(1)开始有主见;要求像成年人一样独立生活;争强好胜,不甘示弱。但现实中他们还很年轻,经济上只能靠他们,灵活上也只能靠他们。
2.性心理发育和心理准备不足的矛盾。也就是性意识的萌发和自控能力的落后之间的矛盾,青春期跌不起,哪怕一点点偏差,一点点伤害,都会留下深远的伤痛,影响以后的人生。这是多事之秋。
3.心理闭锁与强烈的沟通理解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闭锁和合群的矛盾,但是闭锁不代表一定不合群,相反可能更合群。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同学关系逐渐多元化,优于师生和家长关系;少年的友谊是绝对忠诚和坦诚的;自发的伴侣群体较多,其中女生多于男生;男女在人际关系上的距离,形式上还是很严格的,内心深处开始对异性有一种模糊的好感。
第二,教育的本质是渗透
“他知道所有的理由,每次都信誓旦旦,但一旦离开我们的视线就不是他了。”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帮助孩子了,但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帮助没有效果。当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于是反复和孩子讲道理。我能说的都说了,孩子们都听腻了。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到了实践的时候,孩子还是无法克制自己,这让父母感到无奈和不解。他们只能感叹: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本质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怎么解决?问题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开始,也就是说父母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你进不了孩子的心,自然得不到孩子的回音。你怕麻烦,不想把工作做细。最后你会更麻烦。你只会按照你平时的想法教孩子。结果就是你的孩子诡计多端,父母只有招司机的能力却没有还手之力。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你就应该去研究,想办法打开孩子的内心。所以,要彻底改变孩子,不是找能打动孩子的话,也没有什么神奇的配方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一夜逆转甘坤。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长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无意识错误,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孩子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孩子不听我的话,变心了。我突然无视教育,专门学着彻底改造自己。我不仅会赢得自己的解放和内心的光明,也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石头,人性如水,老师或者父母只能因人而异,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是失败的。他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引导他们!家庭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人的成长的复杂性决定了父母只能用真爱一点一滴地浇灌它,用灵气去感染它,用生活的细节去激励它,用自己的主动去引导孩子的主动。这是教育的渗透性特征。
第三,得心而教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家长的第一条黄金法则”。如果你能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即使是你这个年纪的人,或者比你年长的人,都可以被你引导。对于自己的孩子,往往因为过于急切而失去了标准,内心的尺子倾斜,以至于无法以平常心面对,也没有耐心细心引导。所以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有说服力的教育理想。谁能有说服力,谁就是世界级的教育家,谁就是孩子或大人不可抗拒的朋友。尊重孩子,保持心灵沟通。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树冠是孩子的智力,树干是孩子的身体,树根是孩子的心,是孩子的生命之根。所以一定要注重孩子心灵的培养,塑造孩子的人生之根。想要和孩子保持同理心,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意味着彼此平等;尊重孩子必须从内心尊重孩子的需求。只有触及心灵的细微之处,才能找到收发的最佳时机。在这里,我们实际上被引入了现代心理学的领域。有意向的指导老师或者家长可以沿着这条路进一步探索。
第四,引导能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教子就像一头牛。你在他身后拖着牛尾巴。牛是被动的,你是吃力不讨好的。牵着牛的鼻子走是聪明的,牛自然服从。最后不一定要领导,只是远远的看着,这要靠自己的心和智慧。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是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如果他有学习的主动性,他会在完全没有你监督的情况下努力学习。“中学毕竟是家长逐渐放开管教的过程。父母最终会把一切都交给孩子,让孩子逐渐成为学习、生活、思想的主人,成为独立面对现实、挺直腰杆的人。这就是我所说的指导。养成一种习惯需要时间。要允许孩子一点点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表现出很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上面的家长操之过急,结果会适得其反。耐心地从细微处发现孩子的一些小变化,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个小变化,只要发现了就表扬,厚积薄发江湖,让孩子从根本上改变。有些家长怕伤害孩子,就采取所谓的“赏识教育”,小心翼翼地顺从孩子,夸大孩子,甚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完全放任自流,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不知道赏识是为了搭建沟通的桥梁,是为了营造亲子之间和谐的氛围,赏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孩子的有效引导。接纳与释放,宽严相济,不是一味的温暖与沉默,也不是一味的严厉与苛刻。我们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滋养而不拘束,尊重而不放纵;
接受孩子的情绪发泄,但不接受孩子的错误行为;
娱乐从属于学习,学习从属于孩子的人生成长(指自我成长和精神成长)。
1,理想教育
虽然理想的东西不能说实现了,但是有理想的人和没有理想的人是完全不同的。理想是一盏明灯,是人们前进的方向。在理想的教育中,我们父母的价值观和才华将受到考验。没有理想的孩子,很难解决一个问题——学业的差距。比如:如何处理课间休息?假期怎么处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处理?如何应对家庭贫困?如何处理亲友的顾虑?面对这些边缘问题,孩子很难做出合适的选择。因为他完全是被动的。我的侄女被大学录取了。我断定她在高中的第一天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精算师。你看,她的目标一旦定下,人就不一样了:她在和同学接触的时候,训练自己是否能带着笑声走进别人的心里;她进书店总能买到她想要的书。课间休息和节假日休息是她坚持的原则。玩电脑只以心理调整结束。高中三年,家里一点零食都没让她吃...总之,学习内外的一切都服从于一个目标——未来的精算师,很多问题在别人看来是模棱两可的,但在她这里,选择是明确的。这就是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人,没有野心的地方,是站不住的。没有理想的人,既不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也不能有效管理自己!当一个人有了梦想,他就披上了美丽的光环,他就有了一种来自天堂的力量。中学生往往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了解。这一方面是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建议孩子思考未来,启发教导远近、内外、德才的关系,而不是用父母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理想或目标。
2.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主动是深藏在人性中的第一敏捷。孩子的主动是他们内心的自由,是对外界环境的积极反应。我们向孩子提问,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问路,为了测试孩子的反应,为了观察孩子的内心图式是如何被感知的,为了测试孩子的天性被激发的程度。
3、引导用巧力、幽默来教孩子。
引导孩子不费力是不行的,但不是用蛮力,而是用巧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爱的镜子,实施潜移默化的启蒙,让孩子安心。太在意的家长要学会轻松的教孩子。幽默教会孩子,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有些人做不好事情,有些人教不好孩子,都是因为自己心重,言语粗暴,面目可憎。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悲伤,但没有人会拒绝欢笑。除了食物,还有幽默可以养我们这样的人。人的一生不能太认真。精神松懈,就会被压垮。生活缺乏情趣,精神平淡,就不会有亲和力。作为一个男人,你不应该太简朴或太无聊。生活是原始的,笑声并不难找到。一个人可以避免对抗,无视困难,找到生活的乖张感,自嘲自娱,这也是一种面对现实的轻松态度;也许真正有趣的是像孩子一样的真诚,所以要向孩子学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想到“寓教于乐”,不管孩子多调皮,多固执,都会改变。幽默只是表面上的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着一种乐观的精神和一种“明天会更好”的执着信念,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本质。生命有我们的养料,就像我们可以从土壤中挖掘食物一样。我们能用什么来教育孩子?孩子是我们的土地,是我们花园里的花朵和果实。只有忠于季节,忠于土地,立足土地(即进入儿童的世界),我们的孩子才会结出幸福的果实。我们从孩子身上想办法教育孩子,这叫因材施教。于是我们找到了童心,找到了乐趣,学会了和孩子相处。这是因为我们一定要找到这样一个入口,让孩子开心,让家长不累,否则,我们不仅徒劳无功,反而对孩子的天性有害。我们强大,可以做到最好;我们知道结论,说不出来;我们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孩子们去尝试;我们看到偏差,巧妙地引导,不让孩子看到手中的鞭子,嘴里的诅咒。
4.生活就是教育情境——无缝教育。
生活中的小变化和物体都可以是教育情境。喝一杯水,吃一个瓜,说一句话,待人处事,都包含着育人的道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一部电影,一本书,都是激发才华的情境。这就需要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把它当成教育的机会。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指导孩子,点燃孩子的思想,但要自由、生动、自然、不留痕迹地收发(而不是变成唠叨)。这就是“家长倡议”!这就是无缝教育。家长要以教练的态度、导演的手法、朋友的同步呼吁来接近孩子的纯真,接受孩子的错误,在倾听、感动、理解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引导情境,克服心理压力,走出成长的误区。要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和荒野,让他们欣赏空中的飞鸟、奔跑的动物、夕阳的余晖、山峦的起伏、大海的波涛、云朵的变化;还应该和孩子一起运动,在运动中体验灵与肉的极限,鼓励生命的意志。父母不怕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吗?然后,父母可以陪孩子上网,陪孩子一起成长,欣赏网络世界的精神,触摸信息时代的“伊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