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成都平原的形成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和密集分布的河网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位于龙泉山、龙门山和邛崃山之间,北临江油,南接乐山吴彤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三大平原之间有丘陵和高原,总面积23000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以冠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西部盆地平原的主体部分。因为成都位于平原中部,所以叫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在东北-西南向斜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岷江、沱江(绵远河、石婷河、涓江)及其支流等八个冲积扇叠加连接而成的复合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极厚,第四纪沉积物上覆盖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适宜耕作。是四川省土壤最肥沃的地区,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平均坡度仅为3-10 ‰,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早在公元前250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在秦朝修建,引岷江灌溉平原上的大片农田,成为四川省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改扩建,都江堰的灌溉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初有了很大的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于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产量高且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省的1/5和2/5。是四川乃至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的养猪基地。但由于平原毗邻川西高原,受山区冷空气下沉影响较深,平原河水大部分来自西部高原和山区冰雪融化水。同时,平原上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因此,成都平原气温、水温、地温较低,热力条件略逊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 = =四川盆地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东部,四周是海拔2000 ~ 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北有大巴山、米仓山和龙门山,西有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和大凉山,南有大娄山,东有巫山。四川盆地在构造和人文地貌上是一个典型的盆地。自震旦纪以来一直是一个地壳相对稳定的大型坳陷区。晚三叠世印支运动期间,成为内陆湖盆,但范围比今天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3000 ~ 4000米厚的紫色砂岩和页岩,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红盆”或“紫盆”。中生代末期,四川运动使盆地外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凹陷,四川盆地轮廓基本形成,也造成盆地内部地层大规模变形。东部出现一组NE向褶皱,称为东部盆地褶皱带。中间形成穹窿构造,称为盆地中的穹窿带;西部以沉降为特征,成为盆地沉降带,奠定了今天盆地三大地貌区的基础。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导致周边山脉再次抬升,盆地再次下沉,成都下沉更深。同时,长江从巫山穿流而过,向东流去,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将内流流域转变为外流流域。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流出盆地,面积超过65438+万平方公里。盆地内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因地表形态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个部分:①大致与华蓥山平行的川东岭谷,由多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带状山脉组成,海拔700-800米,谷内多低丘、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方山位于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由于区内紫砂页岩倾角平缓,切割后形成一大片方形山丘。海拔350 ~ 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房山山深厚的土层,一路修梯田到山顶。③平原位于龙泉山以西。被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选自顾晓波等主编的《中学生自学系列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