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小结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那么你知道七年级生物有哪些实验吗?接下来,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份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让我们看一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种子都含有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是胚胎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种子中这些成分的存在,从而给学生一个真实形象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总结种子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思维能力。

一、实验准备

(1)材料:

小麦种子(风干和浸泡),小麦粉。

(2)供应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细铁丝(或废弃的解剖针)、纱布、清水、烧杯、碘溶液、白纸。

二、方法步骤

(一)探索种子含水的实验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种子天然含有水分,即使风干的种子也含有水分。这个实验是取一些风干的小麦种子,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端,然后握住试管夹使试管口微微向上倾斜(几乎水平),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均匀加热,直到试管壁上出现明显的细小水滴(由蒸发的水蒸气凝结而成),这说明水是种子的重要成分。做这个实验时要特别注意:

1.试管的倾斜度不能太大。即使试管刚离开火焰,也要防止水滴流到试管底部,以免造成试管爆裂;

2.要经常移动试管,使其在火焰上均匀受热,避免长时间只在一个位置加热,以免试管爆裂。加热时间,直到明显有细小水滴为止。如果时间太长,种子可能会被烧焦,变成褐色,甚至碳化。

(2)种子中有机质和无机盐的测定

除了水,种子还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为了探索这两类物质的存在,可以根据有机物可燃并可呈焦炭状(焦化)、无机盐燃烧后为灰烬(灰化)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用细铁丝(或用过的解剖针)绑一粒小麦,直接烧在火焰的外焰上,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麦粒燃烧,当麦粒变成黑色焦炭时,燃烧中止,酒精灯熄灭。至此,让学生根据麦粒燃烧变成黑焦的现象来回答这个现象能证明种子里有什么成分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有机物不含碳,可以燃烧变成焦炭。然后提出问题:此时继续在火焰上燃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之后点亮酒精灯继续燃烧,让大家带着疑问继续观察,当麦粒燃烧出现灰白色的灰时就可以停止燃烧。最后,老师给学生解释,灰分是无机物,由此得出种子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盐的结论。

(3)探索小麦种子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

小麦种子的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本实验主要证明淀粉是小麦种子的主要有机成分。取一些小麦粉,加水揉成面团,用纱布包好,放入清水中揉搓挤出大量白色物质,用吸管吸出白色乳液,滴在载玻片上,加入少许稀释的碘溶液,可以看到乳液变成蓝紫色,这是淀粉遇到碘的颜色反应。然后,在载玻片上的乳剂中加入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视野中布满了蓝紫色的颗粒,这是小麦的淀粉颗粒。有条件的话可以换高倍镜头观察,可以看到淀粉粒表面有很多同心的轮纹。

将包好纱布的面团放入清水中继续揉捏挤压,将里面的淀粉洗干净。此时纱布里只剩下乳白色的粘稠物质。将碘溶液滴在乳白色粘稠物质上,可见粘稠物质呈黄褐色,不变蓝紫色。粘液带碘溶液的黄褐色,是蛋白质遇到碘后的颜色反应。小麦种子中的蛋白质主要以糊粉粒的形式储存在胚乳最外层的糊粉层中。

(四)探索含脂肪种子的实验。

人们早就知道种子含有脂肪。探索种子中脂肪含量的实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种子中富含脂肪的部分(小麦、玉米等一般种子中的胚含有脂肪;一些油料植物的种子,如蓖麻,其胚乳中含有更多的脂肪,而花生的子叶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验证方法是将小麦胚芽(或种子中脂肪较多的其他部位)切开,在白纸上摩擦(或在两张自纸之间多切几个胚芽,用刀背挤压),在白纸上可以看到油渍,可以证明脂肪是种子中的重要成分;第二种方法是在从纸上挤出大量脂肪的油渍中加入一滴苏丹ⅲ试剂,使脂肪呈现橙红色反应,进一步确认种子中含有脂肪。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蓖麻种子中的胚乳手工切片,置于有盖玻片的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胚乳片上或周围出现小油珠,为脂肪。如果滴加苏丹ⅲ试剂,可以看到油珠是橙色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细胞里的物质是什么?演示实验1:确认细胞中含有水。

1.将蔬菜(白菜或白萝卜)切碎,用力挤压,汁液就会流出来。

2.将晒干的小麦种子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将试管底部放在火上烘烤,试管壁上出现水珠。

讨论:这两个实验在细胞中证实了什么?

演示实验二:证实细胞含糖。

1.一个小烧杯里装着自来水(此时不甜)。加入少许白糖搅拌,此时水变甜(因为水里有糖)。

2.将剥了皮的甘蔗或西瓜榨汁。这个时候甘蔗汁或者西瓜汁是什么味道?(甜味)

讨论:比较这两个实验,你能告诉我们关于细胞的什么?

演示实验三:证实细胞含有脂质。

1.将花生籽插在铁丝上,放在火上微烤至香味四溢。将花生籽取出放在白纸上挤压,白纸上就会出现油花。

2.把一小块猪肉放在铁丝上,放在火上烤,猪肉会爆成油滴。

讨论:这两个实验证实了细胞中含有什么。

演示实验4:证实细胞中含有蛋白质。

将面粉揉成湿面团,将湿面团用纱布包好,放入清水中,用手揉搓至面团不再散发白色浑浊。纱布上留下的黄色粘稠物质就是面筋。面筋和树胶一样,具有粘性和延展性,是蛋白质的一种。

演示实验5:确认细胞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

拿一粒小麦种子插在电线上,放在火上,让种子充分燃烧,留下灰烬。

讨论:什么物质不能燃烧?剩下的灰是什么?燃烧的是什么物质?这些物质统称什么?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确认细胞中存在水、糖、脂类、蛋白质和无机盐。其中,水、无机盐等物质称为无机物;珐琅质、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以及细胞核中含有的核酸,都含有碳,可以燃烧。这些物质被称为有机物。

在生命的过程中,细胞会产生一些二氧化碳等废物,随时会排出。因为细胞内的物质是不断消耗的,所以需要不断从细胞外吸收物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光对蚯蚓生命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女生活的影响?它是人教版新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旨在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学的影响,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维有重要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学校都要用鼠女做实验材料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会?探究光对鼠女生活的影响?改成?探究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从材料选择到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可操作性更强,实验效果更好。

1.主题同步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呈现顺序。特别是当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时,探究题目要尽可能贴近教材内容,教学环节要尽可能一致,便于学生掌握。用蚯蚓代替鼠妻,实验设计思路一模一样,与教材内容完全同步,也符合课标中的活动暗示指导。

2.材料的可控性

生物实验材料的恰当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生物材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实验的组织和效果。以鼠妻为实验动物,可控性差,主要是鼠妻不仅对光敏感,对温度、湿度、振动也有反应。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鼠女,难免会有兴奋、害怕、着急的情绪,也难免会产生干扰;其次,鼠女爬行速度快,在明暗交界处很难集中10个鼠女。课后很难出成绩。另外,在市区也不好收,不好养。与鼠女相比,蚯蚓最大的优势是可控性强,对光反应非常敏感,即使在逃避惊吓时,也是面向黑暗的地方,而不是四处乱窜,易于收集和饲养。

3.方法的简单性

鼠女实验必须在实验装置上铺湿土,否则鼠女容易死亡;同时把10只母鼠放进去,两边中央放同样数量的?即使有戒指等工具约束鼠妻,也要求学生匆忙观看,往往占用上课时间较多,课堂秩序较差。用蚯蚓就简单多了。方法类似于课本上的介绍:在解剖盘底部铺一条湿毛巾,在横轴中线位置放一条蚯蚓,然后盖上玻璃板和书本,形成明暗环境,静置2分钟,观察蚯蚓的选择。

这里,老师只需要用图示引导学生注意蚯蚓的初始放置,如图d所示。

观察完一条蚯蚓后,把它拿出来,再拿另外两条蚯蚓重复上述实验三次,然后统计全班的平均值,避免偶然性,得出结论。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取放一条蚯蚓,与同时取放10只大鼠相比,难度大大降低,减少了时间的浪费。而且实验中不需要土壤,简化了实验准备,减少了干扰。

4.结论的可靠性

当笔者第一次组织探索光对鼠女生活的影响时,感官实验的现象并不是很明显。根据统计数据,亮处和暗处的鼠女数量差别不是很大。而且有时候鼠妻不停的跑,位置很随意,不能很好的解释光线对鼠妻的影响。鼠女遇到刺激时的假死现象有时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用蚯蚓做实验动物,效果非常明显。用同样的实验装置,健康的蚯蚓不到1分钟就爬到了阴凉处(有些蚯蚓在明亮的地方可能会爬到湿毛巾下面,所以在阴凉处也要做统计)。

笔者认为,对于初入探究实验的学生来说,通过实验得到一个明确的实验结论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新课程提倡探究活动?重过程?,但是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结果呢?同样重要,因为第一次实验的成功经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否则会让学生陷入?有什么影响吗?在困惑中,而对结果的困惑会极大地影响对过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