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进课堂小结_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思考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京剧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确定15经典京剧唱段为教学内容。一是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10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通知一出,引起各方关注,有的充满期待,有的充满质疑。作为一个戏剧家,我很赞同“京剧进课堂”这个举动。我认为这是弘扬京剧艺术的好方法,是贯彻京剧“从娃娃抓起”的好方法,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形成浓厚的京剧氛围,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亲近京剧、认识京剧的机会,从而更加贴近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京剧进入课堂之前,孩子们通常对京剧并不熟悉,对京剧的了解也是零散而模糊的。很多孩子会经常看到爷爷奶奶或者父母坐在电视机前看京剧,但是对京剧的咿咿呀呀、节奏慢真的不感兴趣,觉得京剧离他们很远。正是因为他们对京剧不感兴趣,所以没有主动接近它的欲望。他们更喜欢陶醉于周杰伦的快节奏和欧美那种十足的街舞,往往远离京剧。“京剧进课堂”后,孩子们可以在锣鼓声、京胡声中受到集中的京剧熏陶,每次45分钟,形成对京剧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因此,只有通过“京剧进课堂”,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对京剧产生兴趣,并引导他们主动走近京剧。
二、“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让孩子们在京剧的演唱和表演中体验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京剧进课堂”不仅要进入音乐课堂,还要进入语文课堂、历史课堂,甚至进入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视野。换句话说,“京剧进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唱几句,而是让他们熟悉经典剧目的历史故事和背景,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分辨真、善、美与假、丑、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经典咏叹调《人人都有一颗红心》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革命者为理想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阅读《红灯记》的故事,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战斗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京剧里的一些经典歌词,比如:“岛上冰轮初起,见玉兔,玉兔早起。冰轮离岛远,干坤特别亮。”“穿美沧海过雪原,抒豪情寄壮志迎山河。愿红旗漫山遍野,哪怕是一片火海山川。我迫不及待地想让雪融化成泉水,为世界迎来春光!”“他有一个二哥,韩寿侯婷,他担心鬼神。前有白马坡诛文丑,古城斩老蔡洋。”无论是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都非常生动。优美的文字,工整的对仗。孩子可以通过唱歌、读书来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穆桂英,穆桂英出征时年过半百;《抗金勇士》中,英勇的梁红玉击鼓助战;在沙家浜,智斗的故事,经典的咏叹调“学泰山,上松树”,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受到这些经典剧目的影响,孩子们会在歌唱和表演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会逐渐内化为孩子的性格。
再次,“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孩子在接触中发现京剧之美,从而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接触京剧脸谱,孩子们将学习脸谱的基本光谱和色彩意义,并了解五色油画颜料的美和象征意义。孩子们看完《贵妃醉酒》,一定会赞叹梅兰芳、梅派名家的婀娜身姿和高超技艺,看到京剧服饰的异彩纷呈。看多了,接触多了,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京剧里的一兵一卒是千军万马,一鞭就是千山。这些京剧特有的美,会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渐开花结果。虽然这些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会到的,但是时间久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会对孩子审美素养的积累和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不仅会哼几句京剧,而且民族文化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才是倡导京剧进课堂的真正目的,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发展。
有反对者认为,京剧不是谁想唱就能唱的,也不是谁想教就能教好的。京剧难学,师资短缺,确实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据我所知,教育部和地方当局正在推出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教委拨出53万多元专款,委托中国戏曲学院R&D队负责师资培训、教材编写、交流演出等工作。还有人担心,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京剧进课堂”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成为新的“特长教育”。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京剧进课堂不是全面强制性要求,是在试点工作基础上推进的”。我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但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不能变,就是利用学校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的优势,让京剧走进课堂,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接触和学习京剧的良好环境,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相对集中的时空里不断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进而渗透到他们的灵魂里。
(作者单位: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