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记评论1000字

读后感是指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几段名言和一段音乐,然后用获得的感受和灵感写一篇文章,称为读后感。这次我整理了1000字的《曾国藩传》,供大家阅读。

曾国藩传记评论1000字1

“鉴于过去,我有治理的资源。”这就是紫同治剑的由来。读传记也是一个在浩瀚的过去中寻求看到一丝善意,然后冷静修身的过程。

曾国藩不同于李鸿章、梁启超等人。他的人生是从一个非常低谷开始的。他智力一般,一个秀才考了七次;他体质禀赋差,伴有多种严重疾病;他的背景也很普通,祖上几百年都是普通人;更糟糕的是,他年轻的时候,性格上还有很多缺陷,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但他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脱俗的蜕变,达到了功德、语句、不朽的境界。与其说他是天生的楷模,不如说他是每一个平凡却不甘平庸的人的缩影。但恰恰是他,像不朽小品里白手起家的人一样,在旁观者的沉默注视下,用自己的招数和风格,走到了人生的巅峰。这样一个平凡而庸俗的人,印象最深刻。毕竟天才是罕见的,平凡是多数。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进阶之道,并不是大多数人应试或职场生存之道。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很乐意谈谈曾国藩的一生能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

我最想说的是努力。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承认努力的勇气和努力的勇气。

经常看到高考后对状元的采访,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不劳而获的拔尖人物。排除真的是天赋异禀的可能,那么为什么顶尖的学者,括号里的大家都不承认自己在努力呢?似乎努力往往和愚蠢联系在一起,谁愿意每天沉迷于刷头上带着“愚蠢”二字的题呢?让合适的人进来怎么样?其实努力的都是聪明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学习的捷径,所以谁先开始走,谁赢的可能性最大。承认自己在努力,内心是放松的,同时也能得到大家的监督,所谓的人也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有危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努力的人,大概是因为吃不到葡萄说自己酸吧。

“葡萄”自然不是每个想要的人都能得到的。很多痴迷于“面子工程”的人突然后悔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发现无从下手。因为努力其实是一种能力。不仅要努力,还要能努力。曾国藩深知自己的道路,只有清空所有日夜的艰辛,脚踏实地,才能给轻视自己的人最好的反击。他学习是愚蠢的,他永远不会开始下一本书,直到他背诵和理解完一本。不是鼓励这种方法,而是赞美他的每一分钱都很重要的信念。写到这里,有点像心灵鸡汤。的确,努力这个话题太大了,一说起就有一种画大饼的感觉。那么实际如何操作呢?

曾国藩也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我总觉得庄子的齐一观有另一种解读。泰山虽大,蝼蚁虽小,但有时候在所有人眼里都是蝼蚁不那么有效。世间万物各司其职,可以说是同质的。同样,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是功利心很强的考点吗?曾国藩在国子监参加考试。不像其他人,他平日里沉迷于唱歌,为了考试而临时抱佛脚。他得益于考前的踏实精神,让他放松了很多。所以,知识积累努力的边界是无边无际的,我们会自由的横冲直撞,最终会在未来得到回报。

《曾国藩传》教给我们的不止这些。有些历史读得越多,感受越多,争论越多,就越明白一些道理。

曾国藩传记评论1000字2

昨天刚拿到曾国藩传,迫不及待的看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曾国藩及其家族如何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实现阶级飞跃。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曾国藩出身的家庭虽然小而富,但并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官宦之家,甚至前几代都是背靠黄土的农民。可见他不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脱颖而出,进入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精英。综上所述,我认为曾国藩能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出身家庭重视教育。从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爷爷奶奶非常重视教育,不惜重金培养曾国藩的父亲和曾国藩本人。本来我爷爷想培养我爸爸,可惜我爸爸很多年都学不会。我爷爷就是不信邪,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从小就很重视曾国藩的教育。所以曾国藩从小生长在一个教育氛围浓厚的家庭,自然文化基础和素养都不差。

第二,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精神——坚忍不拔。当我们读到第一章时,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父亲在科学研究中多次失败。经过多年的考试,我终于在40多岁的时候被提名,曾国藩本人也考了几次才考上秀才。这对父子的成就成为当地乡亲的笑话,但这并没有阻止曾家追求成为第一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梦想,他们一步一步朝着梦想不懈前进。最终,父子俩在不同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状元梦。让他们一直走下去的,是他们家的家族精神——毅力。曾国藩回忆,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风水、不信医生、不信和尚,只相信人定胜天。我想翻译一下,就是对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他善于分析原因,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通读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我们发现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他其实失败过很多,但一次失败开启了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也就是他父亲是个学者,但在孙山声名狼藉,还被作为反面典型报道,批评他的文章文笔不合理,相当于他现在说的语句不合理,结构混乱,或者说他批评得相当糟糕。这件事让曾国藩深受打击。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并把自己的文章与其他优秀的文章进行对比,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写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出征,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状元。从此,曾国藩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可见善于从失败中找原因,找差距,总结经验是多么重要。

曾国藩传记评论1000字3

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正因如此,我认为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我又一次深受启发。在此,我想谈谈我的读书心得,鼓励一下大家。

在读《曾国藩传》的时候,我发现做人的秘诀之一就是——“刚柔并济,刚柔并济”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植党羽的人,一个建军经营官场的好手,一个领兵攻城掠地成功的学者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一个载入史册的重量级人物!

曾国藩前半生的学识可谓书呆子。我觉得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是不多见的,因为对窗外的事情充耳不闻,专心致志读圣贤书的人都被认为是无用的白痴,但我觉得他们只有先当了白痴才能聪明。

当你对生活中一些不好的事情有点迷茫的时候,往往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这可能是无意的原因。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之所以能够在后来的官场如鱼得水,是因为他将“难得糊涂”的哲学发挥到了极致。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你必须能够忍辱负重,否则你将无法成为真正的国家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年轻的时候,就想看看家里人对他有多依恋。当他吃饭的时候,他藏在壁橱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寻找他的结果。然而,令他非常失望的是,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都吃完了,他才爬出衣柜,吃那些“剩菜”。从此,他发誓: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否则你会大失所望。

这是我从曾国藩那里学到的“白痴”哲学。

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按照中国士大夫的标准,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被誉为近代最后的圣人,他身上有很多品质和造诣值得我们借鉴。我发现,与人打交道的第二个秘诀是“谨慎、独立”。

用今天的话来说,“慎独”就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摆脱自己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才能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在世上的良心,吃好,睡好,才能心安,才能做到可笑对天,对父母,对同事。对工作,对朋友,对亲人,只给一个字“真心”,不搞暗室欺骗,不搞表里不一,自己的心也是一样的。其实我们待人接物要的就是坦诚相待!

我发现做人的第三个秘诀是“敬主”。

“敬主”就是外表整洁严肃,内心纯洁专一,接待贵宾,参加活动,都是敬主的具体表现。古人常说君子言必信,行必果,类似于尊主。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会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力挽狂澜。尊重是指一种沉重的、专注的、严肃的精神状态。曾国藩经常要求儿子曾纪泽说话慢一点,走路慢一点,举止庄重一点。

日常琐碎的行为习惯培养“尊重”功夫。这就要求人要心平气和,少说话,多说话,注意补气,控制自己的情绪。气不动,心不动。心要静,不静则不密救身,看不清原因,都是浮。人如果浮躁,必然会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所以人在面对重大事件和各种突发事件时,要冷静、沉着、冷静,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普通人发展成为成功人士的重要过程。当然,这跟人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有关系,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磨炼获得的。如果你总是注意养精蓄锐,那么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尽量保持头脑冷静,做到谨慎,对事情不要草率决定,而是要深思熟虑。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先学会把事情放在一边。也许过一段时间事情会更明朗,到时候做决定会更容易。

这是我看《曾国藩传》得到的。希望喜欢的朋友有空可以借一下!

曾国藩传记评论1000字4

对曾国藩十分敬重,_ _说“我平易近人,曾文正独尊”。蒋也把曾国藩奉为神。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返回。蒋把他安置在溪口读书,并送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述了曾国藩从一个报复心重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著名学者的过程,反映了他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觉得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原来成功的人也有很多常人的缺点,但他们知道如何去克服和改正;原来成为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建国之际,汉唐之初,异才异土,大有成就,大有力量的人扶摇直上,囊括了夫妻的一切祸福,人事不得涉足其中。中期以后,君子欲成大事,济天下,则天之事半,人之事半。力求人事与自然的平衡,无非是忠与勤。乱世,很多事都是巧与假,但忠臣可以改习惯;说到底,你想偷的多,想偷懒的多,但是勤快的能阻止。忠诚不一定要有过人的才智,尽我所能就好;勤奋不一定要超凡脱俗,尽我所能就好。”

他的意思是,王朝建立之初,巫师学者不计其数,靠的是命运而不是人的努力。都说乱世出英雄;王朝中期,君子要建功立业,运势占一半,人为努力占一半;王朝末年,忠勤是主要原因。这段话的描述虽然有失偏颇,但肯定了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没有表现出太多超出常人的地方。相反,他性格内向,报复心特别强,天生一双三角眼,似乎是闭着而不是闭着的。他被称为“闭眼蛇”。

而且资质一般,没什么天赋。两次成名失败,最终在不懈的勤奋学习下成名。后来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因性格刚愎自用,指挥不周,多次战败,三次跳江自杀未遂。但与常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非常注重自身品德的提升,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告诫,吸取教训,最终成为后人尊敬的人。

曾国藩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提高自身修养的做法具体化、罗列化,以便于实践。

他把自己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经验传授给兄弟、儿女和百姓。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昌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他为中国争取收复伊犁南部的五宗岛山和特克斯河,维护了中国的主权。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涉及养心、读书、居家、交流、接待等各个方面。我相信,即使是今天的人,如果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一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在曾国藩的家训中,有两点是我感触最深的:一是他提到“读史之道,是设身处地”,即读史时要设身处地,就像当时你在与人交谈一样。如果当时遇到什么事,你会怎么做?你要选好的拿走,换坏的。

第二,他提到“我写诗的时候,觉得很真诚,要倾吐出来。”但要日积月累,不用思考,左右逢源,符合本真。他说的理由足以触及他胸中真实正确的感情。写字时没有刻字的痛苦,写完后也没有停滞的感觉。也是平日学习积累理智的功德。

若平日酝酿不深,虽有真色欲,但理由不足,只好暂思大义;如果义不是一时可以做到的,那就得在文字上下功夫;至于刻的字,都是讨好的巧字,都是假的。所谓真心诚意的人,就会失去本来的目的!以后真情唤起的时候,一定要看看自己心中的义,拿了就能倒出来。否则,临时不得不做还不如不做,时间久了也是猫腻和谄媚。"

也就是说,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实感可以倾吐,道理也无法表达清楚,只好临时探义,义是一时得不到的,只好追求工整。以至于写作时沉迷于雕琢文字、修饰句子,试图通过巧妙的文字取悦于人,辞藻和真诚的目的早已荡然无存,更显笨拙。

我写作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烦恼。当我明明有很多感受要表达,真的可以动笔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好苦苦思索一些好的句子。最后往往感情被破坏,文章不是丢了就是没意思了。我一直以为这是我见识不足的表现,没想到曾国藩家训里也有类似的描述。看来这是刚开始写文章的人的通病。要解决这个困境,曾国藩提到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政坛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无所长,德无所能”来嘲讽自己。相比较而言,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曾国藩传记评论1000字5

在我第一次读《曾国藩传》之前,我觉得曾国藩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汉奸”,不能引起我阅读的兴趣。但是看了几页,好像有点爱不释手。

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确实是一个置国家安危和人民利益于不顾,屈从于西方列强的对华政策,竭力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汉奸”。

我认为他一生的恶不应该归咎于他的个人品质,而是历史的、社会的,是他所来自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所决定的。个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修养很高,有头脑,有远见,有谋略的人。

他的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加入六曹、创建湘军、陷江西、战安庆、攻下天京、不可抑扭、抑郁而死。可以说有起有落,人生变数无穷,读来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文言文,在学术上广泛学习和请教了当时许多名人,不仅增加了个人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的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地成为二等官员,一方面是因为他勤奋聪明,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得到了张穆的青睐和推荐,也许这一切对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使他锋芒毕露,自强不息,使他在江西期间处处碰壁,被地方官员排挤,刁难。

其次,曾国藩在大彻大悟一年后再次出山,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宏图提供了舞台。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其实是清政府迫于形势。因为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此时已经崩溃,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第三,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自断羽翼,解除清廷的猜疑,保全自己于末路,说明他经验丰富,政治嗅觉灵敏,审时度势,做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一个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圣人。行军打仗,走到哪里都会被广泛采访。凡有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之,取之为己用;德才兼备者,不惜重金。

他还能虚心接受话语,鼓励工作人员坦率直言,敢于进谏,因此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事业上的成功与此有很大关系。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全面、详细的了解,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也加深了我对清朝近代史的了解,引起了我对慈禧太后那拉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