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天价学费”引发热议。你愿意三年花十几万送孩子读书吗?
其实别说几十万。这个钱如果是20多万,30万,甚至更多,我可能愿意花。
之所以说“可能”,是指有一定的条件。
也就是孩子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他想学习,愿意努力学习。
不然如果孩子成绩差到连个大专都考不上,那我可能会考虑如果有钱走国际教育路线会不会更好。
当然,前提必须是看到孩子的意愿。
我知道,会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算“经济账”,会有人说“哪里有金子,哪里就会发光”之类的话。其实我也会说。
我只能在说别人的事情的时候才会这么说,就是有人碰到这种事情找我咨询,我可能也会说同样的话。
但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事,那肯定是后话了。
说这种话的人也是这样。当很多人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开放的心态和冷漠的时候,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这么认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过。
就像那个笑话一样,如果你有足够的钱全部捐出去,你愿意吗?因为被问问题的人知道是“如果”,就会大方地表示愿意。
这个答案本身就能让别人和自己都满意。
但如果不是“如果”而是“真的”,并不是说没有人会去做,而是更多的人会在这个时候想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想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让自己去做。
说到上高中,我能理解有些家长明显跟不上孩子的学习。就算他们上了高中,毕业就好了,更别说上大学了,但是很多家长还是想尽办法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
很多家长会毫不犹豫地借钱送孩子去高价的私立高中。
我真的很理解这样的父母的心。
其实他们不知道三年后等待他们的结果会让他们失望,但对于父母来说,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们也希望成真——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虽然我们看到的很多事情的结果可能是父母一厢情愿,孩子不懂得珍惜,“穷则思变”...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是这样的父母。当然,我不在乎有多少人是这样的,但我确定我就是这样的人。
为了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机会,我也愿意付出200%的努力,不管有多难。
在这个问题上,“理性”的人很难理解,因为太容易得出“不经济”的结论。
但对于焦虑的父母来说,他们往往更关注可能出现的机会。
但这就是我要说的。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参与儿童教育。孩子现在上初中了,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而我们是否对孩子有过于极端的硬性要求,比如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
我们从一开始最看重的就是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些做好了,孩子学习几乎就不会差,也会少很多烦恼。
比如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几乎没有管过他的学习,尤其是他在家的学习,都是他自己安排的。就算他熬夜学这种东西,我们也不干涉。他不睡觉,我们一起睡。因为他要学会为自己找到最佳的学习安排,而不是按照我们“感觉”和“判断”的结论去做。
但即便如此,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花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能不能让孩子看上清北,你会吗?我会说:后面加个零,我尽量凑够钱!
那么如果你是这种情况,你会怎么选择?你会尽量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改变的机会,还是直接送孩子去职校或者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