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水月山上的灯散文。

懵懂的时候,听说万安小县城有个叫“水月山”的地方,很惊讶。也许是善良的人们不愿费心征用方便的地方,而愿意生活在熟悉的巴掌大小的世界里。当然,这个狭小的空间,是一个有格调、有人情味的和谐家园,是由许多善良温暖的心和许多辛勤劳动组成的。尤其是当我无意中听到,在哮天这个僻静的角落里,有一盏不知疲倦的“灵魂之灯”。这盏灯是一个有着非常年轻头脑的智者。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和亲情融入到工作、学习和创作中,把跌宕起伏作为人生和人生经历中的必修课,并把它们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和影响着人们。不知何故,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我。

不久前,文人带我来到幽静美丽的别墅时,一股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一股平静的风夹在其中。来到小山一样的“高处”,停下自行车,慢慢走下楼梯。我看到一张拿着蒲扇的笑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就像一个熟识长辈的朋友,让人感觉像春风,感觉更亲切。刚走进一个简单干净的家,一个端庄美丽、和蔼可亲的女人微笑着和她打招呼,给她让座,端茶递水,并迅速打开了电风扇。我们一坐下,那位女士就热情地递给我们每人一把扇子。然后我拿着荔枝和西瓜叫我吃。这位好心的长者自我介绍说:我是郭敬华,这是我心爱的妻子。我报了名后,他赶紧说:哦,我听说过你的名字,也读过你的散文集《深蓝》,很不错。新鲜感让我很感动。尤其是当他说:井冈山报的几位编辑都提到了你,这更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说我跟你提到的知识分子没见过面,但我听说过。他说他们知道你。

在一种很随意很自然的状态下,我们打开话题,聊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聊起对生活的感悟,聊起各自的爱好兴趣。谈到与文学有关的题材,他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如数家珍,很欣慰,很自豪,妻子脸上也很高兴。我们听他谈文学,讲历史的起源和万安的人文历史,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等。领导告诉我,郭先生前段时间还在住院,身体恢复了几天。他淡然的说,没事。现在没事了。只要活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生病也是一种生活。人生本身就包含了艰辛的创造和不断的积累。他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他热爱并为之奋斗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哲学的谈资。而他这十几年经历的风风雨雨,根本没人提起。这让我相当惊讶和印象深刻。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拖着病重的身体,在妻子和家人的陪伴下,在水月山这个充满乡土风情的遗址里,读着人间,写着艰辛。他优雅豁达,脸上永远带着真诚善良的幸福笑容。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知识分子,以书为伴,志存高远。在他努力学习管理的日子里,他取得了许多壮举和难以想象的第一。他出生于1938,万安县下造镇村人。他出身贫寒,逃过敌人,吃了很多苦。他明白,奋斗是人生的音符,只有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获得精神充实的真理。他从小博览群书,人品和学识都很优秀。他破例创新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写出了优美的诗篇。老师很反感,同时不得不给满分。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心校,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万安中学。

高中三年,一直是尖子生,考上了省重点院校。最终因为家境贫寒,在县城工作的亲戚偷偷帮他填了师范院校的志愿。就读于吉安师范学院,历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宣传委员、学校文艺创作部副总编兼总编辑、校刊主编。他是唯一一个身兼数职的学生。毕业后当过教师、记者,后担任文联副主席、主席。在任期间,他先后创办了十余种文学报刊,在县级单位掀起了纯文学的热潮。省文联主席题词,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轰动。他发表了50年来的第一篇新闻报道《七月半不要挂衣服烧纸钱》,在各地有很好的宣传效果。1953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唱美丽的春天》震撼了人们的精神。60年代,他在全县率先举办摄影、音乐、故事、戏剧、创作等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兴趣和热情,创作了许多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他大胆起用新人,重用文化青年,扶持后起之秀,挖掘文学种子。在鼓励大家读书写字的同时,我率先垂范,坚持写作。他勤于思考,热爱工作,热爱写作。几十年来,平均每年发布100多条新闻报道;100多部文艺作品;在一天半到两天之间创作一篇文章。退休后,他依然如故,写不完,出版了六七本励志书。他最近创作的35万多字的《民间故事集》即将出版。

事实上,老郭(郭敬华)的名字几十年前就已经家喻户晓,在文坛上享有盛誉。文学作品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纸和杂志上。获各级奖励100多项,国家级奖励30多项。他兴趣广泛,如文学、摄影和戏剧。他的创作题材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志、新闻报道、文学评论、戏剧等。举办过多次摄影展,出版过500多张照片。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篇;撰写新闻报道2000余篇;发表民间文艺作品300余篇;他写了许多书,创办了十多种报纸和杂志;他求贤若渴,一个接一个地挖掘培养新的文学幼苗;退休后兼任万安县老年艺术团创作组组长,电影协会、人民协会、政协、诗词协会会员。中国作家文学教育中心作家,北京东方文学创作中心一级作家,在各文化团体担任重要职务。他已经出版了六七本励志书籍;他近几年的原创文本《爱与爱》,深受各国文学朋友的追捧。

他的作品涉及面广,文本内涵隽永,文学价值显著。它们之间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辉,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拓展。近日,一本由他创作的35万字的《万安民间故事》即将出版。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意义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今天,身体不好的他,依然不写不写,忘乎所以。他说文学是他的知音;创作是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人只要活着,就要活得滋润、充实、辉煌。说实话,热爱文学,喜欢舞蹈和写作的人很多;但是,几十年来能静下心来,不带功利思想写作的作家,恐怕不多。千里马难找,伯乐更难找;甘当天梯,默默奉献者,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名利至上的浮躁社会,明明是廖若行陈,更难能可贵。

他在文联廉政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三十五年,从未抱怨过。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勤奋豁达的文联主席,为了网络文学的中坚力量,宁愿放弃休息,抛开繁杂,到村里看望朋友,与文学朋友深交,与有才华的人促膝谈心,鼓励他们不灰心、坚持创作,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赤子之心、胸怀宽广的文化干部的奔波和不懈努力,才让很多文艺青年从农村基层转到县城工作,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许多由他亲自培养的文艺青年,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学校的“顶梁柱”;有的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和著名作家。当时,他的子女就业问题“尚未明朗”。

在大多数人眼里,文联部门是地道的“清水衙门”。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就大事,那简直是白日做梦!创办一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刊物有多容易?为了摆脱困境,扶持有前途的年轻人,鼓励新的文学人才。他“脸皮薄”,屡次以“脸皮厚”求人;花自己的钱为别人“开关节”、“疏通关系”。为了让文学刊物继续办下去,他经常“笑脸相迎”,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稿费“请客送礼”“想办法”。为此他吃过不少“闭门羹”。很多基层老师自发地和他交流,不停地写信,最终成了他的知心朋友和家里的客人。一个来县城出差的笔友,他请人吃饭从来不要发票。他在建万安电站的时候,一个文艺节目被他发现了。他主动跑到工地,和别人攀谈,努力让自己的稿子面向大众。他自己努力创作,也启发底层的文学爱好者写作,丰富内心世界;他要求上级千方百计办基金,帮助基层学校办纯文学刊物和校园杂志,吸引更多读者。他有一颗温暖的心,他要认真阅读和修改全国各地文学朋友寄来的稿件,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热爱自然、生活和风景。把深情洒向人间,赋予无私的爱新的意义。

他是笔,是墨,是纸,是相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写作和摄影。所到之处,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从未停止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时至今日,他依然“我行我素”,不顾劝阻,埋头写作,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游荡。他在文联的几十年间,原创作品达300多万字,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四千篇。这不得不令人惊讶和困惑。很多人很好奇,问他哪里来的这么多时间,哪里来的创作动力。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吗?他只是笑着回答:我没有什么绝活。有一种“本土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专心读书,用脑子思考,安心创作,不要被世俗的欲望和名利影响和迷惑。

他说,人生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我们不珍惜和利用它,让它白白溜走,那将是一种遗憾。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卿卿我我;不要太在意名利,也不要自讨苦吃;而是要充实光明,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临走时,他送给我一本由他亲笔题写、近几年创作的几十万字的《爱与情》合集,以及与他人合著的《十八滩文化》。他的书扉页上写着:用爱和亲情书写人生,用生命书写爱和亲情。他的书里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怀旧,有友情,有情书。爱是大爱,包括对亲人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爱。字里行间都是温暖的友情,满满的人情和爱的真谛。我想,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充分诠释,正是因为他对职业的正直和执着,赋予了它无穷的智慧和旺盛的能量。不断的创作和不懈的思考,让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完美。

老郭的心思,许多人捉摸不透,不理解。他那超凡脱俗的知性脸庞,清澈深邃的眼睛,宽厚慈祥的五官,总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洋溢着喜悦和自信。他是一个善于计算时间的人。他一点也不让自己的气质懒惰,很难理解别人浪费时间。他就像一台旋转的机器,工作、学习、写作、处理政务、办报刊杂志、培养新人等等。,都不肯掉队。即使在业余时间,我也几乎被剥夺了。至于他最后捞到了什么“油水”和“好处”,毫无疑问,他心里也是一清二楚。他说,我不想富有,但我想无愧于心。他把一天当作一生,把一生当作一天来经营。这似乎有点神秘和混乱。但是,只要你仔细想想,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