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教师的角色体验。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评价和期望时的一种情感体验。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中避免“自我卷入”或“伤及无辜”。
3.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4.老师的人品。如果我们把教师视为学生的榜样,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品格的角色规范。在教师人格方面,西方学者发现,有效的教师应该具有合作、民主、理解、耐心、公正、理解学生、给予鼓励等12特征。
5.教师的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实质性内容,它支配和调节着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也决定着教师能否胜任其职责。阻止教师心理素质的内容大致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该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性--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角色适应性是指教师不仅要适应角色转换,还要适应教育理念、工作方法、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
2.精神感悟--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灵有特殊的感知,既能听“言”又能听“声”,从而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者言外之意,包括权利
识别音调、手势、面部表情等的能力。他善于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3.情绪控制——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情绪控制能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控制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它不仅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4.心理承受力--孜孜不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关系。生活在多种挫折来源的情境中,忍耐力强的教师无论从教育环境、学生处境、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我发展等方面,都时刻做好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的状态下,他们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5.教育表现力是教师智慧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个体这种本能倾向的发展。强大的教育表现力不仅意味着个人敢于展示自己,也意味着教师善于在专业工作中发展自己。也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体现了个人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也显示了好教师的机智;同时体现了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表现。
参考资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11号,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