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齐镇的教育
就教育而言,文山早在同治初年就创办了书院,后来演变为大东街学校(即完全小学)。就隐居而言,生活在中国北方是非常难得的。民国元年,另一位回族乡贤“二王一马”创办了回民小学(1956年改为民族小学,今回民小学)。后来有很多小学,很多都是女校。40年代,康有为的二小姐在启智女校演讲。这个人大概就是文革前还活在北京的康桐碧先生。至于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也有繁荣的历史。据统计,到1949年,全国一万人口中有1.9名大学生(含大专),而旧社会萨拉齐1949年解放时人口是16万,大学生不下六七十人!很多人都上过北京的名校。民国时期,村民白敬潭等人在省会归绥参与创办中山学院等教育事业。至于1949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年轻人在家乡上大学,有的继续读硕士博士,有的出国留学。
特别是我的家乡有一种武侠风。从清朝到民国,出现了伟大的武术家荣(又名云连生)和(美国铁臂程)等。这两个人两次成为绥远国术馆的太柱子武术家,程全中还参加了1931,华北六省武术家参加的青岛挑战赛,获得了第二名的青钢剑。在荣、程二公之外,有功夫的本地人也不少。其中有赵老同、尤斯喇嘛、火猫、关兴保、郭三、蓝公。其中有、杨格达,在他们后面的是、、孟融、韩复、胡、文秀兄弟和。
萨拉齐热衷于戏剧。同治年间,同兴园茶馆演出晋剧。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云集萨拉齐。据家乡的老人们传说,上世纪40年代被称为“京剧四小名旦”的李世防,是在母亲李自健去萨拉齐演出后,在后滩街出生的。当地名人也纷纷亮相。比如“狮黑”张玉玺,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画王”。说到二人转艺术,公认的是来自土默川的民间艺术,其鼻祖是清代蒙古族艺术家云双阳。他的蒙汉混唱,多年来一直保留在村民的口语中。有了这个基础,我的家乡在50年代初出现赵三、刘、刘权这样的新角色也就不足为奇了。直到近几年在呼和浩特的几个公园里表演二重唱,都知道的观众才把萨拉齐的唱功当成了正宗。
我的家乡有特别的传统庙会。其中,历史悠久的“六月二十四”沟门庙会最为重要。开会那天,当地人山人海,远道而来的人也来参加。
萨拉齐也出现过各种“杰出人物”,各行各业都出现过“能人”。对于蒙古族同胞来说,向荣不仅是一位爱国想家,而且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边塞文豪”。多年担任土默特旗正副旗的任如、云福祥,是优秀的民族干部,清正廉洁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