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题促思考,促变革,促创新。
1.问题的来源和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根据实际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呈现。对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他们展示问题的过程。
3.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操作,集体研究,小组讨论,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选择哪种方式?这与研究的难度有关。平时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活动,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的数学课堂氛围
创新的关键是原创,创意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和质疑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提问,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和敢于提问的习惯。保护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逐步培养善于提问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创新意识浓厚的氛围中,注意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有趣、有思想、有应用、开放。比如用孙悟空大战牛的故事来说“作用”:牛和孙悟空可以看作“变量”,唐僧就像一个“常数”。变量不是孤立地在那里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孙悟空和牛王默都在变。牛王默总是先改变,而改变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孙悟空随着牛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总是按照能打败牛的规则变化。因此,牛王默就像一个“自变量”,而孙悟空则是牛魔王的一个“函数”。孙悟空变化遵循的规则就像“对应定律”。牛王默可以变,但不是随你怎么变,就像自变量有其允许的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孙悟空的善变,只有七十二变,也是有范围的,这就是作用的范围。课堂上使用生动的语言,将死知识拟人化,创造学生的想象力,会事半功倍。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例题的选择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浙江慈溪市张琪初级中学徐强数学例题的教师设计与选择。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跨世纪人才,数学教学正从以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三大能力”为主要目的,向以培养数学概念、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广博的数学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转变。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很差,老师也觉得这个任务无从下手,很少主动安排。
2.在数学学习和考试中,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较低。如:开放性问题、实际情境问题、猜测探究问题等等。学生无法举一反三,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分析,通过稍微改变条件或者改变题目来解决问题。
显然,上述现象与当今数学教育所承担的任务相去甚远。数学的应用能力往往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而数学的应用意识则是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积极尝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学生接受一门数学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这门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一是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数学思维方法,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前人从实践中发现和思考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从而亲身体验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及其形成的思维过程,为以后数学的创造性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背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就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应用数学意识的发展。
其实课本上的很多概念、定理、公式或者结论都是可以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获得的,只需要老师去设计和引导。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或结论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并尝试发现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建模,培养他们的应用数学意识。
目前,为了贯彻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往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分割成不连续的部分,进行人为的简化。这种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无法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其他领域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当学生不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的时候,也很难有兴趣去学习它。因此,教师如果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可以避免数学教学脱离现实情境的情况,学生也容易对所学的内容建立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而不是把数学作为一种脱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技能来学习。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个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会在心里爆发出一种再次尝试、再次吸引注意力的驱动力,所以学生积极参与下一节课的积极性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强化应用意识。
第三,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会遗漏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一种情况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抽象地讲概念的一般应用,可以把概念具体化为例子,联系具体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而且真实丰富的例子可以成为每一个教学的充分变体,自然地解释概念不同方面的含义,例子可能都同时涉及其他概念。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形成多角度的概念,形成与真实情境相关的背景经验,帮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应用数学中所学的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一旦明白了一个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开始真正的关注,主动参与,因为真正的实际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去探究,学生在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和说明,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理解数学知识,真正符合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延展性的实践背景的问题情境,重视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不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