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文学的文体。起源于古代人民的劳动歌曲和民歌,最初是诗词歌赋的总称。起初并无诗与歌之分,只是将诗与乐舞合二为一,统称为诗。中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和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是由古希腊的荷马和莎孚以及古罗马的维吉尔和贺拉斯等诗人创作的。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语言简洁生动,节奏鲜明,押韵和谐,富有音乐美,句子一般都是成排的,讲究结构形式之美。
中国现代诗人、文学批评家何其芳曾说:“诗歌是最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情,而且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在精致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鲜明的节奏上,它的语言和散文是不一样的。”这个定义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二是抒情表达,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幻想力;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达
诗歌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在中国最早流行、至今仍经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方式是“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一为风,二为赋,三为比,四为荣,五为雅,六为赋。”
六义中,“体、雅、赞”是指《诗经》中的诗的类型,“赋、比、兴”是诗中的表现。
傅:是一种直接表达事物的方式。宋代学者朱在《诗传注》中说:“赠者必说之真。”比如《诗经》中的《葛覃》和《蛞蝓》就用了这种手法。
鲍比:这是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和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而毕叶是什么?用附件盖东西,威胁要把东西割掉。”朱说:“如果你比较,你可以比较这个东西和另一个。”比如《诗经》的书,比如《猫》、《说书》,就是这么写的。
邢:是一种托物兴味的手法,就是用事物的开头来达到描写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地步,唐代孔在《毛诗正义》中说:“得道者兴。就拿比喻来说,自己起个心,那些在诗词散文中引用植物鸟兽来看意思的,都是快乐的。”朱更明确地指出:“如果你感兴趣,你应该先说点别的,以引起你正在念诵的词。”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就是“兴”的表现。
这三种表现方法一直流传下来,经常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对历代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诗歌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创造,其运用也是灵活的,夸张的,重复的,重叠的,跳跃的等等。,很难描述。但是,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简单地表示“象征意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是灵魂的直接形象,应该引起重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诗歌中意象的创造主要有三种方式:
1.比较一下。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喻是“或声喻、或形喻、或心喻、或喻。”在我们之前列举的诗歌中有很多例子。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用物拟人或者用人拟人。前者就像徐志摩的《告别剑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挥手,/向西边天空的云告别。/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浪中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把“云”和“金柳”当人看。人们模仿事物,例如,爱情的《因为风》:...我的心灵/像你窗前的烛光一样明亮/略带暧昧/不可避免/因为风/...用我一生的爱/点亮一盏灯/我是一团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把“我的心”比作烛光,把我比作一盏灯。当然,归根结底,本质还是“拟人化”。
2.夸张。就是把要描述的东西放大,就像电影里的“大写”和“特写”镜头一样,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赠王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提到“深千尺”和“三千尺”,虽非实情,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但是,这种夸张一定要有艺术性和美感,不能太荒诞,不能太真实,也不能太庸俗。比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袋棉花包着/卡车头歪着/歪着,三尺高/像高射炮。”看完让人觉得不真实,无法产生美好的感觉。
3.转喻。就是拿这个东西代替那个东西。它类似于类比。
有区别,但又不一样。区别在于:类比一般比较,比较的是具体可见的;而转喻一方面是具体的,一方面是抽象的,它弥合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鸿沟,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引起读者的联想。这就是艾青说的“给思想插上翅膀,给感情穿上衣服,给声音涂上色彩,让逝去的都凝固。”
塑造诗歌的形象,不仅要用透视所取的素材来描绘画面,还要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来多方面体现形象,做到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唱的是“池边鸟驻树,和尚推月下门”,但他也想到“和尚敲月下门”可以用。到底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于是用手做了个商议。没想到,驴挡住了一个大官的路。这个人就是韩愈,一位伟大的作家。当侍卫把贾导牵上马时,贾如实相告。韩犹豫了很久,说还是敲门的好。因为有“敲”的声音,所以在山中月夜有一两声敲门声,让现场“活”起来,让环境更加寂静。枫桥旁的“乌梯”和“钟”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音乐描写,“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进一盘玉里”那一段,非常生动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歌》:“还有那礁石/外有倔强的倾听/风、雨、浪/幽幽/晨曦/灵泉寺的晨钟/宛如喷涌的泉水/远处的回应/隐隐的敲落/几颗稀疏的星/公鸡的啼叫/仿佛飘洋过海/鸡鸣朝霞/似潮水。这首诗也写得很好。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技巧,将为诗歌创作开辟更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喻、夸张还是借代,都取决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自身感受和大胆想象。
敬幻想。可以说,无论浪漫还是现实,都不是没有想象力(幻想)的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想象力丰富,诗风瑰丽,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过“你是什么时候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和“她云发香带雾,她玉肩月寒。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 "(《月夜》)等等。
这三种表现方法一直流传下来,经常综合运用,相辅相成,对历代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诗歌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创造,其运用也是灵活的,夸张的,重复的,重叠的,跳跃的等等。,很难描述。但是,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象征。象征只是简单地表示“象征意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是灵魂的直接形象,应该引起重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诗歌中意象的创造主要有三种方式:
1.比较一下。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喻是“或声喻、或形喻、或心喻、或喻。”在我们之前列举的诗歌中有很多例子。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用物拟人或者用人拟人。前者就像徐志摩的《告别剑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挥手,/向西边天空的云告别。/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浪中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把“云”和“金柳”当人看。人们模仿事物,例如,爱情的《因为风》:...我的心灵/像你窗前的烛光一样明亮/略带暧昧/不可避免/因为风/...用我一生的爱/点亮一盏灯/我是一团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把“我的心”比作烛光,把我比作一盏灯。当然,归根结底,本质还是“拟人化”。
2.夸张。就是把要描述的东西放大,就像电影里的“大写”和“特写”镜头一样,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赠王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提到“深千尺”和“三千尺”,虽非实情,但他塑造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但是,这种夸张一定要有艺术性和美感,不能太荒诞,不能太真实,也不能太庸俗。比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袋棉花包着/卡车头歪着/歪着,三尺高/像高射炮。”看完让人觉得不真实,无法产生美好的感觉。
3.转喻。就是拿这个东西代替那个东西。它类似于类比。
有区别,但又不一样。区别在于:类比一般比较,比较的是具体可见的;而转喻一方面是具体的,一方面是抽象的,它弥合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鸿沟,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引起读者的联想。这就是艾青说的“给思想插上翅膀,给感情穿上衣服,给声音涂上色彩,让逝去的都凝固。”
塑造诗歌的形象,不仅要用透视所取的素材来描绘画面,还要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来多方面体现形象,做到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唱的是“池边鸟驻树,和尚推月下门”,但他也想到“和尚敲月下门”可以用。到底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于是用手做了个商议。没想到,驴挡住了一个大官的路。这个人就是韩愈,一位伟大的作家。当侍卫把贾导牵上马时,贾如实相告。韩犹豫了很久,说还是敲门的好。因为有“敲”的声音,所以在山中月夜有一两声敲门声,让现场“活”起来,让环境更加寂静。枫桥旁的“乌梯”和“钟”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音乐描写,“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进一盘玉里”那一段,非常生动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歌》:“还有那礁石/外有倔强的倾听/风、雨、浪/幽幽/晨曦/灵泉寺的晨钟/宛如喷涌的泉水/远处的回应/隐隐的敲落/几颗稀疏的星/公鸡的啼叫/仿佛飘洋过海/鸡鸣朝霞/似潮水。这首诗也写得很好。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技巧,将为诗歌创作开辟更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喻、夸张还是借代,都取决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敏锐观察、自身感受和大胆想象。
敬幻想。可以说,无论浪漫还是现实,都不是没有想象力(幻想)的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想象力丰富,诗风瑰丽,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过“你是什么时候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和“她云发香带雾,她玉肩月寒。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 "(《月夜》)等等。
(3)词:又称石喻、长短句、屈子、屈子词、乐府等。其特点:声调有固定的框架,句子有固定的数字,词有固定的声调。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调(58字以下)。词可分为单音和双音,双音分为两段,其中词的层次和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单音只是一段。一个字一段叫一段,第一段叫钱、商、尚,第二段叫侯、夏、夏。
(4)屈:又名、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代,兴盛于元代,风格与词相近。特点:字数可以加衬字,多用口语。散曲包括诗和歌两种。套数是连贯的一套歌,少则两首,多则几十首。每一组号都以第一首曲子的曲子作为整套曲子的名称,整套曲子必须是同一个宫调。它没有客人,但只有清唱剧。
2.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怀古诗(关于历史的诗)、悼亡诗、讽刺诗。
(1)怀旧诗。
一般都是怀念古代的人和事。关于历史的诗歌,往往是将史实与现实相扭曲,或是对个人经历的惋惜,或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他的个人经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半年多来一事无成。辛弃疾的《咏玉乐静扣顾北亭怀古》表达了他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了社会现实。也有写历史的诗,只是冷静理性地反映和评价历史,或者只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经历不在其中,诗人的感受只是画外的声音。比如刘禹锡的《武夷香》,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感。
(2)吟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来描写。思想上,往往是表达自己的意愿。从物到人,从现实到虚无,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到了唐代,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擅长描写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和舒适的隐居生活,具有隽永优美的诗境,清幽雅致的风格,清晰典雅的语言。
(4)战争诗。
从先秦时期就有边塞和战争题材的诗歌,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然频繁,统治者重视武术胜于文学,学者通过邀请边疆法院比通过科举考试更容易赢得声誉和名声。此外,盛唐时期,感情瑰丽的边塞诗得到极大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5)旅行诗和永远在我心中的诗。
古人长期的流放,长期的漂泊,或者长期的戍守边关,总会引起强烈的思乡和乡愁,所以有很多这样的诗句。他们或写对一次旅行的留恋,或写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写对乡愁的思念,或写对闺房怀胎的思念。在写作中,通过触景生情、适时动情、以物传情、因梦传情,或者用绝妙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自己感觉受到了伤害。
(6)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亲朋好友往往几年难相见,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离别。临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有时还吟诗送别,因此离别成了古代文人永恒的主题。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中所写的具体内容和思想倾向往往也不同。有的直接表达离别之情,有的通过吐槽胸中之气或表达意愿来表达,有的重在离别之痛而不恨,有的重在规劝、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基本的如下: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根据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来划分的。
(1)叙事诗:诗歌包含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激昂的唱腔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化小说都属于这一类。古希腊荷马的《赫里亚特》、《奥德赛》等史诗;中国诗人李记的《王贵与李祥祥》等故事诗;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和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诗化小说。
(2)歌词:主要通过直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如情歌、颂歌、挽歌、挽歌、牧歌、讽刺诗等。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叙事和抒情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叙事诗也是抒情的,但它的抒情性要求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往往叙述一些生活片段,但不能铺开,要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根据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来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行数、字数(或音节)、声调和押韵、词语的对仗、句式的安排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中国古诗中的“格律诗”、“绝句”、“歌”,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现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诗体。不受格律的限制,没有固定的格式,讲究自然和内在的节奏,用韵大致相似或不用韵。字数、行数、句式、声调相对自由,语言相对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这种诗风也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流行起来。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意的意境和激情,往往充满哲理,讲究自然的律动和音乐的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不分支不押韵,比如鲁迅的《野草》。
(6)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说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众所周知,元曲中关于“秋”的作品很多,最为传神的是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父”,那么白朴应该算是“秋之圣人”。这首歌的前两句,白朴用笔如椽子,巧妙地将六组名词并置,描绘出一幅地天和谐的画面:太阳在西,天边满是晚霞,斜照村庄;炊烟缭绕,老枝依旧,鸦树羽毛突出。
第二句是前两句描述的大尺度风景的一角。
在这静谧的秋景中,一只大雁突然飞过地面。这种动态的突然出现,打破了静态风景的印象,让人动容。“一点点”说明“洪飞”很远,“阴影下”更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达秋天含义的一句。首先,透视中的远近结合,远处的秋山秋水,并有特征色——青绿;附近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子和花。白、红、黄三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秋画”,渲染秋景,传递出浓浓的秋意。其次,整句没有“秋”字,但“秋”无处不在,正所谓“无事,事事风流”!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纵观全曲,其结构新颖独特,即“安排静景——中介洪飞动景——安排静景”,规范而不死板;其次,构图动静结合,变化而非单调;再次,如果说这首歌前两句中的秋景情不自禁的清幽冷峻,那么第三句中,意境转换,更为明朗、疏朗、和谐。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在提炼思想和构思技巧上的高超技巧。
(7)郭沫若《天上的市场》赏析
郭沫若的诗向来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槃》热情奔放。他的《天狗》有毁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早安》和《炉中有煤》曾经让我们怦然心动。但这首诗宁静祥和,意境优美,清新质朴。当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正在日本学习。他和当时很多在中国的留学生一样,既怀念祖国,又对自己的理想未来感到迷茫。诗人不得不借助自然来思考这一点,常常在海边徘徊。一天晚上,诗人在海边散步,仰望着美丽的天空和闪烁的星星,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在诗中写下了这个理想——仿佛是天堂里的一幕。
诗人把星星比作街灯。星星散落在天空,遥远的世界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路灯是常见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把远处的路灯比作天上的星星,也把天上的星星比作地上的路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带领我们进入“空灵之境”?在诗人的心目中,天地是一体的。
空灵的天空中有一个市场,一个繁华美丽的市场。展出的物品很多,都是世界之宝。诗人没有具体写出这些奇闻,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我们所需要的,带给我们心灵的平静和舒适。
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也是一个生活场景。隔着浅浅的天河,在爱情上始终不渝的牛郎织女是怎样的生活?还守着银河,难道只能隔空相望?“我肯定我能骑上一头牛,”诗人说。在那个美丽的夜晚,他们一定在五彩缤纷的市场里游荡。流星是他们举着的灯笼。简单的几个字,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千百年来叹息的悲剧和人们的向往与悲哀。
这首诗的风格是苍凉的,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工整的短句、和谐优美的节奏表达了诗人纯洁的理想。意境一般,节奏缓慢,如涓涓细流,涟漪荡漾。但正是这种质朴的意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心随着诗意徜徉在遥远的天空,享受着各自美丽的梦境。
(八)抗战时期的诗歌
当艾青、田甜、臧克家出现在诗坛时,新诗已经适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它以各种形式为现实斗争服务。街头诗、传单诗应运而生,诗歌与群众的关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了对国难的描写和国防的诉求,诗歌的旋律也由温柔转为雄浑。诗人投身于激情的战斗,而不是追求纯粹的美,他们用愤怒而乐观的语调歌颂了这一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何其芳写的《夜歌》、卞写的《慰问信》、王统照的《今日战场》和舒群的《在我的家乡》,都是抗战诗歌的代表作。柯钟平的《边防军》详细地展现了真实斗争的人物和场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都是在延安写的,试图用一种在民间广为人知的方式表达一种新的生活。高兰以吟诗为名,代表作《哭泣的死女人索菲》以个人的悲痛概括了民族的苦难。
抗战期间,诗歌队取得了很大进步。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内陆地区,有《诗歌创作》、《诗歌垦殖》、《诗歌之星》等诗歌专刊和《七月》、《抗战文艺》、《文学阵地》等文学杂志,刊有大量诗歌,如吕健、徐迟、袁水排、胡风、邹涤凡、韩北平、苏锦三、清波、臧云等。李阳的长诗《射虎人及其家庭》是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作品。在敌后,以延安为中心,晋察冀边区等抗日根据地,严陈、龚牧、光伟然、朱子奇、小三、蔡其觉、房兵、陈晖、魏巍(山杨)等。还拥有丰富的诗词,琴弦容易被用作音箱,可见抗日诗词的严肃性、力度和诚意。
从抗战后期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版图和战区的划分,40年代的诗歌活动大致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国* * *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两部分,各有特色。但由于解放区代表着中国新的生命和希望,中国生产党的文艺政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解放区的新诗也成为全国的典范,对国统区的诗歌具有潜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