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的教育

该县为贫困偏远山区,民风淳朴勤劳,崇尚“尊师重教”。自从建县以来,人民一直愿意出钱让他们的孩子受教育。历史上大多数县官重视教育,目的是“控制平静,施以政治教育,逐步引导”。第一任知县柳岩上任时,颁布了一项法令和纪律来管理该县的学术事务。同时,他发动群众在县内兴办社会学,开创了和平建县的先河。

民国时期,有民主革命思想的县知事何以銮于民国八年(1919)创办县和平中学,下令关闭县内所有私塾,推行国民教育,办了170多所国民学校,使和平教育迅速从旧学制转变。

抗日战争爆发后,进步学生和在县外学习工作的人回到桑子,创办抗战学校、私立学校和夜校。并建立了四所联合中学和私立李安东中学。他们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建立和发展了中国* * *生产党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教育了学校,促进了本县教育的发展。上海、广州、香港沦陷后,县城成为较安全的大后方,广州民族大学、至真中学、江村师范学校及部分省直机关迁入县城办学、办公。大量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涌入这个县的学校,对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平中学高一、高二毕业生大部分被国立大学录取,江村师范、至真中学也在本县招生,为本县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人才。这些都为和平县成为粤北山区文化乡镇之一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县的教育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初,扫除文盲,兴办幼儿教育,发展中小学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在粤北享有和平的一席之地。然而,1957反右斗争后,一系列政治运动的磨难使和平教育失去了生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教师政策,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各级党和政府把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1981年,全县全面开展扫盲运动,1985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然后实行了“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新体制,解决了学校“一无所有,二无所有”的问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从65438到0995,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基本达到了上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