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同伴交往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让大神们现身吧。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这种快速的变化,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在历年的中学生中,很多同学在面对各种压力时心理素质不一样,以至于有了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成绩优异,去了大学深造。一些人意志消沉,失去了在孙山的声誉,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这种现象已经逐渐蔓延到低龄化。
从3-6岁儿童的现状来看,由于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心理不成熟,自我调控水平低,容易受到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此外,父母过于注重对孩子生活的关心和照顾,很少照顾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他们在同龄人中不合群,对工作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从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传授一定知识、形成一定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事实上,幼儿园德智体美教育中包含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但并没有系统的、独立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多被纳入“德育”范畴,“体育”和“健康”只关注儿童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进行研究。就当今社会、当代教育和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在和未来教育的需要,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儿童心理障碍及各种因素影响的调查分析,找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儿童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的总体设计
概念定义
健康:不仅指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而且指完整的身体、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个人情绪发展到最佳状态的范围内的身体智力和情绪矛盾与他人的心理健康。
目前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最大潜力,并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没有精神疾病;其次,他们可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并有效和建设性地发展和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快乐稳定的情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健康会议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和情绪的和谐;(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互相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上,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高效的生活。
理论假设
通过“儿童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使3-6岁儿童在实验条件下心理健康,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活泼开朗的个性,勇于克服困难,对待事物认真的态度,对他人的热情,宽容,独创性和耐挫力,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㈢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探索有效的“儿童心理健康训练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障碍儿童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运作模式。
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法和基于理性思辨的小组讨论法。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讨论的基础上,了解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儿童在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行为,从而纠正和加深对“定义”概念的理解。运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
2.理性思辨与经验总结相结合,构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运用行动反思法对培训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
(5)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高级情绪的发展。它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幼儿园紧密合作,有着相同的要求。* * *一起走进童心的世界,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并与孩子达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对孩子真诚友好,给孩子信任和温暖。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亲切的氛围中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重视师资培训。幼儿园从管理理念和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引导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和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注意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努力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2)改革活动课程模式。增加业务活动和社交活动的时间和内容。设置不同内容的活动课(游戏、劳动、参观、实验等。)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这种相对开放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快乐的情感和创造才能。
3.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要恰当。能否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过于严格的管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限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顺从和放纵容易造成过度依赖,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我们将在研究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编制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6)研究时间
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
实施阶段:65438+2002年2月-2005年8月。
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2月。
三、项目中期研究成果
从2002年6月5日至2月,该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我们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改革幼儿园的管理、教学和教育模式。通过半年的努力,初步制定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析了行为问题儿童的主要特点,探索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是选择和确定指导内容、制定指导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心理辅导方向、规范心理辅导过程的参考,更是检验和评价心理辅导效果的标准。经过查阅文献,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本课题组初步制定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10)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和分析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能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够和父母、老师、同龄人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愿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4、做事要有信心和耐心,争取成功。不怕失败,不怕挫折。
5.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敢于表达自己。
7.与孩子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于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可以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劝说,不任性。
在总体目标下,我们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整个目标体系就成了我们工作的方向和检验标准。
(二)行为问题儿童的主要特征
目前,一些学龄前儿童确实存在行为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专著,设计了《儿童心理发展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问卷》、《儿童社会性发展问卷》等问卷,对实验班的儿童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这些问卷有的是家长填的,有的是老师填的,有的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填的。应该说,在孩子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从最了解他们的人那里获得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根据是否有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正常行为,第二种是行为偏差,第三种是行为障碍。如下图所示:
异常行为
行为偏差
正常行为
心理健康心理障碍
在实验班,大部分孩子都是健康的,在精神疾病诊断的范畴内,没有发现有行为障碍的孩子。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些行为偏差的孩子。有的孩子孤僻,有的爱发脾气。这些孩子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5.2%。他们的特点是:第一,到了一定年龄问题突出,在此之前或之后都不明显。比如害羞。第二,无论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表现形式通常比较简单,比如只有害羞症状,没有明显的综合症,也就是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都是好的。第三,没有类似的性格缺陷或家族遗传。看了这三个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孩子会改变,会变得越来越好。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参照上海市的标准,制定了本园幼儿行为偏差的判定标准:
(1)揪头发或吮吸手指(2)咬指甲或磨牙(3)抠鼻孔(4)口吃(5)遗尿(6)动作笨拙(7)妥瑞症(8)情绪变化(9)过度哭闹(10)无法与父母分离(65438+ 00) 04)暴怒(15)任性(16)无法待在家里(17)大声喊叫
在这28种症状中,如果孩子同时出现7-8种症状,就可以判断为持续性行为偏差。我们会对他进行立案,由本班老师联系他的家长,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进行跟踪观察指导,做好指导记录。如果孩子少于7项,则判定为一般行为偏差,老师会把他作为特殊对象,多加关心和引导。
(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和绩效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我园积极从物质和人文两方面完善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1)优化幼儿园物理环境
优美的幼儿园环境虽然是物质的,但对孩子的心理形成和发展起着暗示作用,不仅影响孩子的人格倾向心理,而且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我园旨在创造一个符合幼儿园儿童年龄特点、贴近其发展的环境。既注重环境的美化、装饰功能,又注重挖掘各种环境中的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实施教育,甚至让每一堵墙都说话。”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参与其中,使环境布局开放、多变、互动,也使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相结合。比如装饰一面“心情墙”和一个“耳语角”。我家花园的环境已经成为孩子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一个世界。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觉得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有利于身心和谐发展。
(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切尔佐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为此,我园采取了三项措施:①树立民主团结的园风,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②园领导关心帮助教师,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及时缓解教师心理压力。③利用教育沙龙等活动,普及和讨论心理健康知识,指导教师学会自我咨询。2003年3月,我园通过民主讨论表决,制定了《实验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八项内容》和《教师维护幼儿心理权益十项内容》。这些都成为我校教师自觉遵守的准则。
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我们幼儿园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开放的心态,对生活和工作持积极的态度,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他们还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在一天的活动中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了解孩子的心声,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努力做一名充满人性光辉的教师。他们还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写文章。目前已有部分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也有部分在苏州心理学年会上交流。
2.探索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以前幼儿园主要以“德、智、体、美”为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独立的心理教育,多被归入“德育”范畴。事实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教育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为了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正在探索一套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内容相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1)预防性心理健康活动
有一种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心理偏差的孩子回归正常。然而,“亡羊补牢”的教育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它应该侧重于预防。我园老师们施展聪明才智,在老师们布置“情绪墙”等角落,让孩子们抒发情绪,倾诉烦恼。三班的小朋友大熊猫开开在心情墙上挂了两天生气的“小脸”。老师及时发现并了解了原因。原来是爸爸拿着棍子“看”他练琴。老师一方面和大熊猫开开谈心,让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另一方面和父母取得联系,给他们“出谋划策”: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积极快乐地练琴。第二天,“笑脸”又回到了大熊猫开开的名字。
老师还利用“优势卡”,让孩子把同龄人的优势画在小卡片上,送给同龄人,尤其是那些“个别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取得进步。这些做法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避免了很多“死羊”的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矫正心理健康活动
通过测量和老师的观察,我们还发现了有行为偏差问题的孩子,如:吸手指成瘾;强迫行为;多动症。有些人情绪不稳定、焦虑、多疑或抑郁。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身份认定非常谨慎,绝不会给他们扣“帽子”。在与父母交换意见寻求合作时,也要谨慎用词,避免引起父母的盲目恐慌或不满。
为了保证矫正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对每个班的特殊儿童都进行了建档,并做了全面的观察记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认真分析他的行为问题,制定矫正目标和具体方法,为孩子创造全方位的良好环境,详细记录孩子的发展过程,定期组织老师交流案例。这种个案综合矫正法由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上,小学三班的孩子在园里越来越有安全感,中学三班的咪咪已经基本克服了攻击别人的行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矫正心理健康活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见效,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3)发展性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机能状态。“最好”一词表示心理健康活动的高层次目标。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消除心理问题,而应该追求孩子身体、认知、心理的最和谐发展和最优组合。将心理健康活动融入园本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我们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老师之间相互讲课讨论的氛围非常浓厚。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心理健康课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深受他们的喜爱。比如《两只笨熊》告诉孩子如何处理同龄人之间的矛盾;“发泄愤怒的商店”让孩子体验和练习发泄情绪的正确方法。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坚强勇敢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总是与锻炼相结合,在音乐活动中,体验美、感受快感的旋律贯穿始终...
3.营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产生各种心理偏差。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几种不良倾向:比如,强调言传身教,忽视身教;比精神投资更重视物质投资。针对这种情况,我园通过宣传窗口、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其中家庭教育沙龙最受家长欢迎,老师先定题目,比如:孩子叛逆了怎么办?爷爷奶奶在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参与其中,在这里放松心情,“聊天”育儿心得,在各种想法的碰撞中积累育儿信息,加深对孩子的了解。雷蕾的父亲在班上(1)起初是在他妻子的命令下参加这个班的。后来在讨论中,他明白了雷蕾的胆怯源于“望女成凤”的迫切,从而改变了教育方式。雷蕾一天天变得活泼起来,他成了沙龙的常客。对于有行为问题孩子的家长,老师与他们保持不断的联系,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研究对策。
第四,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项目研究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决定着项目研究的成败。为了加强项目研究的管理,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研究网络,具有指导-实施-检查一条龙的管理措施。我们的业务主管、教育主管、教研组长、教学科研骨干都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让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2)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我们的项目研究之所以能更有成效,是因为有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如定期交流制度、定期活动制度、定期学习、讨论和总结制度、资料收集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保证了课题组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我们规定每周参加一次心理健康的研讨会,每三周交流一次案例,每周联系一次家长。
动词 (verb的缩写)对问题的讨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果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如何运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大人的特别关注是否会给特殊儿童带来压力和负面影响等等。因为项目开展时间不长,这些问题都在探索中,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翻开历史的长卷,弗洛伊德、华生、皮亚杰等心理学大师都看到了生命早期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其未来成长的重要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我们正在进行的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愿意为儿童做出这样的努力。
论儿童数学学习材料
运算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数学活动中思维的物质基础。没有生动有效的数学材料,孩子无法学习肤浅的数学知识,也无法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选取合适的作业材料,可以增强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和理解概念的能力;它本身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定义的活动,往往决定了孩子获得了多少知识,激发了多少兴趣,开发了多深的智力。
在大多数幼儿园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数字卡、构思卡、几何图形、塑料棒等材料,它们似乎承担了幼儿数学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任务,成为许多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教育的典型教具和玩具。但是,孩子学数学需要的,我们能为他们提供的,远不止这些。下面,结合我园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特殊的数学学习和教学玩具
1.围绕教案安排的书面作业材料:主要由儿童绘本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这些资料大多是平面的,设计思路更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有限。在当今注重儿童个体发展的教育形势下,仅仅依靠这些书面材料的实践来教授一般意义上的儿童数学,显然不符合儿童的需求和兴趣。
2.专门为幼儿制作的数学玩具:如数字排序板、图形板、几何塔、数字珠、蛋套、袖套、各种用于计数和排序的玩具,以及几何板、排序盒和相应的材料。这种玩具有一些传统和经典的风格,美观耐用。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孩子玩中学,趣味性高,持久性强。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这些具有一定基本数学特征的教学玩具。
3.为儿童个性化活动设计的数学角材料:随着教师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了解的增加,为不同儿童提供适合其当前学习的材料的观念的加强,为儿童提供多种符合其需求和兴趣的材料,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是大势所趋。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项目在我园开展以来,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空间,在各班活动室开辟了数学区,在四楼开辟了数学城,给了孩子们丰富的活动素材和更大的选择自由,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我们园里,大部分都体现在老师给孩子提供的这类有趣的、生活化的素材上,有一定的情境性和明确的学习内容。例如,为大班儿童设计的材料“美丽的花坛”和“寻找家园的小鸟”,可以在10内加减,分别用数字1-10分成10块。有的塑料花块(鸟图)做成“花”或鸟,10以内加减法卡,花块或鸟图下端插游戏棒。玩的时候,先算出“花”或“鸟”上公式的数字,然后把“花”或“鸟”插入“花坛”或“森林”对应的数字中,插入几张问题卡后,一个非常漂亮的花坛和“鸟的家”就会出现在眼前。
第二,选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素材。
我们的《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育研究》提倡把儿童的数学学习纳入儿童天性的整体研究中,把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孩子在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中学习数学;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只要你善于做一个有良心的人,你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素材。
1.可以利用原有的现成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水果盘、小树叶、石头、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子、勺子等,引导孩子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图案和号码大小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用瓶瓶罐罐叠高,认形,辨大小,比高低;用生活中的豆子做分类和区间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的操纵中,儿童摆脱了形式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更加自然、无拘无束的心境,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数学经验。
2.原始材料加工后的操作材料:孩子身边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很容易变成教学玩具,让孩子自然地学习数学。比如中小学儿童做数数练习用的材料是“喂小动物”:把空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的样子,贴上数字或创意的标签,在上部挖一个开口供小动物的嘴用,另准备一个碗,里面放一定数量的“豌豆”(珠子),儿童根据数量要求用勺子把“豌豆”喂给小动物。再比如在生活中收集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带盖透明玻璃或塑料瓶,用即时贴在瓶身或瓶盖上做线状、点状或数字标记(标记的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珠子。你可以让孩子玩把想法和数字配对的游戏,根据玻璃瓶上的数字把相应数量的珠子放进瓶子里。因为这些材料贴近孩子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学习特别生动有意义;在这里,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展,去创造,去完善,孩子的独立操作和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三,成人使用的真正的数学工具
传统思想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孩子只能接受专门为他们设计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人的数学工具不被他们理解和接受。事实上,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人使用的真正的数学工具对他们有着无形的吸引力。比如在孩子学习测量的活动中,我们不妨提供一些米、卷尺、尺子等。供儿童测量和比较;在探索平衡的活动时,给他们提供弹簧秤、钩秤、秤和砝码进行比较和称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动手实验和使用工具中发现有趣的规律和现象。
杜威认为,当我们说教育是发展时,我们最终的结论是:生活是发展;不断的发展和成长就是生命。数学教育根植于孩子的生活和经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找到孩子继续成长的动力。在深入学习贯彻新纲要精神的时代,追求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形成儿童主动学习的教育策略,促进每个儿童在不同层次上的提高,是我们永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