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不要语文课本上的故事!!!急!!!

驿马传驿,驿传是一种早期有组织的传播方式。“邮差”雕塑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以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为原型。邮递员手里拿着一份简单的文件,邮马四肢着地高速飞奔。这幅砖壁画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1982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一枚小邮票的主题图案,足见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摇篮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后送制度。特别是在汉代,投递的公文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公文要由专人、专马按照规定的顺序和时间投递。收发这些文件必须登记,标明时间,以示负责。

隋唐时期,后送事业空前发展。唐代官方邮政运输线以都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直达边疆,约30里外有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鼎盛时期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邮政服务的有2万多人,其中驿兵1.7万人。驿站分为陆上驿站、水上驿站和水路合并三种。每个驿站都配有驿站房,驿马、驿驴、驿船、驿场。

唐代对驿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毅的快马一天走6岗,也就是180里,然后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员每天行进50英里;逆水行舟,河四十里,河五十里,其他六十里;好的时候规定100到150英里。诗人岑参在《去龙山路上一句话判官》一诗中写道“一帖后,帖骑如星河;平明寄咸阳,幕与山顶。”在这里,他把驿马比作流星。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造反。当时唐玄宗在华清宫,相隔三千里。六天之内,唐玄宗知道了这个消息,传播速度达到了每天500里。可见唐代邮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古今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

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信息,人们曾经设立烽火台,用火和烟来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晚上点柴火。传说烧狼粪时有大量的烟直冲蓝天,比白天的火更容易被发现,所以篝火有时也叫狼烟。发现敌人就点起篝火,从台湾传到台湾,传到军营。2700多年前,中国周朝时期的篝火预警系统已经非常完备。

马拉松跑就是告知。

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不得不依靠两条腿或骑马来传递信息。设立马拉松是为了纪念一位2000多年前去世的英雄,传递好消息。公元前490年,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击退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入侵。信使菲德尔·皮茨(Fidel Pitts)从马拉松跑到首都雅典,一口气报告好消息。当他跑完42.6438+095公里,冲向雅典广场跑完捷报,精疲力竭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位战士的英雄事迹,他所跑的距离在1896年世界第一届奥运会上被列为长跑项目。

通过邮局发送信息

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交流从此开始。早在周朝,中国就设立了专门的驿站传递公文,并以骑马的方式将公文从驿站传递到驿站,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驿站系统,实现了快速准确的通信。秦朝统一六国后,驿站的信息传递系统被确定为国家的行政机构。邮政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传递信息,实现远距离通信。那时候已经很快了。

鸽子和猴子

为了传递信息,古代的人们也想出了很多奇怪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号树、信鸽、猴子等。

在尼日利亚的贝卡萨,人们用猴子来送信。人们把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两个地方,经常带着母猴去找子猴,让母猴知道路线。当人们需要交流时,他们把信放在竹筒里,绑在母猴身上,让它出去寻找小猴。母猴总能把信送到目的地。

信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鸽依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战争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一旦爆发核战争,核爆炸产生的强烈电磁辐射会使现有的各种电子通信系统瘫痪,但信鸽仍能自由飞翔。瑞士军队训练并培育了可以向两个方向扔书的信鸽。这些信鸽不再传递传统信件,而是在胶囊中携带电脑芯片,其中的密码信息只能在特殊设备上读取,极其机密。信鸽甚至可能成为特殊的信号员。

邮局的出现

一般认为邮局是由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建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庞大的帝国,通过信使传递信件和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政管理部门,这就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相隔一定距离,负责照顾每天跑一站的驿马。

中国很早就有了邮政系统,到了唐朝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制度。

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人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车站配有喂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使用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消失了,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使用被称为“祭祀棺材”的羊皮纸卷轴进行的。第一个修道院把他们的谣言写在纸卷上,到了修道院,又加上他们的谣言,使得纸卷越来越长。比如传达圣韦罗斯修道院院长去世的纸卷,长9.5米,宽0.25米。人们称它为修道士邮局。

清邮局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5),是清代上海十三大驿站之一。经历了私信局-洋邮局-报社-海关邮政-大庆邮政等不同阶段。目前是华东地区仅存的清代邮局遗址,也是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阳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这是清代淄博邮政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庆邮局开业。1902成立博山二级大庆邮局,在八斗、西冶街设有两个代办所,5个信件柜台,其中村邮2个,沂水、王庄邮2个,莱芜、泰安邮4个。在1904,广顺,西关,临淄,健康堂药店设立了邮政代办处。次年,桓台在张店、所镇设立了三等邮局和支局。张店大庆邮政支局位于原张店街东四街,为商户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石洲村、淄川、新城(桓台)所镇、张店等局属济南总局,博山、临淄、金陵、何姿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后,“清邮局”改名为“中华邮局”。邮局分四级:邮务员、邮务员、邮差、局务员。原张店大庆邮局迁至南北街。

1919 65438+10月,临淄中华邮政所在临淄市成立。开始是三级邮局,次年6月升级为二级邮局。在农村,有四个分支,即新店、紫河店、孙楼店和西关。1920年8月,桓台县邮政局(三级局)、张店邮政局(三级局,后升为二级局)、周村邮政局(二级局)、博山邮政局(二级局)成立。桓台县邮政局在北石桥、曹村山头桥有信报箱,由商户办理。

1921年,博山邮政局增加两名邮差在村镇外巡逻,兵分南北两路,3日巡回一周。西河、袁泉、八斗、夏庄、邢家庄都有信封柜。

1924,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件、普通信件。南定还有一个邮局。

1926,张店邮政所迁至原张店二路(现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李福生和谷玮设立邮箱,在马尚和谷玮分别设立邮寄机构,办理小额汇款业务。

1931年,新店支局升级为新店邮政所。

1943,铁山、谷玮、石桥设立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局,办理小额汇款业务。

从65438年到0945年,张店和南定都是二级和二级邮局。张店邮电局1名局长,2名邮务员,3名信差,4名苦力。长城和马尚也有邮政机构。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由战时邮局接收。直到今天的网络通讯,电子邮件。

最早的信封

在信封诞生之前,人们对信件的保密非常紧张。古希腊人为了寄信,先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在他的头皮上写一封信,等头发长出来后再寄信。收信人可以通过剃掉奴隶的头发来阅读信的内容。公元前10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人用泥板做书写纸,把信的内容刻上去,然后放进陶器里烧了。收信人必须打破陶器才能知道信的内容。

中国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常见的书信是木简。木简一般长1英尺,长约0.33米,所以也叫脚简。信封由木板制成,呈鲤鱼形,一底一盖夹在信的外面。木板上刻三个线槽,用绳子绑三遍,再穿过一个方孔绑好,在线路末端或交叉处检查木头,用泥土封死,并加盖印章作为验信,防止擅自拆卸。这种木板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了。

中国蜡传入欧洲后,封漆成为通信保密的法宝。1820年,英国书商布鲁尔在海边度假时发现,很多女士和淑女热衷于写信,但又害怕信的内容被人知道,于是设计了若干信封。这是世界上第一批纸质商品信封。1844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台粘贴信封的机器。从那以后,纸信封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信封上的邮戳

现在邮戳的主要用途是盖戳。然而,邮戳的出现比邮票早了400多年。15世纪30年代,意大利威尼斯的邮局首次使用邮戳。当时只是邮件上的一个小印章,标明邮件收发的地名。此后就有了邮资已付的邮戳,但没有具体日期。

161年,英国邮政总局局长毕晓普为了检查和考核邮递员是否及时投递邮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日期的邮戳,使邮戳变得完美,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个邮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诞生早179年。

1879年,中国清政府开设清邮局,使用八卦邮戳。八卦邮戳只标明地名,不标明日期。后来邮戳渐渐标上了日期。不过邮戳上的日期比较特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采用公元日期。

进入20世纪后,邮戳的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日戳,还有邮资已付邮票、纪念邮票、免费军用邮戳、旅游景点纪念邮票等10多种。

最早的便士邮票

在1365年毕晓普发明日戳之前,法国巴黎邮政局受邮戳的启发,印制了一种特殊的纸张,以处理因拒付邮资而积压的越来越多的信件。纸上没有图案,只印了字。这张贴有邮资已付邮票的小纸片是最早的邮票。

爱尔兰人詹姆斯·查默斯于1834年印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实施是在1838年英国邮政大臣罗兰·希尔爵士改革邮政服务之后。希尔规定国家邮资标准半盎司收一便士,发行了一便士邮票。

在邮票上打孔

1847年,英国人亨利·亚瑟发明了第一台邮票切割设备。起初,这种设备只能切割邮票。一年后,发明家改进了机器,做出了一个可以打一排小孔的打孔机。1854年,第一台打孔邮票打孔机诞生。

邮筒

1650左右,巴黎有一个邮局,负责与外省和外国的通信和邮政服务,但巴黎的居民之间无法互通。所以在1653年,法国人德维尔第一次在大街拐角的墙上挂了一些放信件的箱子作为邮箱,弥补了这个缺陷。住在城里的居民只要把邮资已付的账单贴在信封上,就可以把信投入附近的邮筒,邮局的工作人员会一天开三次箱来取信。

1692年巴黎* * *,有6个这样的邮箱,1723有7个,1740有12,1780已经增加到500多个。

明信片

1861年,美国人约翰·查尔顿在费城发明了明信片。后来,一位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装饰了明信片的设计,公开发行并申请了专利。预付邮资的明信片不需要贴邮票。这种明信片最早是由奥地利维也纳伊施塔特军事学院的伊曼纽尔·赫尔曼发明的。1869 65438+10月1,全球首次发行预付明信片,表面为淡黄色,并附有面值2克莱瑟的邮票。明信片可以表达问候、祝贺、道歉等。给亲戚朋友,这是其他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的。所以它们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种类越来越多,装饰也越来越艺术化,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比如生日卡,学生卡,结婚卡等等。如今,明信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邮政服务的特殊颜色

世界各地邮政的特殊颜色都是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习惯设置的。比如英国用红色,美国用灰色,中国用绿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讨论了邮政专用色问题,认为绿色象征和平、青春、繁荣,于是作出决议,规定人民邮政采用绿色作为专用色。

国际邮件是如何发送的?

全世界约有65.4万个邮局,每天国际邮件数量达到6543.8+0亿。世界邮政联盟的169个成员国中有数百万邮政工作人员在为投递工作服务。那么国际邮件是怎么投递的呢?例如,一个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周一给一个住在法国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写信。邮递员那天下午收集了邮件,并把它送到了镇上的邮局。邮政人员将本地邮件与寄往加拿大其他地区的邮件分开,并将国际邮件分为太平洋以西和太平洋以东两类。晚上,邮件被装上卡车,运到160公里外的草原城。第二天早上,两种国际邮件被装上卡车,运到480公里外的省会埃德蒙顿,从埃德蒙顿邮局运到机场。在机场,西行的邮件被空运到温哥华,东行的邮件被运送到多伦多。邮件到达多伦多后,按照目的地国家进行分类,这个过程要到周四才能完成。周四晚上,国际航班从多伦多飞往巴黎,周五早上到达。

在巴黎,邮件是由机械化系统处理的。编码器根据邮政编码添加条形码,以指示信件最终送达的位置。另一台机器按行政区一封一封地分拣信件。信件沿着传送带被送到邮袋里,邮袋通过卡车、火车和飞机被送到马赛和尼斯。尼斯的邮递员将信件分类,在星期六早上送到邮局,然后邮递员将信件送到他朋友家。

全球快递服务

普通邮件服务不够快,因为邮政工作人员要处理数亿封邮件,投递速度慢,邮件到达目的地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遇到了快速投递邮件的大问题,国际快递公司应运而生。商业机构派飞机到世界各地,大部分能在24小时内到达。航空快递服务公司利用最新技术预订货运航班和客机座位,以便随时选择最快捷的路线。大型快递公司用电脑储存世界各地航班的时刻表。许多公司也有自己的飞机和直升机。所有的快递公司都有专门的车队,配有面包车和摩托车,挨家挨户收送邮件。

美国最大的快递公司,1989有418架飞机,平均每天处理14万封邮件。欧洲的快递公司可以第二天把邮件送到欧洲其他地方,两天之内送到欧洲以外的地方。美国快递公司可以在当天或第二天将邮件送到国内目的地。

快件多为信件或小包裹,越来越多的厂商使用快递服务运送成品。20世纪70年代,快递行业的总营业额每两三年翻一番,1990的年总价值达到40亿美元左右。

火箭快递邮件

一家美国公司别出心裁地创造了它。其设备简单,成本远低于航天火箭。它利用火箭的弹头舱传输邮件,载重10 kg。火箭到达目的地后,火箭门自动打开,用降落伞射出邮件,然后用无线电通知当地邮局接收邮件。火箭高速穿过大气层,从纽约到伦敦只需要50分钟。这家公司现已正式接受邮政服务。

电子信使

电子信使是一种具有特定规格的信件。在投入电子邮箱后,信件被光电设备自动打开并逐字扫描,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这样,文字和图像信息就可以通过传真机传到很远的地方,并且可以自动销毁原信。同时,传真机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用照相的方法将发信人的笔迹记录在标准信件上,自动盖章,然后输出一封与发出的信件地址、姓名、信件内容相同的信件。无论相隔多远,电子信使只需几十秒就能完成整个传输过程。

1980年6月7日,第一封信从伦敦通过卫星穿越大西洋,在1分钟的短暂时间内到达加拿大多伦多。当地邮局收到邮件后,通过快递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