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教我?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怎么写?

嗯...这有点难...好吧,你联系我我就偷偷告诉你。

我先给你拿个样品。我这张也是百度的。

第一,研究的前期工作。

第十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5年5月,“走进乡村——南村文化调查”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思考作为活动总结论文,在2005年广州市中学历史教学年会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2.(2005年7月-2007年)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阶段。

从2005年7月开始,我校的英语、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分别申请了“南村地区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和(暂定名)“乡土读物的开发”、“寻找南村镇失落的历史”、“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初步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为例”等课题,并成功通过了广州市番禺区“十五”计划项目“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的第二、三批课题。该项目成果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标志着我校校本课程研究从课题实践进入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阶段,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如英语课题组基于南村人文读本翻译开发的校本教材《寻找南村镇失落的历史》。课题组将南村的本土文化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用本土文化代替教材中提到的传统文化例题,尝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相关话题,利用本土资源应用到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模拟交际。此外,他们尝试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和平时测试的阅读材料,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提高了整体英语教学效果;地理与科学组教师王小慧、高建一主持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以番禺区南村镇为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以学生身边的事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调查”,开展问卷调查,收集了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在本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调查研究活动,参与问卷设计、调查统计,并在调查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感受撰写小论文,培养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深刻认识失地农民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项目研究所建立的资源基础和课题组继续进行的“南村城市发展过程研究”构成了我校的“城市化研究”。

南村地区人力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读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并渗透到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广州市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乡镇乡土历史教材,由南村人民政府资助,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当地历史文化读本免费发放给南村地区的中学和部分小学,对传承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5438年6月+2007年10月,《南村人文读本》获“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二等奖。作为项目主要成果之一的论文《新课改视角下的乡镇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南村人文读本开发背景及写作风格分析》获得广州市“加强教育与校本科研学术研讨会”暨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番禺教育学会19年会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评选二等奖。

历史板块另一个专题《“乡土阅读书籍”的发展》结题报告获得“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二等奖。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论文《区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新尝试——番禺历史与社会的写作风格及成果特点(初稿)》获得2007年广州市中学历史论文年会一等奖。

6月5438+065438+10月65438+2005年4月,我校历史系代表番禺历史系参加了“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高层研讨会(沙湾鸿基小学现场会),并做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思考——番禺区南村镇乡土历史读物(教材)的开发过程与探讨”的发言,全国教育专家参加2007年3月,我校历史学科参加了番禺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鉴定报告会,作了《番禺历史与社会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报告。

3.(2007年至今)校本课程整合、全面铺开、特色开发阶段。

到2007学年第二学期,番禺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开发已进入第三阶段,刚刚完成期末鉴定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也将进入课题深化和成果推广阶段。而且已经进行多年的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公开考试(考察)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报番禺区“十一五”规划的《南村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科研背景下获批的。同时,我校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即综合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的实验学校。

所以,我们很幸运有以上的教研背景。我们将整合、改造、完善、提升我校现有的学术活动和在学术实践活动阶段形成的校本研究成果,依托我校教师,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同时依托校外教育专家的智力支持,以此为突破口,建立一套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能够提升学生本土人文素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热爱并乐于实践探索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逐步积累学校的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南村侨联中学特色品牌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

1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计划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我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之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趣味性的,强调学校是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的目标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我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选择的多样化课程,特别是更好地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学生发展需求,使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使学生更加全面、和谐、个性地发展。

2.是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内在需要。

校本课程的关键是把握“校本”和“发展”两个方面,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的发展。南村侨联中学是一所由镇政府牵头,港澳同胞共同捐资兴建的公立农村初级中学。近年来,随着南村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镇政府加大了对我校基础设施的投入,我校学生素质、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学校的期末考试和中考连续多年超过平均分。然而,在学校教学中,强调知识灌输,机械记忆,对学科知识理解浅薄,应用简单,而忽视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的现象时有发生。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强调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教育模式,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发展主题学校。

3.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过去,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教学、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专业素养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本身构成了课程实施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我校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督促其深入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从成功经验中寻找增长点,从面临的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找结合点,从自我提升中寻找飞跃点。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为,从“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到“知道怎么做得更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实践—认知—实践—认知”的舞台。

4.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和谐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社会更加和谐、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在执行国家教育政策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性。其突出表现就是他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试图把学生从原来的应试体制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因此,以校本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系列校本教育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和谐教育的目的。

同时,要运用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质量全面发展、大教育整体优化、教育过程和谐有序、学生动态发展、师生民主和谐等理念,根据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空范畴内教学的主客观条件,通过营造和谐环境、设计教学活动程序、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有效策略, 并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爱好积极发展,实现社会。

5.这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的番禺区南村镇,社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源丰富。2007年底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南村侨联中学作为教学校区,人文环境依然单调、贫乏。配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镇政府对学校的三期建设,学校利用南村镇独特的地域人力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是顺理成章的。在建立一套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提高学生本土人文素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热爱并乐于实践探索的校本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知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逐步积累学校人文精神,最终实现南村侨联中学特色品牌的发展。

第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南村镇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教学水平、人力资源、校园文化现状的分析,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了调查和评价。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以学校建筑全面改造为契机,利用学校师生专业优势和学校周边区域人力资源独特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打造教书育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提升学生本土人文素养、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探索一套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感悟的实施策略,应用于学科教学、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品牌创建、教师发展等各个方面。,最终积淀校园人文精神,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推动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考察学校内部及周边校本课程研究与利用的人文资源及价值评价。

我们学校所在的南村,是广州番禺南延的首要区域,也是“华南板块”的核心区域。历史上人杰地灵,人杰地灵,是番禺乃至广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的趋势,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社区文化是大势所趋。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我校教师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挖掘南村校本课程,研究和利用人文资源,评估其价值。基于对南村地区人文资源的初步调查和对地方课程开发普遍价值取向的分析,我们认为南村地区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第一;培养学生理解、热爱、服务南村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保护和传承南村地区雅俗文化的文化形态和优秀文化传统;第三,弘扬南村优秀的文化学术传统,包括自然和尚、、高、吴青石、崔等文化名人,以及海韵诗派、直抵庄、七星岗抗日事件中体现的优秀地域品格精神,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南村刺绣、龙弓制作等体现的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出自山房,李《悟空堂》。

(2)以建设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番禺区从2006年开始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开发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模式推广阶段,第二阶段是课程标准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特色发展阶段。我校将以校本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与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一是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合的设计模式。课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和实施评价。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四个要素进行规划,并遵循一定的开发流程(模型的基本结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设计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本研究主要采用一系列主题模式,即活动领域-活动主题-研究课题-探究问题。

其次,是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课程体系,第一层是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第二层是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第三层是课程设计的模式,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

合并

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估

———————————————————————————————————————

活动领域,如:人文社会课程目标。

活动主题,如:走进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研究课题,如:探讨南村历史名人课程的实施。

探究问题,如:南村历史名人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课程评价

第三,形成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一体化实施的运行体系,按照理论学习—专家指导—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反思改进—形成成果的流程运行。

(3)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童的设计与制作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展示班风,提高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通过在教室、办公室、走廊营造科学文化氛围,营造宜人、人文的工作环境,提高师生的文化艺术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以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营造学生发展的和谐环境,为学生的生活背景做好准备,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持续的专业活动。它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或步骤: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理清学校教育理念,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团发展需求等等。第二步:根据情境分析,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模式。包括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制定开发实施方案、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等。

第三步:组织实施,包括选择和安排知识或活动顺序,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

第四步:评价与改进,包括评价内容与方法、结果处理以及涉及教师、学生、课程计划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校本教材开发包括各学科(包括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文学学科)校本教材系列、德育活动系列、综合实践系列、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学校品牌创建校本课程开发。

(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开发校园环境课程是体现素质教育和学校特色的新课程。校园环境课程无处不在,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从校园文化课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价值观、规范或态度。

其中,物理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建设和设施;社会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同学群体、奖惩制度等。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或班级文化,如校史、校风、仪式或活动,如升旗、班会、学校大型活动等。这是实现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校将发展的校园文化成果包括:

物质文化成果:摘录南村、番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迹、历史人物,如元岗村东汉古墓出土文物,东晋延第一人——陈宣德将军,明末清初自然和尚,海云寺、海韵诗派,反清民族英雄,牡丹诗状元黎遂球、 清末起义与本南书院(沙阁团练总局),岭南画坛三杰——高、、、陈、、广。 形成南村历史文化名人广场雕塑(场域文化)和南村地区重大历史事件群雕塑墙(墙域文化)、岭南画派、海韵诗词、海韵书法经典作品画廊(廊域文化)、教师办公文化;

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办学理念与特色、校训、校徽、校歌、校徽、教风、学风,形成大一校史系列教育资料;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和收集大量与本研究工作相关的资料,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帮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的需求和建议,调查和分析教师、社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的情况,获取校本课程设计和编写的信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社区调查。

3.东游研究方法。它立足于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学校行政的指导,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最后上升为经验来指导后期的研究工作。

3.研究机构

项目主管部门:番禺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

领先专家咨询小组:

颜路安(番禺区南村镇人民政府镇长)

陈乃权(番禺区南村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吴跃东(番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江涛(番禺教育学院副教授)

冯永光(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陈智熙(番禺区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张志海(番禺区南村镇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

组长:冯

课题组主要成员:肖东平、边广庆、朱、张风云、高建一。

骆伟峰江贾斌曾庆文

4、研究分工

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整体规划和系统,以及研究经费的筹措;

肖东平:负责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学科与子课题的关系;

边广庆:负责组织项目理论研究,撰写和修改项目申报和开题报告,组织项目开发;

德育艺术组:

张风云:负责“全民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子课题和“岭南画派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子课题;

团队成员:

历史组:

朱:负责撰写和修改开题报告及“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研究”子课题研究;

组员:谭春梅

英语组:

黄家彬:负责“南村镇地方特色英语教育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组员:唐、何艳琼、刘、崔艳梅。

地理组:

高建一:负责“南村镇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团队成员:王小慧。

政治团体:

曾庆文:负责“南村镇地方人文政治与学生活动”子课题研究;

团队成员:刘为民。

信息技术组:

骆伟峰: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信息技术资源库建立”子课题研究;

团队成员:

语言组:

蒋华:负责“海云寺诗派中国乡土诗歌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和“中学中国古典诗歌选读”两个子课题的研究;

团队成员:吴道正

5.研究进展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准备和酝酿阶段。

(1)改造、完善、提升我校现有的学术活动和校本研究成果;

(2)组织专家讲座、专题理论学习、校外学习等。

(3)课题论证和申报;

(4)各子课题组收集整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料。

(5)学科根据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制定本学科的课程计划。各子课题、课题组策划申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各课题的行动研究计划和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六)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9年2月):全面实施阶段。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教师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校本课程系列、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编写;

(3)结合学校三期工程发展校园文化:包括场文化、廊文化、墙文化、办公室文化等物质文化、办学理念和特色、校训、校徽、校歌、教风、学风等非物质文化。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总结、评估、交流阶段。

结题报告、专家鉴定阶段交流总结(结题报告、视听资料、成果展示)

6.资金分配

(1)资金来源: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提供0.5万元,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政府提供5万元,学校自筹0.5万元,共计6万元。

(2)资金分配:

专家顾问费:人民币654.38+0万元。

科研业务费:2万元

图书资料费:654.38+0万元。

印刷出版费:2万元

7.预期结果

(1)项目结论报告;

(2)编写《南村侨联中学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系列丛书:

教师论文(或教学案例)集锦;

b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系列”——学科活动系列、德育活动系列、综合实践系列、校园文化课程系列等。,并且有四种类型,即阅读、学习资料、教学资料、专题资源库等。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校园文化发展成果(方案),包括结合学校三期工程建设发展的校园文化成果,包括物质文化成果:南村历史文化名人广场雕塑(场域文化)、南村地区重大历史事件群雕墙(墙域文化)、岭南画派、海韵诗词、海韵书法经典画廊(画廊文化)、教师办公文化;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办学理念与特色、校训、校徽、校歌、教风、学风,形成大一校史系列教育素材;班徽、班旗等。

(4)项目成果资源库或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