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学分制是什么?
学分制起源于19年底的美国。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学术的繁荣,原有学科不断更新,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呼唤创新。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加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率先实施选课制。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个体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设计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构建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表。选修制的出现标志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学校没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同一年级的学生也不再有严格的班级教学制度。学生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上课,老师固定在一个教室里,等着学生来。
个性化课程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室学习不同的科目。如何管理教学?如何管理学习?如何评价?
19年底,哈佛大学开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学分制,在美国迅速普及和推广,并迅速推广到本科及以下课程。20世纪20年代,信用体系开始影响其他国家。我国许多大学和中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实行学分制,直到解放。从1949开始,全国所有中学开始实行学年制,学校实行统一的课程设置。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同样的课程,并被要求达到同样的目标。学生没有了选课的权利,学分制自然就消失了。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学校对学分总量进行宏观管理。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允许提前或延期,学习时间长短灵活。如果学生有余力,可以在高中开始修大学课程,取得的学分会被大学承认。在美国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很强,核心课程带必修课的不多。大量的周边课程都是学生开设的,学生有自己的需求。是自助餐式的课程。同一年级没有班级界限,学生可以去任何班级的任何教室,甚至跨年级选修。
日本的信用体系与美国的非常不同。这是一个学年学分制。它的学术体系僵化而不灵活。学生在固定班级上课,固定班级每年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就业愿望进行调整。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总学分达到规定标准,还要求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习年限,不能提前毕业。学校课程多为带* * *的必修课,选修课很少;将地理、历史等几门必修课捆绑在一起,供学生选择(地理难,历史易,历史难,地理易);相比美国的自助餐式课程,日本的课程更像是套餐。
在道德教育领域,一些地方实行了学分制。美国犹他州的中学规定,高中生必须获得12道德“学分”才能毕业。这12个道德“学分”分别来自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和社区公共服务。如果学生表现不好,将扣除相应的学分,并要求他们做一定时间的额外社区服务来补偿。
二、学分制的性质和特点
学分制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生选择不同课程方案的背景下,学分制以学生在每节课投入的有效学习时间为计量单位(即学分),统一记录和衡量其学习过程。
学分的计算一般以每学期每周的授课时数为依据。比如一门课每周4个小时,学这门课的学生通过考试可以拿到4个学分(当然学生的劳动不仅仅包括上课,还包括课后指定的实验、实践和自学)。学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最低总学分和毕业总学分。学生毕业前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因此,“学分制管理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讨论稿》)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校课程必须是充分选择性的,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分制也催生了导师制。由于班级管理的弱化甚至消失,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开始演变为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教师提供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学分制有许多优点。适应了个体差异,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发挥教师的潜能;还有利于培养主体精神,发展个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学校课程丰富,学生知识面广,独立性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学分制也有缺点。不利于班级管理,集体活动会受到影响,强调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容易被弱化;中学生还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还远未成熟。由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群体内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对于学校来说,由于课程的高度个性化,排课的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学科体系受到冲击,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受到影响;个性化课程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的高考?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