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教学互动形式有哪些?
有效的互动不是一种被老师控制的、受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模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的方式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被交换、接收和反馈。在课堂上,它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如老师请学生回答或学生请老师回答。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不同于双向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的双向流动。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反馈。课堂上常见的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老师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是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能拉动一点,带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很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充分公开,教师不再是学习的唯一来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型数学游戏或在线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者往往相互交织,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而言,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较差,多路互动较好,但网上互动最好。
“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敬互爱、自由交流、知行合一、* * *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
教学互动的组织与实施一般遵循以下程序:
(一)互动的准备策略和方法
1.创造一个有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交互理论强调交互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因此,创造适合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如教室布局、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并能激发其潜能,有效地进行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造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2.预设互动:有效互动的支点
要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就必须有互动预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学生实际、教学方法等。,并预设如何互动介绍。课堂上什么时候互动?如何互动?最后怎么互动?是否延长互动等问题。预设交互的重点是“更多的前期密集使用,灵活设计”。更多的预强化使用是指提前准备几个互动方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要多样化,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谨慎使用。弹性设计是指根据课堂的多变性和生成性,在设计互动活动时考虑“不同人的发展”,针对不同人设计学习目标,考虑“不同人的认知”,针对不同人设计互动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互动的组织策略和方法
1.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引擎。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没有问题的互动就像没有油的发动机。最多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思维上没有实质性的互动。有什么问题?一般都是老师提的。对于老师提问,主要是注意两个方面:怎么问,问什么。有效的互动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问答,导致互动范围小,被动学习或互动失真,甚至产生“南国先生”。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互动,因人而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近期发展领域创设问题情境。
2.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说和听进行的双向交流。课堂上没有互动,很多时候问题出在对话上。我们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1)人与人之间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你我”关系。尤其是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观念和人格的平等,尽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2)给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应该这样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允许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合作:有效互动的特征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交流”和“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根据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效合作的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学生的深思熟虑,讨论才能深入,才有可能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
(2)启发、引导、规范是合作的关键。当学生在合作中有困难和疑惑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当个别学生或团体在合作中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资优生唱主角甚至不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要积极调控,比如在交流时间、小组规模、团队结构、任务分配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教给学生有效的合作技巧,如倾听、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和支持等。
(3)合作后的评估、归纳、推广是重点。对合作中表现出色的个人或团体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教师要对合作中未解决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解释、总结和推广。对于个别效果不好的小组,老师和小组要在课后互动,了解原因。
(4)课后尝试建立“师生互动场”(类似课外辅导小组),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这也是加强师生互动的良策。
4.做中学:一种新的有效互动形式
“做中学”是以学习对象为解决问题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或若干伙伴)的探索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索、预测假设、* *享受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观活动。“做中学”大多是在学生的相互合作中完成的。在“做”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动。
5.非语言交流: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互动不是单一的语言依赖活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除了言语交际,还有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比如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交流(如眼神、手势、体态、头语等。)和书面语言交流(如评语、作业评语、留言簿、数学日记、网上交流等。).数学本身是抽象枯燥的,但在交互中加入非语言交流,会让枯燥的交互充满活力,其交互效果自然是奇妙的。但在使用肢体语言时,要注意:(1)要恰当、准确、自然。(2)整体协调配合。体态语、有声语言和各种类型的体态语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能更具体、更真实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6.信息技术:创新的互动方式
信息技术发展的背后,有着强烈的价值诉求:平等、沟通、透明、快捷、* *享受、互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理念与互动的理念如此一致,让我们想到了通过网络的载体(如建立QQ群、建立教育博客)在全体师生中构建一个虚拟的、真实的“互动共同体”。在这个社区里,大家可以熟悉,也可以陌生。都是高手,可以自由交流。这样建立起来的互动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互动,让人们在享受、互动、开放的状态下,与他人形成和谐的关系。我相信这是我们未来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完善互动的策略和方法
把握好互动的几个“度”是有效互动的关键。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背景和理解不同,只有适当的互动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有效的互动。
1.互动的广度
实际教学中互动的广度往往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受题材限制(范围小或难度大等。),学生无法展示;怕犯错,怕被人取笑;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等。为此,在教学互动中,一方面要利用好教材,探索适合不同层次的话题。另一方面,在互动中积极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宽容和谐的互动氛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感受、有所认识、有所讨论、有所收获,保证所有学生都互动、无时无刻不互动、有效互动。
2.互动的深度
要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智慧的冲击、经验的享受、心灵的和谐、理性的升华,就必须注重互动的深度,即不仅是数学知识层面的互动,更是数学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情感体验的交流。
3.互动的延伸
实际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和教室,所以互动也不局限于教室。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延伸,课外教学互动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积极建立课外互动机制。比如,引导学生建立相互学习小组、项目兴趣小组、教学日记的交流互动等。另外,我认为如果家校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一定会促进学生良好互动习惯的养成,达到以互动促互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