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有什么民族特色?

丽江是一个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城市,主要是纳西族,它有两个来自古城的明显特征:

1.古城北临香面山,西临狮子山,南临文笔山,翠峰如屏。因不筑城墙而闻名,因古里洞世袭土司名为穆。如果建了城墙,就会在“因”字上加上“因”字,所以古城没有城墙。玉泉水从城东北的黑龙潭中涌出,沿街分流,穿屋而过,一年四季清澈。具有“家家户户朝阳,户户流水”的高原水城风格。民居和街道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城市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大街小巷庭院遍植花木,素有“李县从不喜种树,古城无户无花”之称。道路由丽江特产彩色石板铺成,溪水之上有石拱桥,小桥迎浪,曲径通幽,雨季无泥,旱季无尘。那时候丽江的街上是一片土场,雨季淤泥没膝,旱季到处都是沙尘暴。明代土司开挖西河,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人工控制可移动的石板,定期将西河引入河中,冲洗五花石铺成的街道,保持城市清洁。到了清代,东河被开凿,中游的水被引入城市。三水就这样入城,穿过大街小巷,分成无数条小运河,与潭泉相连,形成密如蛛网、覆盖金城的水系。有“家家门前流水,垂柳刷屋檐”的景观。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有单孔、双孔、三孔、多孔桥70多座。许多石拱桥都是明代纳西族大土司从内地聘请的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具有观赏价值和很高的实用性。丽江城的中心是四方街,自古以来就是商旅的聚集地和繁华的商贸之地,也是节日的聚集地。市内有许多明清建筑,都保存得很好。有皈依堂、黑龙潭、五凤楼、得月楼、索翠桥、解放林、木土司府和一片片古宅,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穆家的土司府仿明代北京紫禁城,有三大殿、一家庙、十书库、狮子山“御花园”等几十个院落,规模宏大,殿堂雄伟,占地40万平方米。普通人家的房屋,三面一墙,多东门,宽敞的厅堂走廊,大方的天井,雕刻有花鸟等图案的门窗,充满了文化气息,体现了纳西族人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被誉为“姑苏高原”、“威尼斯高原”。

2.纳西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墙、四进五出天井、前后院、一院两院。其中,房比是丽江纳西族最基本、最常见的居住形式。结构上,正房和一方一般较高,朝南,面对墙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东、西厢略低,为下一代居住;天井是用来居住的,多为砖石铺成,经常用花草美化。如果有临街的房子,居民会把它当作铺面。三坊一照壁的农村房子,在功能上和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个广场有两层。朝东的主广场和朝南的厢房广场楼下居住,楼上作为仓库使用。朝北的广场作为楼下的马厩,草料存放在楼上。天井不仅仅是用来生活的,也是用来生产的(比如晒谷子或者加工粮食),所以农村的天井稍微大一点,地面比较平整,所以不铺砖石。另外,纳西族民居最显著的特点是,无论城乡,每家门前都有宽敞的大宅(即外廊)。夏紫是丽江纳西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与丽江宜人的气候是分不开的。所以纳西族人把房间的一些功能,比如吃饭,会客,搬到了大宅里。就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和艺术而言,大研古城的纳西族民居最具特色。古城位于丽江坝上,北临香山、景洪山,西临狮子山,东西两侧欢快辽阔。城内,从香山脚下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西北流向玉龙桥脚下,分为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支流,流过古城的大街小巷。利用这一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的街道被整齐自由地布置成一个非正式的网格,临河的主街,靠近运河的小巷,道路随着运河的弯曲延伸,房屋根据地形的高低组合。这些房子中,临街的房子多为铺面,或者业主自己经营一些小商品,或者转租给他人。长期以来,纳西族人民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对住宅建筑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表现在:民居建筑特色鲜明,因地制宜建设,造型简洁生动,装饰精美典雅。此外,纳西族在建筑设计中一直注重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这是从1996 "2?3”地震中,古城大量民居墙体倒塌,但主体框架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