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大致内容

《故乡》是李基永的作品。李奇镛,生于1895,卒于1984,是朝鲜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和杰出奠基人之一。《故乡》是反映卡普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朝鲜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乡》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朝鲜农村的真实生活。作家曾在《致故乡的读者》一文中说:

在这部作品中,元德村的佃农——农民反抗地主恶性剥削的斗争是基本的故事大纲。同时我把这个农民的斗争和城市里丝织厂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企图体现工农联盟的思想。

站在他们斗争最前线的是他们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金熙俊。我试图通过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个出生在农村的新型知识分子,也试图描述元德村的农民在他的领导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和力量,如何投入到激烈的斗争中。

在《故乡》中,作者通过元德村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韩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一方面愤怒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朝鲜封建地主,用“查田”、“米荒”、“粮食供应”、“征用民夫”等罪恶手段,强迫他们对朝鲜人民进行政治迫害和经济掠夺的罪行,无情地揭露了亲日地主及其代理人、二房东安程雪的虚伪嘴脸和枷锁。

另一方面广泛描写了朝鲜农村的巨大变化——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农民迅速觉醒,工农联盟日益壮大,热情歌颂了朝鲜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金熙俊在丝织工人的支持下领导的有组织的反租斗争的胜利,是朝鲜工农革命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的艺术反映。

《故乡》中突出的主人公是革命知识分子金熙俊。他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的忧国忧民的新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从东京的学校毕业后,他怀着爱国热情回到了祖国。当他目睹元德村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困境时,深深感到朝鲜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他热血沸腾,一心要和家乡人民“做点事”。他决心唤醒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当他发现自己接触的“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宣扬国家改良主义的组织时,他一度陷入失望、犹豫和沮丧之中;然而,他确信:“光有击退黑暗的力量。虽是星灯,黑暗不敢违。”他毅然与基督教青年会决裂,毅然投身农民群众。

为了接近农民,他向农民学习铲秧插秧等各种农活,尽力建立农民夜校和农乐队,尽力团结和鼓舞群众,尽力提高农民觉悟。他不仅善于团结青年农民,而且耐心地启蒙老一辈农民,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农民队伍。但他从不凌驾于他人之上,总是谦虚谨慎地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他能够抓住斗争的时机,勇敢地发动和领导农民抗租斗争和工人罢工斗争及捐款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元德村农民的斗争,迫使二房东安答应了农民的要求,取得了抗租斗争的胜利。

金熙俊的革命经历生动地表明:革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斗争活动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可战胜的力量,显示出革命的先锋作用。

当然,这种形象的塑造并不完美,比如个人实力被描述的多过组织实力;无产阶级气质不足,小资产阶级情怀较多;对雪三的粗暴和他的一些卑微的性格是矛盾的,等等。这些不足,既有作家的主观原因,也有当时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不能对作家苛求。

地主安是家乡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也是地主闵竹树的恶毒管家和宠臣。他靠放高利贷和收房租成了村里的暴发户。刚来元德村的时候,他是个无家可归的人,一无所有,没有钱。因为狡猾,狡猾,我在县里找了一份员工的工作。

然后,这个被众人唾骂的坏蛋,赢得了楼主闵篆的好感和信任,让他做了楼主的代理人。他到处催租催债,作恶多端,手段残忍。他认贼为父,勾搭日本警察,是个甘愿做外国奴隶的民族败类。

《故乡》的艺术成就也很突出。

首先,他塑造了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金熙俊,这具有开拓意义。金熙俊是作家早期创作的类似革命知识分子的延续和发展。作家曾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予卡普作家们以创造适应运动新形势的英雄的光荣任务。”《故乡》就是这个话题的答案。”应该说,这项光荣的任务首先是由李记永盛完成的。

其次,《故乡》生动地展现了韩国农村的民俗风情。比如农业乐队的歌舞,婚礼和生日的庆祝,以及其他民俗的刻画,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他善于用景物描写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自然景物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活动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例如,在反租斗争胜利一章中对黎明的描述:

.....天空的一角,灰黑色的云已经开始渐渐散去,似乎在警告人们,光明即将来临...“这种景物描写寓意深刻,使人清楚地认识到斗争的胜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