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教授“中小学教师如何做好教研工作”讲座的思考

张教授给我的印象是他很友好、幽默而且很有学者风度。整场演讲精彩纷呈,我至今回味无穷。感受一:引入新鲜感张教授在开场白中做了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全场掌声雷动,但掌声雷动。张教授调侃说,掌声不够热烈。讲我在德国培训老师的故事,说德国人的掌声热烈而有节奏。“掌”字上面有个“上”,下面有个“手”,意思是每个人都要举起自己高贵的手。他建议观众再给他一次掌声,要求更多的掌声和更长的时间。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演讲一开始,张教授首先亮出了两个词:忙(瞎,糊涂)和清醒。忙,字面意思是死了心。他说:“如果有人让我忙呢?为了避免死亡,我说这样就可以了。”当你忙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忙?我能不这么忙吗?我怎么会忙呢?”要学会整理工作,合理安排事务,统筹安排时间,学会明智地“忙”。睡觉,学前缀,下面见,悟,我心。张教授说:“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感到忙碌,我们应该停下来,给自己时间思考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修身养性的过程,终其一生都在认识世界和他人,但只有看到自己的内心,他才能觉悟。”忙的时候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你要去哪里?我能怎么办?”感受二:平易近人张教授讲话总是站着,完全没有一个想象中大师的惯常架子,特别平易近人。演讲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很好,时不时和观众互动。讲话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老师需要做教研吗?张教授举了一个案例:当地一所知名学校,一个工作才四年的老师要请假,学校临时请了一个有40年教龄、高中职称的退休老师来顶替。谁知道老老师上课不到四天,学生和家长就会有意见。学生说不理解老老师的课,想让原老师来上课。家长要求学校立即更换老师。此事在当地网络上引发了教师工作是否专业的热议。张教授说:教师专业化不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形成。老教师如果不注重教学科研,他的教育教学水平不会比新教师好。只是几年的经历重复了几次。敬业但不专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研究的教学是浅薄的,没有教学的研究是空洞的。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张教授通过一个图像说明了教学时间、教研时间与教师工作年限的关系。他认为新教师工作的前五年尤为重要。前五年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少走弯路。张教授推荐,“三轮备课”的方法非常适合,尤其适合刚毕业的师范生。所谓三轮备课,就是前三年教师要严格按照备课要求备课,写下教学反思,记录学生做作业时出现的错误,在备课笔记中记录学生在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一轮备课。第二年三年,教师只需对第一轮备课进行修改和修订,不需要再次抄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但要把当年中考出现过的与本课相关的题目写在原教案旁边。这叫第二轮备课。第三年,老师要反思前两轮备课,做一些理论思考和研究,从第五年或者第六年开始写论文。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有效,我们写的论文和研究课题也不会纸上谈兵。这叫第三轮备课。论文怎么写?张教授讲了很多。第一,写论文要以考试为前提。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最前沿,也无法回避应试写作。第二,写论文要以学生为本,研究自己教的学生。第三,写论文要以教材为依据。第四,写论文要以阅读为基础。“要想教好,只能好好读书。”“不读书,不老公。”建议老师以后多订阅一些专业杂志。注意平时的资料收集,尝试建立作品集。讲座中,张教授总是把老师的教学科研比作练武侠小说的武林高手。“真正高水平的老师,就是一支粉笔,一支烟。”“当老师不是靠努力,而是靠很多聪明的东西。”.....晚上回家,打开电脑,整理学习笔记,一天的场景又会在脑海中呈现。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张教授风趣的话语为我打开了一扇教研的阳光之窗,坚定了我今后继续走教研之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