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但最近看《中学生心理咨询》时发现,小群体现象突出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之一。这种说法很可能是真的。虽然我有点难过,但我也认为这个说法是客观的。
只是在我继续读下去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中学生中不应该有小团体,因为总会有一些人被小团体排斥,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缺乏自信,造成他们内向的性格。但实际上,小群体在中学生中是一种需要的存在。”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解,甚至愤怒。我想到一些被欺负的同学的无奈和绝望。有些恶霸不知道悔改。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骄傲地挑衅被欺负的人微笑后,在很多人面前摆出“好人”的姿态。
监控逐渐遍布校园,但总有一些地方是监控的死角。看似给学生增加了一层保护,但事实是校园欺凌更加隐蔽。
在分享了几个美好时光的片段后,我同学首先肯定了音乐夸大了校园欺凌中的恶意,然后解释了校园欺凌的一些成因。最后他说,我们要在这个矛盾中扮演第三个角色——旁观者的角色。
但我对此并不满意。我不禁问自己,这样就够了吗?
当我们确定小团体的需要是被欺负者的背叛时。
我继续读,“中学生可以在群体交往中学会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发展自我意识,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的遗憾。”是的,我必须承认,很多东西不是天生的。如何面对小群体的现象,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同,不可能是单一的。因为一些社会关系形成一个小团体是很常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应该剥夺别人犯错的机会。只能加强安全教育,建立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表现出批判的态度来教育学生。
事实是我们真的需要小团体。
一直拥有是对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从商鞅变法的结果看,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觉得校园欺凌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一开始应该是关于道德的,但是道德有自己的发展阶段,所以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当然,我们也接受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面面俱到。然而,正义必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有所了解。当然,我们对校园欺凌也有一定的了解。
与其一味的否定小团体,不如及时介入,防止小团体因为其中一人有犯罪感而最终发展到* * *犯罪的程度。
至此,我接受了小团体的现象,告诉自己,应该给学生自由,无论是交往的自由,还是发展的自由。
但书中的下一段又让我的心怦怦直跳。
“确实会有被小团体排挤的学生,但经过一定的成长,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团体,并在其中找到自信。”
总觉得这段话透露出来的不是螺旋式上升的大方向,而是一种深深的无奈。
似乎包含了一种被欺负者会转化为欺负者的可能性。我不认为如果发展到欺凌或者对被欺凌者欺凌的程度,这种痛苦有多容易解开。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仍然担心,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是我现在能想到的所有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