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

中学地理教案是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向学生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加学生的能力和阅历。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仅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本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一)1。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和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指导下,能高效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有较大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地理”走向“学地理”。

二、教材的内容和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第十章和第二十节:第十章“地球与地图”,第十章“陆地与海洋”,第十章“天气与气候”,第十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地球仪,知道经纬度,用经纬度确定方向,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的划分和各带的特点。

3.学会使用地图,识读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化,了解板块理论。

5.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种族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划分,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第四,学习情境分析

七年级* * *有x个班,每个班有xx多名学生。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很大。刚上七年级的初中生,在小学的社会科里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都是零碎的。七年级学生将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头开始的准备。因为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新鲜,老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意培养兴趣,开好头。

动词 (verb的缩写)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教育教学必须以新观念为指导。充分备课,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力求每节课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惑。

2.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分层次教学,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信息,与时代保持紧密联系。

5.引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第六,教学时间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地理”转变为“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看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了解各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章“了解地域”,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色。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阐述了几个国家各自的特点。

四、这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五、整体教学理念

1,做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课,努力教好每一节课;保证每节课都练一遍,做到所有批次都换。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把握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备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足的素材。

六,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和自学,提高课件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教研室、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3.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5.参加讲座和评估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每次月考后,对每个学生,每个班级做一个综合素质分析。关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人教版(3)《日本》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

首先,谈谈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陆-地区-国家”构成,逐渐减少。这一部分是我了解欧洲大陆和地区后进入的第一个国家。所以这门课在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学好它为以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一、能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流程和方法:

a、利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B.用板块快速构造理论解释日本很多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第二,谈谈学习情况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期,逻辑能力不够强,但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好学、好胜,接受知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愿意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日本的时候,要用更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图片展示,尽量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印象。

三,口语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力求在教学形式上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熟悉的话题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音、情感、形状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奋感,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强调重点,突破要点。

四、说和学的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这节课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比较熟悉,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思考和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注重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2)在生活中运用地理:

利用生活中学科知识的衍生,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将地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引导学生重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形成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动词 (verb的缩写)谈论教学程序

[日本图片]

通过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日本风景,创设生动有吸引力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程。

[叙述]

我们以前研究过不同范围的大陆和地区的区域地理。如何用地图解读一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了解日本的位置和领土构成。

[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计算来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并与中国的人口密度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广人稀的结论。

[过渡]

展示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因为富士山是活火山,所以推导出日本有很多火山地震和火山。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日本火山地震多”,论证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所以地震和火山多。这样,图像导入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万一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利用日本的两个符号之一“樱花”引入气候教学,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产生心理感受。

为了反映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将气温和降水以柱状图的形式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较凉,冬季较暖,全年降水较多”的结论。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安排了一些练习:

1,课本xx活动题。

2.收集有关日本风俗民情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国家有更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四)一、指导思想

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地理,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上有更多的发展;能够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二、学习情境的分析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修课,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这是七年制学生的新课程。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作为自然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它在初中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结合日常生活,掌握了一些相对简单的地理知识。同时也知道了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和未知的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内容分析

第十章我们来谈谈地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习的内容和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习本章是为以后学习地理做情感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和亲近地理。

第十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地球、世界海陆分布、世界地形地貌、海陆变迁四个部分。这些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知识,其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课。

第十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讲种族、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情况,阐述人口问题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种族、语言、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珍惜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第十章世界气候

本章主要包括天气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个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理解天气图,知道温度和降水的测量方法,阅读温度和降水曲线,了解主要的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基本的气候特征。

第十章世界发展差异

本章介绍了世界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对以后研究各大洲、了解各国各地区的人文地理起着基础性作用。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对国家和世界有更深刻、更完整的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明白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第四,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识图,地球的形状,经纬度,地球的运动,七大洲四大洋,五种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板块构造理论的观点,两个火山地震带,世界人口的特点和人口问题,世界三大种族及其分布,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聚落的形式,天气气候的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温度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等。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比较,经纬度的识别,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识别方法,三教代表性建筑的特点,聚落的演变过程,三种降水类型气候数据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的识图、填图、画图能力。利用地图和地理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所有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师生情绪,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不断拓宽学生各个方向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5.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和创新。认真批改作业,通过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范文(五)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居民与聚落》。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了这个世界。第四章是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上“人”的特征,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区划地理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1。用地图说出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的主要分布区域。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并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可以看出,这门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习情境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他们只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但并不是很熟练,甚至有的同学还没有学会。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学习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看图的能力;在学习第四章的时候,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同学们要熟练掌握看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这节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图的能力,这是学生很容易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域;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数据、使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其他语言文字。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异,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区域。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概念。

四、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注重学生的活动,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探究能力。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

引入新的课程:

同学们,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语言和宗教。

设计意图:直接引入新课程。

新授予:

1,世界通用语言

老师的启发:同学们,想想吧。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你能说出世界上其他语言吗?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列举你会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1:

指导学生阅读第X页的自然段落,第X页的图片X“不同的语言”和阅读材料“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六种语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一种?

(4)哪种语言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也是世界通用语言?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和其他他们所知道的语言进行自由发言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过渡:这些语言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请在地图上找到它。

活动2:

学生分组阅读“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的形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世界三大宗教

老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上的六大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的宗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将研究世界上的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信息,初步了解宗教知识。

老师通过课件提供关于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老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和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对信徒怀有极大的敬意。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区别吗?你信仰宗教吗?你身边有信教的人吗?

学生阅读材料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和差异,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阅读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图,找到它们的分布区域。

总结:宗教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很多元素,比如文化、民俗、经济、哲学等等。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迷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信教群众不应该受到歧视,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保护他们的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册通用范文(六)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类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旁白: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提到过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地球的?在这堂课上,我们将一起讨论这些问题,一起探索地球。

黑板上的书写: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怎么知道的?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看不到地球的全貌。在古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谜。

一.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用挂图将课本中的四幅图片按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后,请代表上台讲图。

图1:“天是圆的”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让学生说出第一幅图:“天空是圆的”

补充总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地球是平的,天空就像一个巨大的锅倒扣在地球上。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学生们很聪明,不像古代人单纯的知道天是圆的,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地球并不是那么平的。例如:

(1)远处海面驶过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体;②月食时,地球的阴影边缘总是弯曲的。

让学生说出第二张图:《盖天说》

提问:学生可以质疑这种说法吗?

(学生活动)

总结:从在海边看帆船,到月食时看到地球的影子,人们对地球的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说。为了证明这个假设,人类需要访问地球的另一面。为此,许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环球航行。你能告诉我日历上有哪几种环球航行吗?

(学生回答)

讲述和引导:最重要的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下的环球航行。现在请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在于充分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那么我们现在对地球形状的理解是什么呢?请上来给我们讲讲。

(学生回答)

旁白:现在我们在太空中,我们可以在空中看到整个地球,并拍摄照片,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演示了我们认识和探索地球的过程。从“天圆的地方”到“遮天理论”,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从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从错误现象到真理的漫长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学生们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应该向祖先学习,科学地对待一切,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去探索真理。也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程颛: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它真的是标准球体吗?现在我们不仅知道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还精确地测量了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常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你可以在课本第6页看到图c,它显示了地球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 5C展示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地球的平均半球为6371km,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km,地球的周长约为40000km。

旁白: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公里,赤道半径为6378公里。所以,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异与庞大的地球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 km。如果把地球缩小到一个地球仪的大小,这种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 km。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展示地球仪,给学生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缩小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些东西是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来确定地理事物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有轴,但现实中没有轴。

问:根据你对地球仪的理解,试着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定义地球仪。

(学生回答)

总结: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代表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如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全貌,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以后我们会经常借助地球仪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要了解地球仪。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的一个重要图表——纬度和经度。

作业:参照课本上的活动,在家里做一个小地球仪,课后比较谁做的。

黑板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