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村中心小学的发展历程

可考证可延续的顾村乡小学,最早始于清末(1911年前)。是李合并胡庄里的私塾,在祠堂里创办的一所胡庄孟派。顾村顾氏和滩羊朱轼都有私立学校。

1912,辛亥革命成功后,“文明派”成立。顾存谷一真创办了这所学校。原名顾村农业小学。当时,胡煜清被聘为嘉定县南翔西樵楼的教师。在顾村中街王宜昌布庄的客房里,办了一所25人的单级小学。

1916年,附近的民办学校合并,在顾村中街的空地上建起了校舍,扩建成两间教室,由(王三芳)任校长,顾(顾村西街)任老师,学生65人。

1919年,李继福(李家寨,洛南)任校长,顾、顾(西街,顾村)任老师,学生80余人。

1923,杨(杨寨、洛南、北南)任校长,顾立仁(顾村中街)、顾(顾村西街)任老师。当时有近百名学生,校舍不足以容纳他们,于是在顾村后街建了两栋校舍。

1924年,谷立人任校长,搬入新校舍,分为四间教室。新当师长的有(彭浦)、孙(嘉定)、(刘人行)、蒋金洲等。有160多名学生。

1930年,周静成为校长。

1932,朱(滩羊习家店)任校长。

1937,校舍在“八·一三”日军侵华战争中被毁,学校被迫关闭。

1940鉴于顾村学校不足,群众急需办学。当时顾村上层爱国人士顾继昌赞助顾办学,恢复顾村小学。顾被任命为校长。刚开始是一个单层教室,后来扩建成了四个教室。校址在现在的轧花厂。有时还有老师顾芳珍、顾芳琳、顾芳正(都是顾村的)、王军旗、王本娇(都是王三芳的)、彭祖珍(刘兴鹏家的)。当时办学经费短缺,顾靠办医疗等事情维持办学经费。

1944年春天,学校大楼因为需要挪作他用,不得不搬到原址另起炉灶。

当时中小学是联合举办的,校名是顾村中小学,分小学、中学、迪宾补习班。王一清是校长。中学部教学主任桂,小学部教学主任朱。中小学教师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上课。

1946年,校长王一清因病离校,赵耕书任校长。同时,县教育局批准学校正式立案。按照教育局的要求,中小学必须分开,所以中学部立案。当时学校名为宝山县顾村中学,但校牌仍是顾村中小学。中小学生从同一个校门进出,但实际上中小学是独立的,互不干涉。刘纪文(原邢星小学校长)负责该小学的校务。

1946年8月,赵庚书辞去校长职务,王一清复职为校长。直到1949年解放。

1949 10县文教部门任命桂为校长。

解放前夕,6个班250名学生。党员,附近学校,隐瞒了搞革命斗争的北方师范学校,办了1混合班。解放后没有复学,学生进了顾村小学。

1952年,县文教部门拨款新建校舍,中小学正式分开。刘纪文仍然负责小学的校务。

解放后,由于校舍不足,学校采用上下午一节课,在学生中成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后古村、新开学校被命名为中心学校,分别对口帮扶附近的邢星、贾蔷、潘楠、太平、胡庄、王嘉等近9所小学。

废除解放前的“42”初中分科制,建立六年一贯制。学生测试采用5分制。

1953,顾村小学校长为徐峥(从石宝山县广播电台调过来),教导主任为陈凤奴玛(原胡庄小学校长)。

1954年,校长回到县广播站,县教育厅陈主管校务,陈、杨秀芬任教学主任。

1955,陈校长调任,邓任校长,任教学主任。

1956,校长是徐宝泰。300多名学生,教室不够用。我们在顾村东街设立了分校,办了2个班。后来分校注销,1959返校。

1957,整改后,徐宝泰离职,转学至刘星小学。校长是,童是教学主任。

60年代初,新开办的中心学校编制被取消,统一到顾村中心学校进行辅导。取消5分制,使用100分制。

1962,学生260人,辅导席家店、新开、胡庄、太平、王嘉、贾蔷、南盘井、邢星等8所小学。

1963顾村小学成立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金在“四清”后期调到张华浜小学,陈从调过来当书记。

1966,赵立夫(原胡庄小学校长)任校长,教学主任为刘军琦。

“文革”开始后,校长的职位形同虚设,顾村公社的中小学后来归教育卫生组领导。这所学校是由贫农和中农管理的。穷中农进学校,上讲台。将六年制改为五年制,将秋季新生入学改为春季入学,在小学设立“带帽子的中学”,从幼儿园抽调教育工作者担任教师。文革结束后,恢复正常。

1969,羌小学合并。

1974年,王嘉小学合并。

1976,撤销中心校,不再辅导村校。

1978调整乡镇小学,恢复顾村小学为中心校,辅导胡庄、盛寨(太平改名)、谭洋(习家店与潘楠合并命名)、邢星(新开与邢星合并命名)、朱家弄等5所小学。撤销教学卫生组,党支部书记为刘永年,校长为刘林发,顾为教学主任。

1983年扩建学校用地,建设16四层校舍。

1985,支部书记是徐永泉,校长是朱。学校占地面积3730平方米时,校舍为1610平方米。14班500多名学生。有32名教员。经过三次搬迁,校址现位于古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