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的古代学者
“子考”既是地方县、州、府的入学考试,也是取得“秀才”资格的考试。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许知远十六岁,到都匀参加乡试(当时还没有县),名列第一。后又通过了时任贵州政事(也在都匀)的颜某主持的书院考试,取得了秀才资格。他随即进入都匀南高书院,一所当地的官学。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许知远任期届满回到平洲,县衙在龙脑坡脚下修建孔庙,许知远参与修建工作。次年,孔庙建成,许知远力劝高小学堂迁入并获批准,解决了当时校舍不足的困难。后来夫子庙扩建为平洲县小学和平湖示范中心小学。解放后扩建为平湖第一小学,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
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平洲县府改为平洲县政府,设立教育局,许知远为首任局长。在任期间,他努力推行新学制,发展平洲教育。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后,许知远历任平洲两级小学校长、独山县职业中学教授(教师)、平塘县初级中学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各族人民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三月,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消息传出。中国人民义愤填膺,一致谴责。许知远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打倒张松,奉献土地,与日寇不在一天(横幅:还我河山),表现了他对日寇汉奸的痛恨。
民国33年底(公元1944年),日军入侵黔南。当时驻守平塘的国民党军队想模仿独山的做法,先放火烧城,然后逃跑。这一想法立即遭到许知远和其他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并指出此举不会阻碍日本的进攻,只会给人民留下无尽的灾难。迫于压力,当局不得不放弃毁城的做法,以免县城化为灰烬。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平塘县文献委员会成立,开始编修县志。委员会由37人组成,许知远当选为主席。许虽然年老体衰,但仍孜孜不倦,四处奔波;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县志的编纂和修订,由于时局动荡,经费短缺,到了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只起草了《范范》和《蔡芳简编》,文委不得不自行解散。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平塘县参议院成立,许知远当选为参议院议长。次年,平塘中学创建委员会成立,许知远当选为副主任,为平塘中学的创建做了大量工作。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新建校舍。许知远亲笔为建校题词,嵌在学校大门的左墙上。可惜时过境迁,风雨侵蚀,字迹难辨。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许知远病逝,享年72岁。
从日本回国后,许知远致力于当地教育40年,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许知远学识渊博,诗词严谨,可惜墨迹已所剩无几。平洲二等小学和平塘县初级中学的校歌都是许知远写的。平塘中学的建校碑文是五言律诗,工整工整,经常有读者站在碑前读几遍仍不死心。
由于百日维新的影响和推动,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颁布《学堂章程》,推行新学制。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清政府颁布“停止科举扩校”的法令。乡试、公考都停了,乡试、乡试也停了,封建科举也废了。这一年,都匀知府潘家义奉命派谢绛、薛、杜元贵、陶文林、赴日留学。许知远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系。两年后,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回国。回国后,他被分配到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次年,都匀府将南高书院改为二等小学,许知远任校长,这就是都匀府的建立。此后,各县纷纷效仿。
平洲地处角落,交通堵塞,文化落后。为了发展地方文化考证事业,宣彤元年(公元1909年),许知远辞去南高二等小学教务长一职,回到平洲,导致兴川书院停办,二等小学堂成立,并任命了校长,聘请能顺应时代潮流的有识之士任教。此外,许知远还宣传动员地方士绅,克服守旧思想,创办平洲崔莹女子学校,使女性能和男性一样入学。平洲两所小学开设的课程除了教授经典外,还开设了修身、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学)、绘画、体操等课程。,使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渗透到教学中。平洲二等小学和平洲崔莹女子学校的建立是平洲第一所这样的学校。后来,亚洲和刘冬也建立了小学。
宣彤三年(公元1911),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宣彤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从此,新学之风更盛。民国二年(1913),都匀、独山、麻哈(今麻江)、八寨、丹江(今丹寨)、三河、杜江(今三都)、荔波、平洲、鲁山(今凯里)等十县在都匀。民国五至八年间(公元1916-1919),许知远任李连中学校长,选拔有识之士任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秩序井然。他在任期间毕业了三个学生,大部分都很优秀,学校名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