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的内容有哪些?
然而,和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也没有扭转低效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和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虽然阅读远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强,但写作显然比“阅读”短!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解释和规定某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二是教育原则的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确定这种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原则和检验标准;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规范落实上述要求和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另一方面,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队伍较小,研究成果缺乏深刻的理论内涵。有些论文只是迎合某个时期某个热点话题的即兴创作。因此,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会影响教育原理研究的理论水平。平心而论,近十年来,作文教育原理的研究取得了成绩,如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测试标准的提高显示了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仍不尽如人意。比如更符合语文特点的统一作文教材还没有出来;三个独立成分“分项累加”或“分项合成”尝试的作文质量检验标准仍不尽如人意;一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并逐步推广、证明有效的先进经验,仍然是“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过于谨慎,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收获。可操作性强的最活跃教学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落后状况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进步,大胆改革。有的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发言,有的鼓励学生为老师改写“读后感”,有的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非常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只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很难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整体结构松散,成果推广不力,经验总结不深入。
某种教学理论指导着某种教学实践,理论研究的某种先天不足必然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四讲四轻”的实际存在,就是这种不平衡或错误的表现。
一是形式重,内容轻。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即内容和形式。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上。审题、策划版面、选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应详细反复讨论;学生努力练习,反复练习。但效果往往不好,因为它篡夺了主持人的角色,本末倒置。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中指出:“我们不能只考虑写作的法度和技巧,而忽视写作的原料——思想感情。”他还在《中国教育书信》中指出:“通过写作,大概要在思想认识上多下功夫,这是文章的素材。”张志公先生在《中国传统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经历显然值得关注。“这里的材料(思想认识)、原材料(思想感情)、写作兴趣、思维能力等等都不是忽视,而是我们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在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多地关注作文本身,而忽略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错误。
第二,重标记,轻引导。纠正也是一种引导。根据新大纲,作文评改可以采取详评、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让教师从“细评细改”的压力中喘口气。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老师之所以努力批改作文,除了责任感,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性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初衷是为了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作文本可能会少一些,一些病句和错别字可能会被遗漏和忽略。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认可吗?显然,这里的“重新标记”对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含义,而纠正的关键在于达成一种* * *理解。
我说的作文指导,不是指所谓的“作文教学三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评价)。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远不是这三个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要学诗,功夫在诗之上。”这种“三程序”理论,让所有“诗外”的东西都消失了,比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那么“作文课”三个程序怎么样?还是不行,因为不管是命题,还是纠错,还是批评,都是引导。虽然不同阶段的引导各有侧重和特点,但谁也不能否认,批改和讲评都是引导。朱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探究》中称之为“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更为准确、科学。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要科学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本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写作教学论》)。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然而,由于时间、精力、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和结构技巧做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所以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必须避免评价和灌输”。教师要“给学生很多他们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任务”(美国约翰·迈尔《尽量少评价学生的写作》)。这就需要从重灌输向重反馈转变,从单一反馈向多向反馈转变,努力扩大读者来源,满足学生的出版欲望。其实很多同事都尝试过这个工作,效果很好。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者抄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讨论修改;或者贴出优秀的习题,供学生琢磨和借鉴;或者让学生做“手抄报”展览评比;或者可以出版《文选》,等等。问题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处于自发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的一点点进步,及时鼓励和诱导他们的“进步”,珍惜他们的热情,而不是苛求完美。叶圣陶在《中国教育书信》中明确指出:“改正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差生”更是如此。
第四,重视课内多于课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得清楚,做得糊涂”。比如大家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老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关心学生有没有东西,他们只是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注意颜色,气味等等。这是做什么的?与其这样,不如先想办法丰富它的“库存”。培养一个“聪明的女人”并不容易,况且作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培养作家。“世界上以言取义的不多”(叶圣陶《作文教学论》)。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眼光比自己的高,那为什么要对学生这么苛刻呢?
课堂教学和系统学习课本知识是学生打基础、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也要多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尽量组织学生去社会课堂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了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分别进行“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的讲座。同学们很感兴趣,一个能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座无虚席,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和语文老师迟到了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了一些想法、想法和感受,一吐为快,有了写作的冲动。这时候尤其需要加强引导,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积累、选择和运用,写出各种体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