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一中的办学历程

1928年,莒县中学的校舍被土匪刘贵堂(即刘黑七)占领,全校无法开学。

1929年,军阀混战,莒县再次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场所,莒县中学被迫再次停课。

1938年2月23日,侵华日军炮轰程菊,经过血战终于占领了莒县县城。聚贤中学再次被迫停课。后来战争爆发,聚贤中学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搬迁关闭,真是苦不堪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省教育厅才在1953重新组建聚贤中学,并正式选址在大湖之东、河亭子以南(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聚贤一中所在地),任命刘云成先生为校长。至1957年7月,莒县中学因招贤中学(莒县二中的前身)落成而更名为“莒县一中”。后来文革期间,校名改名为“莒县中学”,直到5月1979才正式恢复“莒县一中”的校名,直到今天。

1941年,因日伪仍占领县城,学校迁至桑园大石库复学,招收失散学生100余人,最终因战乱停学。

日伪时期1943、1944,当地一些贤士* * *同意在县城文庙后院重新建立聚贤中学,为的是让聚贤的年轻人长期饱受战乱之苦。

6月1944 11,聚贤中学停课(含正常上课)。

1949 10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切如火如荼。

1953 65438+10月,根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教育厅决定复建莒县中学,拨款65438+万元,责成沂水行政部门对校址进行勘察,并与县委书记阳萌同志商定,将其建在大湖以东、河亭子以南的原名上林的地方,即20165438福来西路89号从选址到建校,沂水行署教育处的山同志是主要负责人。同年3月开工建设,8月初初初具规模。当年招收初中4个班221学生,教职工29人,报省里备案,命名为“山东省莒县中学”,省、地、管三级,省政府任命刘云成为校长。

1956郑世美任副校长、支部书记(主持工作)。

1957年7月,学校名称变更为“莒县一中”,由地州县管理,王任副校长、支部书记(主持工作)。

1958年秋,增加一所高中,成为完全中学。与此同时,反右和炼钢的整风运动冲击了新建立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育质量。

1961烟台教育工作会议后,掉头被送入轨道。

从65438年6月到0966年6月文革开始,学校领导被撤职,一些老师被扭打,教学秩序被破坏。

1968更名为“山东省莒县中学”,取消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将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1971—1984,董先任支部书记,后任校长,主持工作。其间,马玉书、刘汉同先后担任校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65438年至0978年召开。拨乱反正后,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一派新气象。

1979年5月,学校被临猗区行署定为重点中学,恢复“莒县一中”校名。

洪国良是校长。

1987经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升格为副县级单位。

1988年,党的总支部成立,朱建业任总支部书记。

1992年5月7日划入日照市,朱建业任校长兼总支书记至2001。

建校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加强。当初有12教室,26间大办公室,40间员工宿舍。

1960年,师生自力更生,开始用烧砖、烧瓦、烧石灰的方法建学校。* * * 18教室扩建,院墙环绕,学校发展到17班规模,师生1045人。

1984-1993,学校改革进展迅速。校区扩建至113.6亩,新建7栋建筑(包括办公实验楼、教学楼、专用教学楼、图书馆楼梯间、学生公寓楼、职工宿舍楼),4765438间平房,总建筑面积。各种实验仪器、视听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价值25万余元。校办工厂欣欣向荣,年利润654.38+0.5万余元。

1993至2000年,校园逐步绿化、美化、净化。硬化路面6169.5平方米,新建园林4个,沿路花坛15个,长廊1个,景区1个。那里有假山、喷泉、小桥、亭台、曲杆、雕塑和鲜花。学校不断深化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一馆三室”,即校史馆、青少年活动室、德育室、荣誉室。创办校报赵子园,举办艺术节,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市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