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现中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不良现象: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言语,在思想品德表现上往往自相矛盾,表现为双重性,具体表现为:(1)言行双重性:很多学生在逻辑上说得通,但并没有真正将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也不能付诸实际行动。甚至想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言不由衷”。(2)情境的双重性:很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往时,言行举止都不一样,往往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离开老师和家长时却傲慢无礼,甚至当面顶撞。见风使舵的坏处已经养成了。(3)对他人的二元性:很多中学生往往对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他们可以评判别人的性格和行为,但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评价自己。(4)角色表现的双重性:学生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表现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比如作为学生,他们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作者:222.181.125。回复本声明。
-
2回复: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整个教育目的中,“德”的目标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教育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注重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和诚实守信,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可见,加强基础阶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然而,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务实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新时代每个高中班主任都面临的挑战性课题。笔者在做了几年班主任后,摸索总结了一些粗浅的经验。
第一,理论支持
道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事时的一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心理行为中的表现,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人格的核心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道德包含四个心理成分,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同时,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社会舆论、家庭影响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下逐渐形成的。因此,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促进其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发其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培养其不可动摇的道德意志,并对其道德行为进行训练和内化。在高中生思想品德培养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应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因为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中,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的指导下,经过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意志的调节,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反过来,道德行为可以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深化和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行使。可以认为,知、情、意、行在道德形成过程中是平衡一致的,必须协调发展,以利于整体品德的形成。如果某个心理成分滞后,一定会影响整体品德的形成。因此,我们高中班主任必须在德育规律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是通过“以理服人”,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纠正错误道德观念,从而引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简单的话语和要求,只有在学生信服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诉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促进道德行为。”所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老师说的话,压抑和强制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育说服方法更为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的方法有很多,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等。下面说说我当班主任常用的一些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践中,我经常采用“集体讲解法”、“个别谈话法”、“集体讨论法”“集体讲解法”就是通过各种集体活动,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结合具体事例,从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入手,向全班同学讲解社会公德。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可以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道德行为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集体讲解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状况、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语言艺术和自身的情感诉求,同时尽量采用启发式讲解,尽可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学生的集体情况进行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作者:222.181.125。* 2007-4-113:41回复本声明。
-
3回复: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在采取“集体讲解”方式的同时,我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在交谈中,我尽量真诚、耐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我会对某些中心内容,表扬或批评,表达我的态度和看法。同时,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和申辩。整个谈话过程中,说服是真诚的,批评是严肃的,切中要害的。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关心和爱护,教育才能有效,才能动之以情,明之以理。
如果说“集体讲解法”和“个别谈话法”让班主任掌握了主动权,那么“集体讨论法”就更充分地贯彻了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在德育实践中,我更多地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我们班的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作为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不仅是组织者,也是讨论的普通一员,更是引导者。我在适当的时候阐明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道德和情感经历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在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实施“教育说服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的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2)情感培养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受到特殊道德情景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不仅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的学习和活动主要在学校和班级,他们的道德认识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班风是一种特定的、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其活跃的教育因素,它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个高中班主任来说,能否通过努力引导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营造健康的道德环境。在班风建设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优秀的班风能让整个班级形成一种浓烈感人的氛围。优秀的班风能够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效果,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唤起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修情”,一个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力,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境的熏陶下,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能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场景中有一种健康公正的集体舆论,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在这种健康的舆论影响下,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不断扩大和发扬,错误的道德行为可以受到谴责、压制甚至消除。
在培养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我不仅利用班级的舆论导向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还积极利用优秀的文艺来提高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和思潮的道德鉴别力和免疫力。人身上的一切真善美都是一样的。文艺作品中优美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完美的造型和诗意的意境,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为真理献身的精神,都可以感动学生,净化和陶冶他们的情感,为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精神营养。因此,我经常组织学生欣赏具有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的电影,举办班级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在班会上,甚至在我的英语课上,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3)实践锻炼法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良好的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而且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由于高中生性格活泼、精力充沛、好学、好学、有上进心,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在实践中,我也采取大量的实践锻炼方法,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采取自己认为有效、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讨论的方式附加到集体讨论法中,最后得到一定的道德评价。除此之外,我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社会实践活动,甚至通过家庭日常生活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里很多懒学生对班级的卫生状况也不像以前那样漠不关心了,劳动纪律性明显增强了;以前有些同学我行我素,不把班纪当回事,现在越来越有集体荣誉感了。可见,各种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也是纠正不良品德的捷径。
(四)模型模仿法
榜样模仿是引导学生模仿英雄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于高中班主任来说,除了组织读书看电影,然后采取座谈讨论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发挥班主任自身良好品德的示范作用。首先,作为教师,班主任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思想品德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学生眼里,班主任是最直接的学习榜样。为了充分发挥我的榜样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想让学生自己先做到,一方面教给学生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重,努力做学生道德修养的表率。
三。结束语
高中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外在教育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培养和发展其知、情、意、行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高中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方法丰富多彩,笔者无法一一列举。实践证明,只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心理,按照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都是有效的。
作者:222.181.125。* 2007-4-113:41回复本声明。
-
4回复: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人格教育是指为了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进行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重要方面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人格教育与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是潜在沟通、互为因果的精神。确切地说,创新教育如果不以个性教育为基础,不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就可能在实践中异化。因此,研究和建立人格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一,营造和谐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时间的80%花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必然成为实施人格教育的主战场。然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权威高于一切,理性霸权横行,学生成为教师的附庸。教学活动成了一种“灌输”和“训练”活动,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奇怪的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把学生的奇思妙想视为“幼稚”,把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批评为“不听话”。学生本来想从老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被老师批评,会让他们“害怕”老师,可能不敢再提问题了。
如何唤醒和发扬创新精神,生成和树立创新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怀疑、想象力、挑战性和执着追求的优秀创造人格?就课堂教学而言,别无选择,只有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营造以尊重学生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培养个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可以不计后果,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做到:
1,善良。师生合作的重要点是让学生感受到对老师的“爱”。所谓“亲其师,方得信其道”。因此,教师在进入课堂时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老师的善意看作是一种奖励,一种鼓励,产生一种被喜爱和被认可的心理满足,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所以,老师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