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隧道大桥通车对崇明旅游的影响约1000字。

OMG,这太难了。1000字。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

自10月31,65438长江隧道大桥正式通车以来,长江隧道大桥的建成通车对崇明旅游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崇明岛每天涌入大量旅客,周末出现私家车高峰,导致岛上上厕所、停车、开车、就餐困难,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崇明旅游局局长沈勇平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虽然自一周前隧桥开通以来,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但对崇明经济的提振非常有限。

据集散地和旅行社人士介绍,来崇明旅游的多为中老年人,每天消费只有40-40 80元/人,长远来看对崇明旅游不会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崇明隧道大桥热可能只会持续半年。”业内人士呼吁,崇明旅游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一批休闲度假配套设施,从而延长隧桥效应。

状态:

70%是中老年游客。

从165438+10月1到昨天,途经隧桥游览崇明的游客已达30万人次,超过隧桥开通前两个月的接待量。生态岛旅游“井喷”市场大大超出预期,岛上存在住宿餐饮供应不足等问题。

据崇明县旅游局统计,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湿地、明珠湖公园、前卫村游客量达7万人次,相当于十一黄金周八天累计客流的一半,创下了崇明日的最高纪录。同时,在165438+10月1至8期间,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累计向崇明旅游线发送游客1722人次。

虽然形势喜人,但据相关人士透露,近日激增的游客中,约70%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老年游客虽然数量多,但消费能力不强。”资深导游勒·肖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很多老年游客自带干粮出行。在一日游中,他们花20元买了一些崇明蛋糕和瓜丝。即使在岛上吃午饭,也只能选择25元一人的标准,加上一些景点门票,人均消费也就40元到80元。

崇明旅游局局长沈勇平说,“因为崇明、东滩、西沙湿地、博物馆这些主要景点都是免费的,所以没有门票收入。近期游客多为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这一周崇明的农产品销售和餐饮还不错,其他部分没有明显增长。”

据悉,看到崇明游价格低有利可图,一些无资质的黑导游打着“崇明45元周边游”的旗号,到市区居民区招揽人,自己租车带游客去崇明。这样的黑导游不仅给游客带来安全隐患,也扰乱了旅游秩序。崇明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后要联合其他部门打击黑导游。

担心:

该岛的生态受到破坏的威胁。

昨天,长江隧道大桥通车后的第二个周末结束,前往崇明的第二个旅游高峰也顺利度过。崇明公交公司运营部陈经理表示,昨日线客流较前日略有下降,运行平稳。

据崇明旅游局统计,昨天各大景区游客超过6万人,较前一天略有下降。从165438+10月1到8,崇明旅游人数突破30万,相当于隧道大桥开通前两个月游览崇明的人数。这些游客有一半在东滩湿地和西沙湿地上岸。

很多市民担心这么多乘客会对崇明的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湿地候鸟的生存。多次带团去崇明的乐肖梅也直言,以前西沙、东滩的芦苇丛里总能看到候鸟。“现在只看到人,游客不仅吓跑了候鸟,还把垃圾扔得满地都是。”不少游客还建议崇明适当限制客流。

崇明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东滩和西沙湿地的候鸟处于湿地核心区,距离旅游区较远,不太可能受到影响,所以暂时没有限制客流的计划。但是,湿地毕竟属于一个生态环境链,游客过多最终会破坏生态环境。他们建议市民错开行程,长流水。

支持:

崇明发展休闲度假。

上海旅行社副总经理张建全告诉记者,杭州湾大桥和苏通大桥开通之初,宁波一周可以发两班大巴,但去年年底,宁波几乎一个月只有100个人游游客参加。“仅仅过了半年,这股热潮就沉寂了,‘桥梁效应’终究没有持续多久。”张建全承认,崇明目前的客流井喷只是因为隧道和桥梁热。热潮一旦退去,崇明游的方向在哪里?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相关人士建议,将崇明定位为休闲度假胜地。“从市区到崇明的单程在2小时以内,崇明的生态景观也可以让在城市生活了很久的白领放松一下,所以和周边城市相比,崇明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崇明旅游局局长沈勇平也表示,希望崇明能够吸引有消费能力的人,错时旅游,尽量减少景区的压力。为此,他们计划在未来建造一些四星级和五星级酒店。升级崇明特色农家菜,做得更精致。此外,将开发一些新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长期留在崇明,以促进崇明的经济发展。

据悉,崇明目前高档酒店很少,上海东滩国际会议中心是该县唯一的五星级酒店。三星级酒店(含三星级标志)只有三家。符合标准的商务经济型酒店只有20多家,无法满足现有游客的需求。

长江大桥周围

发生了40多起事故。

每隔一两百米就有人拍照。

早报记者杨杰

通讯员孙于

记者昨天从上海交警部门获悉,据初步统计,自大桥正式通车以来,长江大桥(含收费站)共发生交通事故40余起,其中大部分是车辆在收费站争道时发生碰撞、追尾等轻微物损事故。此外,桥面上还发生了自行车爆胎、自行车自燃、追尾等事故,主要是车辆长期使用、安全维护不到位、车速过快、未保持安全车距造成的。

昨日,记者在陈海公路收费站看到,虽然距离18晚高峰还有1多小时,但回市区的车流量明显增加。有些车辆在收费站附近时,为了选择排队少的交通窗口而频繁变道,有的甚至连续变道三条,一时危险。

经过一周的行动,警方发现,周六早高峰期间,上海至崇明的收费站口最为拥堵,因为这个时间有很多上海至崇明的车辆经过。而且在收费站附近,从三车道变成一车道,也容易造成车辆轻微碰撞事故。

崇明警方表示,希望市民尽可能避开高峰,而在道路上驾驶应与前方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距离,耐心驾驶。

记者还发现,在桥上每隔一两百米,就能看到停着一辆车,至少有五六个人在桥面上拍照。对此,崇明交警专门安排了两辆巡逻车分别沿上行和下行线路巡逻。一旦发现违规停车观光的车辆,就通过高音喇叭进行劝导。“对于不立即驶离的车辆,我们会按照交通法的规定严格处理。”崇明交警大队高速中队长鲁珉说。

目前,交警部门已经安装了8套电子监控设备,对道路行驶速度进行电子监控执法。交警提醒司机不要超速;如遇大雾、大风等特殊天气,尽量减速慢行。

身未动,心已远。这是许多都市人在思考简单而宁静的自然风景时的共同愿望。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长江隧道大桥开通后,上海市民蜂拥至崇明,“火爆”的旅游热度至今未退。然而,一系列新的问题伴随着井喷般的客流激增而来:停车难、上厕所难、吃饭难等等。接下来,崇明的旅游热还能持续吗?怎么做比较好?本版邀请几位熟悉崇明的学者谈谈他们的观察和发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森。

●嘉宾:陆建建(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

科学院终身教授)

娄家俊(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

机会只敲一次门;机会可能永远不会再来;机不可失;现在是最好时机

刘森:长江隧道大桥开通后,两人都去过崇明。你感觉如何?

陆建建:我和崇明可以说是认识很久的“老朋友”了。我是我国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关于崇明东滩的鸟类生态研究。后来在65438-0990全国生态县建设期间,我参与了崇明第一个生态县的规划。65438-0998,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与其生态规划建设,常年在崇西湿地从事野外生态修复研究。上周六,我在崇西湿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永久观察。

长江隧道大桥开通后,引发了崇明持续的旅游热潮,暴露了当地旅游硬件设施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作为软件。但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这不仅表明了上海市民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好感,也证明了崇明的生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为此,我们应该把这次客流井喷作为推动崇明生态岛整体发展的良好契机。

娄家俊:我是在地道桥通车两周后的一个周末去的。我主要参观了陈嘉镇的一个农业合作社。当地曾有进一步开发实施“农家乐”旅游项目的意向,后前往西沙湿地。因为我们是开车去的,去了之后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当地的景点标示系统不够周到,很多自驾的游客一路上都会停下来问路。

我觉得崇明这次游客井喷的情况反映了一些问题。从主观上来说,我相信当地肯定对隧桥开通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准备和预案。但事实证明,这种准备并不充分。至少目前崇明现有的几个旅游景点在景点布局、景点数量和容量、旅游产品结构和服务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大流量的上海市民。也就是说,就目前崇明旅游的发展格局而言,满足周末或黄金周每天数万人次的需求基本没有问题,但一旦客流激增到每天数万人次,就可能面临很大的接待压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隧道桥开通后,大大提高了上海市民游览崇明的便利性。在这方面,崇明正面临着旅游市场结构的调整。更何况,现在游客的期望和诉求已经到了前面,崇明还得赶紧迎头赶上,及时做好扎实的市场调研,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长远的考虑。尤其对于一个旅游产品来说,口碑形成的第一印象和口碑是不可忽视的。机会只敲一次。这是旅游市场的金科玉律。

生态保护是前提。

刘森:但是,生态保护和旅游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矛盾。快速增加的观光需求会不会对崇明现有的生态建设本身造成压力?

陆刃剑:我觉得回答好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

一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否坚持原生态规划。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国家级保护区制定的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显然是不可逾越的约束。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制定法律法规,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程不会受到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我们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我相信,只要坚持以上两点,我们的生态环境本身就会有一个可靠的“金钟罩”。另外,大家可以放心,其实我们自然保护区也有另一套“铁布衫”。以东滩湿地为例,在建设之初就被科学地划分为供游客进入的实验区、供专业科研人员进入的缓冲区和确保生物安全和自由栖息的核心区。这种机制本身可以将外来人流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第二,要全面完整地认识到湿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把推进生态建设本身作为一切开发意图的根本前提。现在只要提到湿地的作用,似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护鸟类。其实这只是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在湿地的核心生态功能中,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有净化大气和改善水质。如今,占全球面积2%的湿地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占全球面积765,438+0%的海洋相当。面对未来上海居民80%以上的饮用水将由青草沙水库承担的事实,对于崇明湿地的生态健康意义更加重大,崇明湿地有义务净化青草沙及其上方的数十个沙洲。此外,只有我们能够确保上述湿地功能的稳定运行,才能发挥崇明生态岛的休闲、度假、健身和娱乐功能。

在我看来,崇明岛目前的生态建设将涉及四大工程。其中,生态工程是前提,目标必须明确,定期验收。接下来是环境工程。除了保护区,崇明岛上还有小城镇和一些污染较少的企业,支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环保工程不可或缺。然后是观赏性景观工程,包括交通、旅游设施等土木工程。以上四者之间的优先顺序必须明确,不能随意颠倒。只有这四大工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崇明才有长远可持续的未来。归根结底,一个没有环境容量的地方是没有生产力的。

对鸟类的影响有限

刘森:大家还是很关心的。现在进入湿地景区的客流激增,鸟儿会被吓跑吗?

陆建建:的确,崇明东滩是候鸟亚太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一站。这个发现成立后,我们长江口,尤其是上海,有义务保护这个驿站。这不仅涉及60多个物种和200多万只候鸟的生存。如果我们保护得不够好,就意味着这些迁徙动物的生存链缺少了重要的一环。因为对于鸟类来说,没有比长江口以南的崇明东滩更适合停下来补充能量的地方了。

但是,我们不应该过于担心客流增加带来的影响。第一,就像刚才说的,湿地生态保护区本身有严格的区划制度。核心区是鸟类的专属区,普通游客无法进入。其次,一般来说,亚太一线鸟类的迁徙高峰是每年的9月至10年底。换句话说,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如果有影响的话,也已经很有限了。

生态旅游内涵探析

刘森:隧桥开通后,很多以感受生态为目的去的游客反映收获不大。楼教授,这是因为当地的旅游市场准备不足,还是我们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太浅?

楼嘉军:以上因素都有。近年来,生态旅游一直是国际上流行的旅游理念。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基本形成了以下两点:第一,生态旅游具有休闲和保护双重功能。在国外,很多生态旅游活动也是自觉的环保行动,比如沿途捡垃圾,为当地生态建设做点事。这样,旅游活动不仅强调游客对社会责任的践行,更强调旅游活动本身的体验和互动。他们也将立足于满足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与自然交流、净化心灵的愿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第二,生态旅游强调在适度发展的前提下,允许当地居民通过旅游活动创造和收获经济价值。从以上两点来看,目前我们身边的所谓“生态旅游”只是一个标签,并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内涵。

今天的崇明也是如此。地道桥的开通只是解决了交通问题。接下来,我们必须思考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哪里。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传统生态优势的生态岛,崇明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崇明的地理面积确实很大,但受限于生态建设本身,开放的旅游空间有多大?如何对全岛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这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布局,然后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当地市场的特殊性,根据不同游客的消费偏好、能力和对生态保护理念的理解程度,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否则很难说不会出现“升温更快,降温更快”的情况。

如果你明白了,你会有兴趣再来的。

刘森:在国外,生态教育是湿地公园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对陆教授有什么建议吗?

陆建建:我觉得需要多张嘴帮忙。媒体是一回事,但现场的陪同讲解是不可替代的。而且生态知识一般都比较专业,有没有简单的讲解,每个人的收获都会很不一样。当然,光秃秃的芦苇并没有太大的观赏性,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芦苇里生活着什么样的生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环环相扣的生物链,背后的生态机制是什么,大家自然会觉得有趣。只有明白了,才能重新获得乐趣。

为此,我们的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一支讲解员队伍。可以是专业人士,可以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可以是当地中小学的生物老师。听完讲解,我们的孩子回家也可以“小手牵着手”,向身边更多的人传播生态知识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