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家庭的影响
孩子的启蒙老师是他们的父母,他们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许多父母都渴望“让他们的孩子成功”和“让他们的女儿成功”,注重智力发展。早在学前,他们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画画,背唐诗等等。在中学阶段,他们期望孩子在各种科学考试中取得高分,而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孩子提出了过多的要求,超过了心理负荷。过度的精神压力和数不胜数的学业负担,几乎耗尽了孩子们天真烂漫、虚心接受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多少家长能够引起重视,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智力发育一样重要。甚至有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训练。由于家长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严重失衡。目前,许多孩子智力发展领先,心理发展落后。尤其是处于生理发育高峰期的中学生。重智轻心理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心理素质的严重先天不足。同时,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奖惩分明,他的世界观、信念、思想、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对于模仿性强、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在性格上起着奠基作用。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利世而不为利的家庭里,接受父母“做人只能说三个字,不能时时刻刻把心全丢”的教育,把“自己的雪自己扫,别人不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人,一定是心胸狭隘的。
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一些成年人无法及时调整自己,做出恰当的应对。从而导致自身情绪发生剧烈变化,导致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大脑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理障碍。比如职业不稳定,收入下降,商场受挫,转行等。,都是造成成年人心理障碍的因素。成年人在家里难免会把这种情绪转化成各种不理智的行为和语言来发泄,而另一些人则会把自己的失败转化成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情绪感受中,大脑功能会受到慢性的磨损,最后会出现大脑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第二,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社会宏观环境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随着社会开放性的提高和大众传媒的现代化,中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容量越来越大,负面效应的绝对量也大大增加。这些负面影响在不同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和一些不良思潮并存,许多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吸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扭曲了少数学生的思想。比如,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涉世未深的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影响;不健康的文化信息腐蚀道德判断力差的学生;商业文化市场吸引好奇的学生等等。尤其是在大众传播中,如宣传暴力、迷信、色情等音像制品,由于其表达生动,学生非常容易接触,危害最大。面对那些生动可感的形象或情节,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快感”的影响。有些中学生崇拜侠客,追求盲目自由,向往无政府主义。“老子天下第一”是他们的目标,有些中学生甚至参与恶性流氓行为。甚至还有一些“书屋”、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其中良莠不齐。他们往往有意识地选择学校附近的地点,瞄准中学生作为赚钱的对象,形成不尽如人意的社会微环境,往往让学校和家长束手无策,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再比如,“走后门”找工作、选好工作的不正之风,也给学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让他们误以为“学不学一样,学得好,学得不好”。由于长期缺乏动力,被动学习,逐渐出现了“厌学”心理。有些中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学习的意愿。
第三,学校的影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目前,由于很多中学没有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些学校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他们的文化考试成绩。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眼睛盯着高考和中考,不厌其烦地给学生灌输“学好数理化不怕走遍天下”“我一定要考高分”“分数高了我怕谁?”大张旗鼓宣传“尖子生”、“尖子生”、“重点率”、“上线率”的理念。久而久之,学生与校领导、老师形成一种“* * *认识”:只有取得高分,达到重点学校的录取线,才是好孩子、好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成绩成为衡量孩子前途的标准标尺,中学生也把升学的挫折视为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老师也没有提前为他们储存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的信息。面对考试和升学的挫折,学生自然会感到害怕,一想到父母或老师的训斥,就会感到绝望。有些人选择逃避——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遗憾。比如今年高考前夕,山西晋城一女生因高考临近难以忍受而跳海自杀;2003年高考,浙江一女生因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跳楼自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与上述观念相一致的是过重的学业负担。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中学的课业负担体现在“三超”,即学习时间长、作业量大、学习难度高。孩子面对的是“老师满灌,学生满轮换”。频繁的考试,没完没了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加班加点,没日没夜,让学生疲惫不堪,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疲劳,情绪焦虑。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国家最高尚的群体。老师深爱他们的学生。他们常常恨铁不成钢,但有时教育方法却是反教育的,尽管他们的动机是好的。据笔者调查,目前,少数中学教师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抛弃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管理,用威胁代替激励教育。比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说:“你哪里长了个人头?”只是一个猪头!“一根朽木不可雕也”“250”“鼠屎”“害群之马”等极端语言对他造成精神压力;有老师发现学生没有交作业,就抄了。我有一个同事,在武昌一所很有名的初中读书。一个语文老师罚孩子一次抄作业500遍,让母女俩折腾到半夜1点!美国在伊拉克“虐待战俘”,我们在这里“虐待学生”!:)有的老师总是对有缺点的学生说“请家长”“我再也不管你了”;有的老师把后进生放到另一本书里,从座位上调走。教室里几乎所有的边座、后座、远座都是后进生。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不是教师的故意行为。他们的出发点是督促学生上进成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比身体虐待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心理和思想上的伤害,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自尊心受挫的人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此外,社会的快速变化也使少数教师心理失衡,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反教育行为。例如,个别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家长的职责,发展对他们有用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往往会引起特别的注意。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相关同学”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其他同学由于父母没有权力和影响力,属于“弱势群体”,只能退缩到一边,遭受心理创伤。
第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人体生理发育规律,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复杂。他们追求成年感,喜欢玩“深沉”,假装“成熟”;追求独立意向,喜欢“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追求自尊、好胜、喜欢哗众取宠、捞名等心理目标。然而,这些心理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是矛盾的。他们要求权利,但不愿意履行义务。他们要求被爱,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滞后于评价他人的能力,从而产生“明知他人,暗知知己”和“严于律己”的偏见。有些学生过于自信和自负,无法正确评价自己。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的驱使下,他们故意表现得很粗鲁,甚至故意与教育者对抗,他们的行为往往与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驰。另外,中学生处于青春萌芽期,容易早恋。在这期间,中学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各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异性的好奇和神秘感。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发展、认知能力都还不成熟,那些“纸条爱”和“疯狂初恋”不过是朦胧状态下冲动和盲目的表现。谈恋爱的学生十有八九情绪低落,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害怕、害羞;有的抑郁、自卑、失望、孤独、后悔、愤怒。
*************************************************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理论上,一个人的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三个因素中,家庭除了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外,还非常关注另外两个因素。所以父母负担更重,担心更多。
很多。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让父母满意的理想的人。而理想的人的标准是什么?现在的高中阶段,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完全可以理解。
关键是如何实现这第一阶段的目标。应该说,一开始,人们的机会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来富有,有些人生来贫穷;每个人生来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另一些人生来就有不利的环境。但是,在我们国家,在八一钢铁,孩子上了高中就获得了平等的机会。换句话说,从现在开始,程序上的机会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上大学或者工作的时候更是如此。
有人说智力水平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科学证明,现代正常人的智力差异比家犬和猎犬的智力差异要小。关键是后期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你愿意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家庭教育以及其他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因其血缘性和环境因素,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推摇篮的手,就是推未来的手。”它指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
然而,家庭教育有其局限性。在学科知识辅导中,我们被拉伸到了极限。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同时联系学校,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实施合作办学。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工作要做。生一个孩子不容易,培养一个孩子更难。责任重大。
第二,家庭教育的重点
1,孩子的变化。性格,而不是性;自由,而不是纪律;在乎,不付出;享受,不是工作;自重,不是尊重;理解,不容忍;找借口,而不是自省。。。。。。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陷入了“传统方法无效,新方法无效”的尴尬境地。“父母不听,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在今天成了神话传说。
2.影响学习的相关因素。唯学问高的理论,被普遍认可,接受,奉为真理。照顾一点,不如照顾其余。其实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如:纪律、意志、习惯等。他们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值得关注。
三、需要纠正的问题
1,中考搞定,可以喘口气了。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在读高中。即使中考500分刚刚达到金星高中的录取线,但离总分750分还有250分的差距。平均每科失分超过60分。这60分的知识可能是学习障碍,也可能是致命的。所以只能“不吃老资本,新贡献。”这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在态度上,高中学习讲究目的性、主动性、研究性。志不坚者不能成其志,志不坚者不能成其智。胸怀大志。伟大的能量只为伟大的抱负而产生。志向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理想的问题。进大学是理想还是目标?)方法上,高中生注重预习、听课、复习、提问、讨论、迁移、总结。善于思考,善于记录,善于积累,善于拓展。(2005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省人文环境与经济发展。人物和文学形象不能再靠耍小聪明或重复,而应该主动学习。
2.正确归因原因。
每个人都有100个理由来解释成绩差的原因,除了自己的原因。但是,内因是不能模糊和掩盖的。在寻找原因时,家长要有理解、分析和判断。不能盲目听信,妄下结论。
例1:某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上课发短信。被值班领导发现。批评教育,不服。责令交出手机说不,发现,家长起诉学校非法搜身。找一个证人。
问题:(1)学生带手机上学有好处吗?
(2)上课不听讲该不该管?
(3)这时候家长该怎么办?
例2:学生以睡不着、吵、吃不好为由,想去走读。因此,家长们忙着找走读学校。真正的原因是自由。你可以把食物带给他的亲密同学。孙山高考失败了。(夜间援助、通信和后续开发的优势)
家长要掌握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放纵。
例3:2005级的两个学生谈恋爱,形影不离。学校发现后,会向家长反映。父母明白,先骂人,再反思,承认。但不会影响学习。家长随后认可。尖子班到普通班到大专。
现在早恋影响中学生学习吗?需要问吗?
例4:老师不好教,课不好上,有些学生不好,老师委屈了我(录我上课讲话,交钱交作业还是不交)。学生用你解决不了的归因理论,让你不能怪他。父母在偏听偏信中失去了智慧和威信,不自觉地纵容和助长了恶习。
第四,家长要有对策
1,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以情感为导向,果断纠正。(长发,染发)
2.配合学校老师和学校制度的要求。
3、归因,先试着对自己进行引导,然后了解情况,交换看法。
4、经常感恩教育,情感教育,家务,习惯教育,礼仪(福利)。
教育。
请坚信我们的目标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下一代。师爱是严中有爱,严中有智,严中有正道。我们正在这方面努力。父母的爱要善良适度,有情有义。让我们紧密合作,培养高尚的人和能有所作为的人。
和学校一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中学生正在经历巨大的身心变化,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也不同于过去。小学时,家庭是保护自己的城堡。现在的中学生,总想摆脱父母的唠叨、管教、干预和限制,划出自己的小天地,有的甚至选择离开。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青春期是最令人担忧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童年时期适应不良所积累的问题,在青春期会更加明显和严重;第二,青少年向成年过渡,在追求独立、确立自我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特殊的适应困难。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最有特色的时期,也是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如何度过人生道路上的“黄金时代”,是每个家庭、每个中学生面临的课题。
************************************************
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000年,我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到目前为止,你认为哪三个因素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答案是
(1)父母的影响占76.22%;
⑵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占12.8%;
⑶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占43.9%;
(4)社会现实的影响占67%;
5.朋友的影响占34.75%。
可见家庭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学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一,家庭价值观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价值观的影响,他会努力去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一个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仅会做对孩子有益的事,还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灌输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孩子的学习进步受到家长的重视,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表现为发自内心的好奇、求知欲、野心等等。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重视,导致行为趋向目标,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能够积极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克服问题的快乐,获得知识的满足感等。,让学生觉得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总的来说,这些学生学习成绩都很优秀。2000年,根据高一年级的问卷调查,77.44%的人可以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62.49%的人努力思考并尝试独立解决,9.87%的人立即向老师或同学求助,2.44%的人放弃。7.92%的你放学回家复习功课,先复习书本知识再通过实践巩固,做好预习。37.19%的你完成了书面作业,预习了第二天的作业,19.5%的你只是完成了书面作业。以上都没有的占23.7%。"
一般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高的理解和关心,所以他们很勤于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并应用于教育孩子。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可能从事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总体来说,厦大、海洋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错,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文化刺激也比较多,比如书籍、旅游等。2000年,68.9%的学生订阅报刊杂志,76.82%的学生自己购买相关课外书。
父母重视家庭生活,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学生在校表现好,学习好,心情好,心理发展健康。这些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他们的成绩普遍稳步上升,心态也不错。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快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是健康积极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在短时间内奇迹般地变得富有起来。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与这些人相差甚远,知识贬值、分配不公、倒挂的现象让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的态度。孩子学习好不好并不重要,只是太忙于自己赚钱,缺少对孩子的辅导。还有一些家长片面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全面了解,产生不满和困惑,影响孩子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心理迷茫、无助甚至痛苦。这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般表现为退缩,自暴自弃,自觉不如人。然而,它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这些学生往往操作技能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对美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语言和数学能力较弱。
二,父母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根据研究,孩子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与父母的期望成正比。父母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或期望,同时在孩子成功时鼓励,失败时惩罚,那么孩子的成就动机会更高。相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较低,那么孩子的成就动机会相对较高。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家长对孩子成绩的期望,以及家长经常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程度。
2000年高一年级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改善家庭生活现状,回报6%忍辱负重的父母;
(2)社会竞争激烈,55.48%的个人希望获得理想的工作;
⑶ 15.24%不负父母期望;
(4)学生之间竞争激烈,占12.8%;
5]为祖国繁荣和社会发展,占10.36%。
学生对未来的设计;
(1)读完高中出国留学占6.1%;
(2)中考结束后上重点大学的占75.6%;
(3)读完高中可以考上大学,6.7%可以看书;
(4)顺其自然,占9.75%。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与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密切相关。根据郑日昌教授的调查,7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考得不好,就很难和父母一起工作”。可见,家长过高的期望水平是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尤其是考试焦虑的直接原因。如果父母过于虚荣,却对孩子的发展极限、能力和兴趣毫无概念,期望孩子超越自己的能力,那么孩子在心理压力下很容易被焦虑困扰。如果学校领导和老师又把目光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一心要让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学生的焦虑就会加剧。1998年“双十中学学生十大调查”问卷显示,43.6%的中学生心理压力来自父母(其中,15.1%被父母错怪误解,12.1%感情不和,7.3%被父母责骂,2.3%吸烟。1.9%是被父母逼着干的,1.9%是被父母批评的,11.3%来自学习(其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占8.8%,作业太多的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的占1%)。
虽然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成绩成正比,但是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太大的压力和困扰。父母要衡量孩子的能力,在限度内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在和谐家庭的呵护下,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习,按照自己的期望全力以赴。
在重点中学,对孩子期望不高的家长少之又少。他们对孩子的学业漠不关心,只想将来毕业找工作。有的家长以为自己有钱,就上不了高一级的学校。他们花钱送孩子上学。他们平时学历放松,要求不高。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缺乏上进心和好奇心。
第三,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证实,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绩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和心理各种能力的发展。
根据中科院王继生教授的调查,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过度保护的类型。过度保护就是父母替他们做。父母像保姆一样做家务,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本质是溺爱。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积极、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就是软弱、依赖、无能。人格的这种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他们处处需要别人的引导和帮助,限制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2.过度干涉型。过度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基调。孩子按照父母的理解和意愿行事,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缺乏批判性思维,做事没想法,跟风。导致孩子很少有发散思维,缺乏创造力。
三种严厉的惩罚。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教育孩子是生硬的,对孩子缺乏感情,言语粗暴,方法简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经常讽刺责备,甚至打骂,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方面,这种教育可能会使孩子性格压抑,自卑,凡事被动,缺乏独立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让孩子变得和父母一样粗鲁、冷漠、没教养。
第四,了解民主型。这种父母能够理性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但要求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个诚实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试得多少分,也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就好。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看电视,少说话。父母从小没有打骂过孩子。
综上所述,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和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密切相关。家庭关系和睦,父母关爱,孩子长期生活在快乐的心理氛围中,性格开朗活泼,聪明大方,有能力。相反,家庭中缺乏关爱,孩子不被父母接纳,长期在抑郁和恐惧中成长,性格往往孤僻、胆小、自卑、冷漠。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否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决定儿童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第四,家庭素质教育不容忽视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斯形象地把孩子的成长比喻为一棵树的成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看不见却很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到一棵树的高度和力量,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丹尼斯博士提到,根的生长期为5年至15年,树干和叶子在15年后生长;孩子心理建构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前15年。学会涵养,延缓欲望,不自私,在人生的第一年做一个好人,会让他的人生充满人性的光辉。医生的话值得引起家长的深思。
溺爱父母的比例超过30%。这些父母认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赚钱。他们的孩子虽然衣食住行玩的都很满足,但是成绩不好就会对不起父母。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除了吃和穿之外,还有思想。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成人世界长大,在家庭中是“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学校素质教育和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