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优香的人物经历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所民办高中——浙江安吉尚书民办高中的创始人唐,就是这样一位历经24年风雨的民办教育探索者,堪称中国民办教育的领军人物。1984,改革开放后的第六年。安吉县上树乡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逐步脱贫的尚书农民,渴望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安吉初中毕业的时候,升学率只有30%左右。每年有2000多名初中生毕业后辍学。2000多名学生的辍学,是2000多个家庭的殷切希望。每年榜单揭晓的那一天,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黑色七月”。1984,又一个黑色七月到了...

一天晚上,几个在班上不及格的家长挤进了当时在尚书乡中学教书的唐家里,直截了当地提出:“老唐,现在这么多孩子没有办法读书了。你的活动能力很强。办学!”决心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唐很受感动:“只有办好学校,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继续读书。”他没有当场表态,因为他知道办学的难度。校舍、师资、教学设施,没有庞大资金的支撑,只会是海市蜃楼。然而更重要的是,政策允许民办学校吗?

这天半夜,商睡不着觉,干脆开灯起草办学申请报告。他没有意识到,他写的东西会成为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章,他的行为会受到一些人的指责,受到后人的敬仰,受到学生的赞扬。他没有意识到这会给他带来多大的压力,会为此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从那时起,他将陷入绝望的困境。

该报告得到了县教育局的批准。兴奋之余,他需要冷静面对教室、设备、师资等实际困难,但急切的父母要求他立刻去做。唐理解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开始为学校选址。最后选了一个工厂的旧仓库作为教室,把家里朋友的桌椅搬进教室。然后他去了安吉的几所公立中学,雇了6个老师在学校兼职上课。

9月1984,1,中国第一所民办高中——安吉尚书民办高中在浙北一个偏僻的山村开学了。60名学生从田埂返回教室,组成农业职业班。此时的唐脸又黑又瘦,体重比上半年轻了17斤。

既然是学校,就不能总在仓库里。唐和他的妻子商量,决定在自己的土地上建一座校舍,作为他新房子的地基。

1984年冬天,唐家自留地上一栋690平米的三层小楼正在紧张筹备中。此时,唐家多年积攒的全部积蓄只有一万多元。没办法,唐上了他那辆被称为“老坦克”的28寸自行车,到处乞讨。村民朋友都认识他,知道他在上树乡给孩子办了一所民办高中,很快就借了三万多。这个县的姚村村委会除了借给他1万多元现金外,还以优惠价提供了3车木材;山阳坞水泥厂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以优惠的价格提供了20多吨水泥和3万块碳化砖。

我无法忘记那些黑暗的夜晚。唐跟着的拖拉机到几百里外的山里去运木材。为了节省装卸费,他自己当装卸工。当最后一批木头从远处放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了。此时街上空无一人,夜空中的鞭炮炸成碎片,人们聚在家里吃年夜饭。

当唐终于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家门时,餐桌上摆着几碗家常菜,两个孩子还穿着旧衣服。他老婆忍不住背过身去,眼眶湿润了。但这些和以后的坎坷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开学半年后,唐接到通知,告知民办学校学生不能参加1985的初中入学考试,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唐对深感委屈。有什么理由不去上学?民办学校不要政府一分钱的经费,为政府分担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让考试阻止他们进入高等学校?带着报告,唐骑上自行车,直奔15公里外的县城。他找到县教育局招生办,想当面把报告交给招生办主任,但主任很快“不在”。

“缺席”的真正原因是导演不想见他。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抱怨。然而,微弱的希望渐渐变成了绝望。

然而,突然,临近高考的时候,唐接到了县招生办的电话。电话里的信息好到天上去了:教育局同意本校学生入学考试!接到唐电话的时候,愣住了。原来,县里分管教育的领导得知唐的办学之举和遇到的困难后深表同情,于是向教育局打了招呼。

1985,由原农班组成的尚书民办高中正式挂牌。1988,第一届普通高中班学生中考,7人考上大学,部分考上中专。高考平均分只比公办重点中学低0.1分。消息一出,他们在农村出名了。

1991年,对尚书私塾的打压达到顶峰。某部已派员调动唐停办尚书私立中学。此后,县教育局宣布尚书民办高中新学年停止招生,学校随即关闭。1991 3月,安吉县教育局下发的招生计划中,抹去了尚书民办高中的名字。在尚书的私生活中,人心动荡,学生和老师上课都不感兴趣。唐被逼得走投无路。并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唐的对立面。相反,社会上很多人支持私立学校。学生、家长、政府官员和媒体。

当年5月,《光明日报》著名记者张天来在浙江采访时,曾前往调查尚书私生活的情况,并以内参的方式向中央反映了尚书私生活的困境。此后,《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向中央发出紧急呼吁,要求中央撰写有关唐·遭遇的内部报道。但是,大一开学的日子快到了,招生指标还没有定下来,唐就不能招生了。8月29日,唐找到了中央媒体驻杭记者站。当他抱怨自己的困难时,这个硬汉忍不住哭了。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天无绝人之路”。8月30日,县教育局突然给唐打电话,让他去招生。中央多家媒体的紧急呼吁引起了中央和省有关领导的重视,安吉县委书记王看到《尚书民办中学今年暑期面临招生困难》的内参后作出批示。9月6日,浙江省教委正式下发《关于追加安吉县尚书民办高中1991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通知》。

阴霾散去,唐终于跨过了又一个难关。如今,尚书民办高中新校区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个教学区。拥有当地一流的设施和400米8跑道标准操场。普通高中的教学办公区是漂亮的弧形建筑,职业高中的教学区是三栋相连的教学楼。漫步其中,可以看到整个校园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晚上休息的时候,学生们三三两两的在校园里散步,火红的夕阳覆盖了整个校园。

维持一所学校最旺盛生命力的,自然是它的教学质量。私人生活中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2007年高考结束后,安吉今天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发布了在上墅私塾的喜讯:在上墅私塾参加高考的142名安吉学生中,重点线4人,本科线58人,总人数138人,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

“人人都想上学,人人都想成才”,这是唐的办学宗旨。后来他提出了“教育要让每个人成功,而不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思想。从上树私塾挂牌的第一天起,大门就向中考失利、被当地人称为“六种苗”的初中毕业生敞开。唐办学的目标是教育人民致富,改变这些被公立学校排斥在外的失败学生的命运,用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私立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如公立学校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一事实,尚书私塾非常重视多元化素质的发展,尽力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的长处。唐,这么大一个学校的“老板”应该赚很多钱吧!不,他不仅没有,而且还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

唐高度赞扬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曾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并为自己定下“抱一颗心,不带半根草”的信条。在唐身上还可以看到“平民教育”的影子。他办学的初衷是给那些不能上学的孩子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这符合陶行知在旧中国没能实现的教育理想。在实践平民教育的过程中,他的债务也堆积如山。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不讲道理的人说唐开“学习店”,办学校是为了赚钱。这句话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办学历程。学生学费每学期150元时,时任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徐庆三给他算了一笔账:学生每学期收费150元,300名学生一年缴纳9万元,其中学校支付教师工资7万元,房租、水电费等日常费用10000元。算上建校舍投入的钱,反正是赚不到钱的。

作为“平民教育”的坚定实践者,唐还频频减免贫困学生的学杂费。仅近三年,就有716名贫困学生不同程度减免学杂费,共计5623.8+0.35万元。

2003年6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颁奖大会在这里举行,唐在全国数千家民办学校中脱颖而出,跻身十大杰出人物。

2000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香港商报评选唐为“21世纪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