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中学的历史沿革
安庆市杨桥中学创建于9月,1958,是安庆市教育局直属的市级示范性高中。位于龙山风水风景区杨桥镇,石塘湖畔,大龙山脚下,原名通城县杨桥区杨桥初级中学。通城县(市)原杨桥区辖罗岭、杨桥、大丰、华山、罗塘五个公社。1958吴忠普会长、齐指导办公室主任在两弹开国元勋邓稼先祖居地园办公。四合的院子,200多平米,是杨桥的一个机械厂,室内坑坑洼洼,让人觉得没法住。叶国兴、吴忠云、于永龙、宋菊生、姚佳林和王曙光在此任教。建材的来源,除了石灰在当地购买,砖瓦都是从外地购买,通过水路运到华山、仓房,木材由罗岭钢铁厂拆解。这些地方离学校15里。学校动员师生利用课外活动,到华山、谷仓捡砖瓦。晚上,他们穿过大龙岭,走在山间崎岖的小路上,把木头一根一根地从罗岭背回来。1959桐城市教育局批准杨桥中学招生200余人,4个班,20余名职工。1959通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启珍检查杨桥区抗旱工作。他晚上12左右突然来到学校,看到学生在外面睡觉。他勃然大怒,严厉批评了校长吴忠普。虽然学校环境极差,但周围杂草丛生,沟里的水腐臭不堪,到处都是石头。有的石头突出地面几十厘米,一不小心就有绊倒的危险。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师生的精神面貌特别好。1971杨桥高中是文革时期创办的(简称高阳,扬名立万,步步高升),但感觉这里环境优美,校领导开明随和,师生感情融洽。那种挣扎和仇恨仿佛从校园里分离出来。高中第一任校长曹政出生在千山,文化程度不高。他为人正派,心胸宽广,有胆识,敢于用人。他敢于贬谪安庆师范学院、桐城中学的徐玉谋、、翟、张琦等名师下乡。请进来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文革”的光,不是极左路线。一所乡村学校如何聚集众多精英?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甚嚣尘上的同时,曹政支持和鼓励师生认真教学,努力学习。少数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贴出自己老师的海报。他断然撕掉大字报,及时召开会议,明确表态,说:“我告诉老师们要重视智育。我是校长,也是学校党支部书记。老师能不听我的吗?你要批我,一定不能写老师的大字报!”他那种引火烧身的精神,义正词严的气势,其实也震撼了一些人。后来有同学说,我们批“回潮”,就得到这个“回潮”,喝了点墨水。当时有人问我:洋桥的中学教学质量怎么样?我说:我不敢夸,我跟你说个事吧。前不久,省教委想编一套高中教材,从我们学校抽调一名理科老师当编辑。校长说老师的教学任务很重,抽不出一个人。真的不行。让我们送一个敲钟人。敲钟人去了,书编了,省里表扬了。讲完这个故事,我笑着问:你觉得杨桥中学的教学质量怎么样?其实这个叫方向的敲钟人是个老教师,不仅能教数理化,文史知识也很渊博。他能背昆明大观楼180字对联,《红楼梦》。我只是有点圆滑。“文革”伊始,我又受到了打击。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学校认为他年老体弱,让他休息一段时间。但他不好意思,自告奋勇去敲钟,就这样成了敲钟人。一所高中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有一个空荡荡的操场,只有半个篮球架,没有专职体育老师。我和几个中青年老师一起去上体育课,比如超高龙、王银成、陆慧泉。花了半年时间,利用劳动课和体育课,挖山,终于开了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小田径场。从储藏室里拿出一些发霉的垫子和一个积满灰尘的跳箱。从生产队的山上带来了杂木和竹子做单双杠和登山杖,让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马运生先生虽然年近半百,但他是杠类运动的专家,陆慧泉先生是撑杆跳高运动员。他们经常卖弄技巧,学生们像看杂技一样大饱眼福。由于老师们的积极推动,学校的篮球排球很受欢迎。驻扎在附近,下乡培训的安庆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经常和我们一起举行篮球和排球比赛,这也是学校体育活动中精彩的一部分。职工队获得通城县职工排球比赛第二名,仅次于通城中学。杨桥中学离安庆只有40里,但当时属于桐城管辖。到县城要100多里,要一路走,翻过大龙岭,过潭河,再坐车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人力物力更是我们望尘莫及。学校的房产,除了邓花园里的土房,只有两间四室的教室,一个礼堂,一排学生宿舍和厨房。学生都是大同店,老师有一个隔间,但是没有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饮用水要靠工人到附近的大塘去接。旱季,正常生活都成问题。后来在礼堂东侧,修建了厨房,并在附近打井,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为师生提供了吃饭的栖身之所。很快,一栋有十几个开间的教师宿舍就用石头建起来了。那是一个拱形的内廊,比那个土房宏伟多了。我们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克里姆林宫”。很多老师搬进了新房子,我没有搬,因为有家属住在校园里,老房子可以多一个栖身之处,更宽敞。比如王巧英老师,吴素兰老师都有家室。1980桐城县杨桥区部分划归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杨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