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条山何时隆升?
运城盆地南部被中条山阻隔。中条山在夏县和平陆之间有一个黄土分布的低隘口。宽4公里的流域,到处都是黄土堆积,黄土下面还有厚厚的砾石层。这反映出这个关隘原来是一条古河道,后来被抬高到中条山山顶,比运城盆地高300米。砾石层之间的这套红粘土层形成于500万年前的新近纪,反映出中条山的隆升应该是从500万年前开始的。在运城通瑞城穿越中条山的公路上,岳窑头山顶附近有红粘土堆积,也反映了当时中条山山顶下沉到运城盆地之下。
运城南部的盐湖是中原地区唯一的成盐盆地。翻过中条山,平陆东北三门乡,这里的土层富含石膏。地质学上,岩盐和石膏一直被认为是同一内陆湖盆沉积的产物,所以这种内陆盐湖矿物被称为石膏盐。根据这个分布特征,在古近纪,2500万年前,运城和平陆是同一个盐湖盆地,直到第四纪,250万年前,由于裂谷活动,中条山才最终高高隆起。
盐湖盆地平均海拔只有315米,比运城盆地涑水河入黄处低10米。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运城盆地最低的地方,但中条山却连着它的南岸。按照“地堑”的观点,运城盆地是断层垂直塌陷形成的侧山地貌,应该是高于盆地、依附于悬崖的斜陆,而不应该是低于盆地的负地形。只有解释了裂谷的成因,才能理顺这种异常地貌的成因。
裂谷是地壳水平伸展过程中,地层变薄而形成的盆地。当中条山上升沿水平向南移动时,盆地与基岩山之间的断层前缘会出现一个自由面,这个裂缝前缘的自由面必然会向前山方向塌陷,造成负地形。就是这个裂缝后来转化成了一个有平行断层的山前湖。
盐湖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咸水不能被地表水淡化。本来盐湖应该是涑水河跨流域的河道,因为地势最低。好在盐湖北岸有一条地壳隆起带——卧云岗的屏障,比北侧的运城市高出10 ~ 20米。它长40公里,平行于盐湖的带状隆起,迫使涑水河从其北部通过,从而避免了湖水的淡化。
运城盐湖及运城盆地水文剖面示意图
运城盆地西部,夏县与闻喜之间,盆地顶面不是很平坦,而是一些东北方向分布的黄土脊,高出平地3 ~ 8米,宛如起伏的波浪。它是地壳挤压形成的土壤褶皱。其出现的年代,距今1,000年以后,是地壳活动的见证,只有在大比例尺地形图(1∶1,000 ~ 1∶1,000)上或沿田间道路实地调查才能找到。
地震资料表明,运城盆地下的基岩是一个北高南低的倾斜地面。涑水河位于运城盆地北部,反映出运城盆地顶面略向北倾斜。在这两个表面之间是新生代以来的沉积地层。它们呈楔形,南厚北薄。地震资料显示最厚处达6000米,证明运城盆地自新生代以来一直在沉降。后来,中条山南移隆起,使埋藏在盆地底部的古近系地层被拖出地表,露出紫红色含石膏地层,命名为平陆群。然而,在中条山北麓的盆地地区,含石膏地层已被深埋。
运城盆地还有一个特点没有被地质界所重视:运城盆地整体略向西倾斜的顶面,在其西缘接近黄河时略有抬升。如果和西岸的陕西联系起来,黄河其实就是通过这个隆起带发展起来的。它违反了河流必须在该地区最低处形成的自然法则。
这个南北向的高地和中条山的基岩山一起隆起。中条山最高峰在运城盆地东部,海拔2321米。向西逐渐下降,最低点是平陆到运城的关口,海拔600多米。再往西,山脊又逐渐隆起,在最西端是薛华山,高达1993米。然后向西急剧下降,距离黄河只有5000米,又上升了100多米到达黄河。这种山尾的轻微倾斜与中条山脊西端的抬升是一致的,是地壳隆起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