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演讲:中学生的培养(急)
青少年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社会的期望和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道德人格的培养有赖于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即青少年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要整顿和优化外部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
青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深刻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生活,客观上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此外,当代青年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在主观上要求他们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由此可见,人的自律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道德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思想上自我改造、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自我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儒家反复强调要“自求”,要向内心世界努力。其实就是要求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这就需要自律意识的培养和自律精神的养成。没有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所以道德教育就会失败。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人内心去旧迎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没有解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就不可能升华道德人格。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存,极大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自律精神,人就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因此,只有具备自律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个体的自律对道德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年轻人如何有效地进行道德修养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摒弃封建糟粕,吸收符合现代价值观的精华,用来引导年轻人做人。
我认为以下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1.知行合一。知行脱节现象在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这也是道德失范的一大原因。因此,青年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知行合一。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皮亚杰强调道德认知对道德自律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不同程度地看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关系。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没有道德行为。这些知识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因此,学习道德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学习的目的是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性,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体系。只有这种科学的道德知识体系,才能使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迷失方向,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2.自律。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繁盛,水滴成海洋,龙生长,善成德,而神明在自己,圣心备。”⑦这说明个体的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所谓自律,就是通过善的积累来巩固和加强,逐渐固化为优秀的品德。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其实强调的是对人的道德意志的锤炼。人只有不断加强对自我的磨炼,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
3.自省。所谓“自省”,就是你在心里反省自己的言行,把恶和坏的东西一扫而光,把好的东西保留下来,也就是你要去恶,保留好的东西。内省修炼法是一种自我训练的修炼法。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清理和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格解剖自己,无情批判自己,坚决摒弃一切错误的道德观念,才能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人。
4.谨慎独立。所谓谨慎独立,就是个体在独处、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坏事。慎独是一种境界更高、意识更强的修身方法。它不仅要求人们不要在黑暗中做不道德的事情,还要求人们从小事做起,防止贻误时机。不要因为是一件小好事就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小坏事就去做,也就是老话说的“不要因为是恶而做,不要因为是善而做。”所以,慎独的修身方法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应该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B)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种矛盾运动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看,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环境,道德人格的培养也是如此。道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道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道德人格的培养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对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影响很大。在独立生活之前,年轻人大部分时间都和父母在一起。因此,家庭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深深地印在年轻人的心中,会影响青年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他们的人格。比如,上述案例造成青少年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与其家庭教育的偏差不无关系。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明确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二是接受社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和约束。成年之前,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更基础,内容更丰富,更关系到道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有启发的。人总是从父母开始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父母的言行会不自觉地影响年轻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很多人在家里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所以家庭教育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永久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要真正担负起育人的责任,既不能溺爱和惯坏孩子,也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太多太少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道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人格不是简单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影响人的行为倾向,塑造人格。性格主要是文化塑造的。传统观念总是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影响人塑造人。因此,要大力宣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营造良好的育人社会文化环境。舆论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好恶,其中一部分会通过个人意识转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舆论对人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化舆论环境,就是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少年,不仅要引导他们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还要引导青少年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确的舆论应该是惩恶扬善,即通过舆论鞭挞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和观念,歌颂社会上的正义和公正的现象和观念。正确的舆论不是站在纯粹客观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的自然主义反映,而是从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中反映出人们的基本立场和态度,鼓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和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当今时代的精神意义,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帮助世人分辨真假、善恶,引导青少年不仅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高尚进取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对道德人格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舆论以外部信息输入的形式与个体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使个体道德人格中的自私、狭隘、不稳定逐渐被宽广、稳定所取代,使个体道德人格形成自觉接受德性的心理倾向。
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人格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种种道德失范,人们不得不反思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德育效果不佳是不争的事实。虽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可以说是一种没有“人”的、脱离或违背学生生活-生活的简单形式的说教,即德育割裂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系,缺乏对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需要新的道德,呼唤新的道德教育,以走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回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重新定位,回归生活世界,即让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空洞、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引导和引导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抛弃教条式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从具体的、个人的、现实的生活出发。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引导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如何消费,如何养成生活习惯,成为当代青年突出的新问题。学校德育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教给学生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自尊自爱地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和引导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如何做人。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道德教育应以塑造人的完美精神世界为首要和重要的课题。
总之,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是非常复杂和具体的。因此,学校德育应在坚持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下,积极关注、研究和补充大量与青年生活中典型、敏感、棘手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实践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