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第一中学的历史

一中前身是清中叶的东山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唐文藻对汉庙进行了修缮,改为子弟读书之所,称东山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家、诗人邱被任命为东山书院院长。邱主持书院两年,大力提倡新学,教育救国。他彻底打破了旧式书院只重经学的模式,全面引进西学,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是朝阳新学的开端。

光绪三十年(1904),东山书院改制为官方的东山高等小学,学制新。

民国四年(1915),正式东山高级中学改制为朝阳县中学,又称东山中学。第一任中学校长小是潮阳著名的教育家。肖校长为学校题词。

当前,海潮,从旁学习,漂洋过海吞千国;

阳春已至最后一年,适时培育,愿为天下一流。

可谓办学之志。肖校长从教有方,治学严谨,要求学生勤奋向上,树立朝阳教育新理念、新学风。当时学校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朝阳最高学府。

民国十九年(1930),朝阳县中学(东山中学)改制为县乡村师范学校。24年(1935)更名为朝阳县简易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年(1941),校舍被日军飞机轰炸、拆毁,满目疮痍,不得不暂时关闭。民国三十一年(1942),简易师范学校与市县级第一初级中学(原武都中学)合并为朝阳县级联合中学。由于县城被日军占领,学校设在贵屿于人乡,设有初级中学和师范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抗战胜利后,县级联合中学迁回县城,在城隍庙、司马庙、石魁林庙上课。次年,更名为朝阳县第一中学。

清末民国时期,祖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中也历经劫难,历经沧桑。在这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朝阳人不忘学习,培养人才;一中师生满怀爱国热情,前赴后继,探索兴学救国之路,投身民主革命和反军阀、反侵略的伟大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热情的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 10,朝阳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第一中学。1950,朝阳县第一中学更名为朝阳县第一中学。1952县人民政府将原由陈先生在庙创办的私立中学并入一中。新中国的成立,让朝阳一中获得了新生。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在老校址上新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新校舍。同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一中被定为县重点中学。1955,总校搬进东山新教学楼。从1956下半年开始,一中停止招收初中生,更名为朝阳高级中学。1950-1966十七年间,一中在朝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教育界知名人士先后担任本次纠错副校长,一中汇聚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智慧星云集,人才荟萃!整个学校齐心协力,治校从严,教学从严,学生刻苦,求真务实,逐步形成了“严、勤、细、实”的优良校风,学校成绩突出。

文革期间,一中更名为朝阳五七中学。

1978年,一中恢复潮阳县第一中学原名,成为县重点中学,被定为汕头市重点中学之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一中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上下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教师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学生勤奋进取,办学成绩斐然。我们拥有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教师,历年高考成绩优异。自1998年恢复高考以来,各级学校共录取了0人。1993年,朝阳撤县设市,一中更名为朝阳一中。1994朝阳一中顺利通过广东省一流学校评估,2001年度被命名为广东省绿色学校,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近年来,学校多次荣获省、汕头市、潮阳区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获奖无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省委书记任、副省长王平山、和省教育厅先后来校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2年汕头行政区域调整,潮阳隶属汕头市。2004年,一中更名为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简称潮阳一中。现任校长胡占航。

潮阳一中建校以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包括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原解放军高级干部肖戈、著名画家、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泰国著名企业家小等各界优秀人才。校友想家想水,怀恋母校,或跋涉千里亲临;或致信师生,亲切慰问;或者献计献策,捐款建学校。李光龙、典等校友旅居海外,先后捐资兴建思源图书馆、科学馆、思源楼、思源教学楼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母校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