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上的苏州背后有什么秘密?
元朝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正式称帝。建国之初,举国动荡,尤其是元朝前云南首领巴扎拉·瓦尔米,支持65438+万军队与朝廷分庭抗礼。
洪武十四年(1381),八月,朱元璋命南征将军颍川侯傅友德率三十万明军攻云南。12月11日,傅友德进入贵州。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攻大理,灭段政权,平定云南全境。为了防止灾难重蹈覆辙,朱元璋下令20万大军驻守南方,驻军威慑四方。于是,江南和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穿越云贵高原的主要咽喉部署,设立卫生站,按照明军的编制定居下来。
然而云贵高原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在偏远的地方运送粮食很困难?所以朱元璋听了?准备边上的士卒,荒原上的士卒?建议,下令屯田。同时,明政府通过了?只是宽乡?移民政策和?三鼎一烟?方法,江南湖广地区100多万汉族儿童将长期迁移到贵州各地。
历经600年风雨飘摇,作为朱元璋和郑南将军手中“棋子”被迫迁居前洲山的江南儿女,在这里开垦土地,筑堡架桥,在江南建镇。还是中原口音,还是凤阳服饰,还是江南建筑。即使离家600多年,他们依然顽强地保留着家乡的一切。
人们习惯在去一个地方之前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余先生一样。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文化和文人墨客留下深深足迹的地方。?比起举世闻名的黄果树瀑布,我更期待它。明史活化石?被称为屯堡。
游完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天,我和朋友告别,去了安顺城东15公里的云峰屯堡。我坐的是老班车,走的是乡间小路。一路上,人们陆陆续续上了车,年过六旬的老年妇女大多穿着相同。除非他们事先知道,否则一定以为是贵州的少数民族。
闲着无聊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蓝色或蓝色长袖袍,长及膝盖,领口、袖口、前沿均绣有飘逸的花纹。腰间系着一条蓝黑色的围裙,一直到脚踝,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宽带。他们的发饰是前所未见的。他们都扎成一个发髻,耳朵上盖着一小撮头发,裹着一条黑色的发带,上面有一个银或玉的十字架。
坐到终点下车,就是云峰屯堡了。隔着一片农田看,这里的房屋建筑真的和贵州其他地方不一样,更像是江南小镇,还有高高的塔楼。此时,原本还灼热的天又开始暗淡下来,大风和乌云压了过来。贵州马上下起了雨,一场暴雨似乎不可避免,我赶紧进村。
走近了才发现,房子都是石头做的,石瓦盖着石屋,石街,石墙,石磨,石坑,石缸。瓦盖是最奇特的。方形石板层层叠叠,底层石板向下遮檐,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有一扇低矮的小石门,只能并排容纳三四个人。巷子的墙边,很多墙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砖块。大部分的墙壁都有小窗户,木制的窗框,或者古老的格子,完美的对称。它比人高几尺,里面很黑,像巷子里的一个洞,就像一个人守着它,一万个人也不能强迫它。
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游客不多。偶尔,他们三五成群地慢慢走着。都是封闭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与贵州不同,三面都是房子,只剩下一面是正门。院子很小,有些没人住,但很多东西还是留下了。墙上挂着各种破旧的竹制农具,门框上的红对联也已经剥落。
突然,大雨倾盆而下,雷声隆隆,带着白色的闪电,从远处滚滚而来。
走进附近一户人家避雨,原来是屯堡住宅展厅。已经有很多游客在躲雨,有的坐在房间里的旧木椅上聊天,有的慢慢走动东张西望。正殿的陈列特别保留了古代的原貌。门对面是神龛佛台,两侧对称摆放着木质桌椅。两边有小门通往厢房和后屋。房间不大,但每个房间里陈列的物品都不一样,有雕花木床,也有木制和石制的农具,还有休闲桌椅。里屋也有后门。出门就是一个小院子,另一边靠着山。抬头望去,山腰上有一座瞭望塔。据说这里曾经是村里的防守据点。
雨渐渐停了,大家又开始行动了。和一对来自Xi安的年轻夫妇走在一起,我小心翼翼地走进了一个有人居住的院子。主人家坐在门口聊天,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坐在旁边做作业。食物的香味从厨房飘出。看到他来参观老房子,主人热情地欢迎我们进去,并介绍了我们。你可以看看这个。手工雕刻的旧木窗现在很难看到了。?她指着正房前的两根柱子说,?那个柱子下面的石墩也是雕刻的,非常精美。?我能听出她声音里深深的自豪,和去年镇远傅家大院的主人给我们介绍老房子时的自豪一模一样。这是我们自己文化的骄傲。因为她的骄傲,我也欢喜。我走过去蹲下来看石墩。有六张规则的脸,每一张都刻有不同的图案。天气太恶劣了,我看不清细节。我猜是几种奇怪的鸟兽。
古人崇尚木雕和石雕。凡是有点钱和家庭背景的人,一定要有雕刻,奇花异草,奇禽异兽,有利于镇宅辟邪,有利于养眼。比起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千篇一律,古人的审美真的高了一点。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最终还是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许几千年后的未来人会感叹21世纪的建筑之美还不够。
正想着,一转身,看见一根小柳枝插在主人的头上,插在门上。我好奇地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她笑着回答。这里的习俗可以避邪。?恐怕这不仅是这里的一种习俗,而且在齐的《姚敏书》中也有记载。拿一根柳枝贴在门上,百鬼不进家门。?只是我到现在都没有真正亲眼见过这个习俗。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越来越少了。所以我常常想,贵州能保存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其长期封闭、不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