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调查报告
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仔细的调查,并将我们所探索的规律和经验写入调查报告中。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一份关于中国教育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1学校组织我们开展了近50天的教育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实践深入中学教学一线,了解中学教育现状,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个人教学技能的形成。本次实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实习总结。期间积极努力,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个人收获颇丰。同时以三十中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了深入调查。在此,我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在我的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还是一套公式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解题、介绍时代背景、泛读课文、解释生词、分段、分析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得整个过程单一枯燥。再加上大部分老师都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语文课堂就更加枯燥乏味了。老师按照固有的模式在讲台上讲很多,学生在讲台下做自己的事,少数认真听讲的学生似乎有一定的兴趣心态——高分。整个课堂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这不仅束缚了青少年活跃的思想,也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很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外在因素,知识的真正获得和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因素。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内因已经不存在了,老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老师上课提问。
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会不断提问,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很简单的对错问题,或者选择提问,填空,甚至自己回答。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回答,或者都能回答,但是学生的回答显然非常仓促,习惯性地快速回答,没有深入思考,而且这些回答一般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使得课堂被牢牢控制在以老师为中心的氛围中。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际上整个教学质量不高。
第三,教师课堂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有些学生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老师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些学生偶尔会有一些充满灵气的回答,透露出他们不同寻常的思维痕迹。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教师不会敏感到对学生的答案简单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有些老师的评语单一、苍白,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恰当的评价,让人觉得老师就是老师。甚至有些老师在学生答完题后就滥用表扬。无论是问题的价值,还是学生答案的价值,老师们总是说“是的,很好,很棒”等等。这种脱口而出的随意赞,让很多同学在回答问题时都是随意应付。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其实是对教学和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四,老师讲课的内容。
听了一个月的语文课,发现老师讲课的时候经常插这样的话:这个字很重要,考试的时候经常考;注意这句话的翻译,考试可能会涉及到;这种阅读理解题需要学生好好看看,高考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题...
整个语文课在语文老师的善意提醒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们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会条件反射地集中注意力。真的是因为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吗?不,很明显,是为了考试。考试独立于教育教学,考试内容取代了教学目标,分数成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记得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试着和语文老师交流教学方法。我说:“老师,你看我们这个班还能再扩大吗?也许上课会更有趣。”老师干脆回答:“不用,不用考!”我惊呆了。不考就不说话?语文教学纯粹是为了考试吗?
我很困惑。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衍生的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考虑。这四个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理论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老师讲课主要是课本。如果课本上有什么东西,他们会用模块化的方式解释。如果课本上什么都没有,老师就会敷衍了事,甚至根本不提。不要说知识技能没有提升,更不要说人文素养,情感态度,甚至应用能力。
然后,在担任班主任代理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现象,比如: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律,学习态度端正,有上进心,希望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有价值、有意义。而且大多数人都体验过成功的快乐。他们对学校生活的评价是累并快乐着,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作业的现象相当普遍,近90%的学生反映同学抄作业。
二是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实习学校的学生平均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都在4小时以上,而部分科目的作业时间每天都在2小时以上。如果每门课的作业都是这样,学生如何应对?即使除语文外的三科每门作业都要花2个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学生抄袭作业,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确实太重了。因为课业负担重,加上家长老师的不断催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是我这次实习的所见所感,也是我这一个月调查的收获。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好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相一致,甚至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只能期待教师的个人素质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能越来越符合教学实际。
中国教育调查报告2一、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
2.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原因。
3.了解如何改善这种差异。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是石化一中全体学生问答的方式,从重点班中抽取几名尖子生进行问答。
第三,调查结果
(1)预习情况和方法。
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一堂课的基础,也是展示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之一。据调查,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自觉养成预习的习惯。其中,要求预习和“想到就预习”的学生约占45%,而有意识预习的学生仅占25%。大部分学生预习只是看一遍教材,很少有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重点班的尖子生经常预习,但一般都是用找重点找难点的方法,而中学生和差生大多是读新课内容,只在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以上结果表明,预习对中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二)听课的情况和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中学生自制力不是很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这三个因素约占70%。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笔记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上课记笔记,约占22%,说明他们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大部分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详细笔记复习,有其消极的一面。根据课堂笔记方法的差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做课堂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操作情况和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先读书后做事”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而“先读书后做事”的比例相对较低。结果显示,一般学生和困难学生基本都是用这两种方法完成作业的,他们还是会抄袭作业。从教学的连贯性来看,“先读后做”的方法是比较理想的。看清楚之后,可以通过作业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强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有更好的效果。一些尖子生也采用先做作业再读书的方法。他们认为只要做好课堂总结,就可以直接用第二种方式完成作业,既能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有目的地看书。
(5)复习的情况和方法。
调查显示,经常复习的同学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率也较高。复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重点放在自己不懂或者看不懂的地方。当然,复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一个优秀的学生介绍,他每次考前复习都选一个题目来考自己,可见好的复习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
经过这一周的调查,中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讲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讲课时要变“填鸭式”为“少、精、活”,抓住教学的关键,适当的启发与适当的精讲相结合。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围绕老师的问题仔细思考,找出规律,在预习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认识到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从而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一.调查
20xx年9月,我在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了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准确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具体目标
1,中学生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3.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2)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进行,发出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有效样本数。
第三,调查结果
根据对学生问卷的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有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进入大学,16%的中学生不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年轻人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得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得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得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24%的学生学习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高考”意识的弱化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量占了相当大的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是: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二是与课程的实用价值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和实用性密切相关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热情较高,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等学科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目前,“专业”是师生都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专业”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52%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习更多实用的科技知识,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有上大学的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中学生。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大多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基本文化和科学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成绩优秀的学生致力于追求更高的教育。
中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中学生越来越追求未来教育产出的经济价值。很多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自己所学课程的价值,然后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应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是混乱的。原因如下:首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很难找到工作,这使他们失去了进入大学的信心;二是学术性很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难以让他们产生内在的激发和兴趣驱动的学习。这些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学习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个人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纵向多层次的学习需求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有不同的要求。高中毕业准备就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教学难度适中,学习成绩中等;要求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有广泛的要求。他们要求不仅要学好学术课程知识,还要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但是很主观,不协调。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9%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通过对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自身的调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已经意识到未来进城就业的难度。显然,这么大的群体有这种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和谐。调查结果显示,在即将进入大学的37%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学习上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热情,而是表现出消极等待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