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农场成就介绍
到2010,三湖农场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千顷海,田,秋蚌美,桂鱼肥几条。闻其歌,闻其明月,卧而观大雁飞于天。”诗人邓子松的《三湖渔夫》描写的是原三湖农场宁静的田园美景。今天的三湖农场沸腾了,现代文明带来的活力来了。宽阔的马路、繁华的集镇、整齐划一的新农村、富裕的村民……这一切都展现了三湖农场的迷人魅力。
50年来,“三湖农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站在水、湖、农村、农业的立场上,锻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100示范联系点”和“全国现代农业建设100示范区”两张耀眼的名片。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机械化生产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湖北农垦的排头兵,以产业带动、土地平整、村庄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为江汉平原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坚持多元化发展,增强综合实力。
50年来,三湖农场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强工富民、突出特色、调整结构的发展战略,发挥优势和实力,开创了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化经营为主体、二三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场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
——科学发展农业。三湖农场以农业为基础,先后选育、引进和引进了农作物、林木、畜牧、水产等60多个品种,逐步实现了稻棉品种杂交、油菜品种双减、猪品种改良、鱼品种改良和林木品种多样化。形成了用材林与绿林套种、网箱养鱼、鱼龟混养、瘦肉型猪驯化、杂交育种等20多种高产高效优质养殖模式。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农场推广了配方施肥、化学调控、节水灌溉等40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制定实施了棉花播种、移栽、施肥、灌溉、化调、收获6项精准技术,研发推广了杂交棉、常规棉4个优良品种,其中1品种通过国家审定,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常年推广面积约百万亩。
农业生产机械化。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三湖农场鼓励和支持自主研发。“垄升”牌多功能棉田管理机由三湖人自行研制。不仅拥有国家专利,还获得了产品推广许可证,被列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它的诞生对实现“以机代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农场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垄升”牌多功能棉田管理机在农场大面积推广,彻底消灭了黄牛,在湖北省率先建成机械化农场。三湖农场以“以机代牛”的血防综合治理,被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定为“中国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模式”。如今,三湖拥有各类农业机械2634台套,总功率3.5万千瓦,农业职工人均功率6.6千瓦,比最初的0.11千瓦增长了60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田水利建设、种植业、多种经营机械化综合作业程度分别达到75%、80%、85%,农产品初加工100%机械化。
——农业经营产业化。三湖农场致力于打造棉业、种业两条产业链,形成了棉花、种子、种猪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了国家优质高效棉花生产基地、高科技种子生产基地、生态循环农业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四大基地。农场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培育了棉花、种子、畜牧、罐头4家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湖北省龙头企业湖北三湖牧业有限公司的“三湖”牌优良绿色种猪,除西藏和台湾省外,覆盖全国各地。湖北三湖天兴棉花有限公司是荆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正常年份收购加工籽棉约1万吨。“天星”牌优质专用皮棉长期销往中、东、西南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的棉企。湖北三湖种业有限公司开发了三湖牌鄂杂棉6号、鄂杂棉26号、三杂棉1号、鄂抗棉13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棉花种子,常年繁育杂交棉F1代数百吨,销售推广粮棉。荆州市杜兴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杜兴”牌罐头食品主要出口欧美、中东国家及港澳地区。
——市场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三湖农场逐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实践“两田制”经营方式。农业方面,以从业人员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巩固,30亩以上土地的家庭农场数量常年稳定在1000个以上。在产业化经营领域,成立了以职工和社会自然人为股东的棉、种、牧三家股份公司。二、三产业全面形成了私营为主的管理体制和租赁制、股份制参与经营的运行机制。2009年,共有私营工业企业5家,商业企业65,438+0家,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业个体经营户65,438+037家,商业和社会服务商店384家,从业人员65,438+0,434人。在行业服务和专业生产方面,一批民间专业合作组织相继涌现,其中“三湖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三湖水产养殖协会”运行正常有序。
——龙头企业持股。在“工业兴农、工业强农”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三湖农场逐步确立了“发展棉花产业,强农富民”的思路,以棉花产业和种业为支撑产业,培育了棉花公司、种子公司、畜牧公司三大龙头企业。三家公司实施农场控股公司股份制改造,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种子公司被认定为省科技厅。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生活质量
50年来,三湖农场的建设始终着眼于强基础、管长远,坚持不懈地进行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推进镇村融合,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全体职工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集镇现代化。在过去的50年里,三湖农场从一个泥泞的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繁荣的集镇。天星街小城镇吸纳居民近6000人,农场人口城镇化率近40%。农场按照“高起点、大方、高品位”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先行,确立了打造宜居“水乡”新格局的总体定位,完成了涵盖产业发展布局、村镇居住体系、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特色项目等规划的都市农场总体设计。2009年,该农场投资725万元对天星街进行综合整治,拆除违章搭建,更新路灯设施,铺设改造下水道3740米,粉刷道路2.2万平方米,规范电力、通信、电视架空网络,安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行流动摊点集中经营、垃圾定期转运、居民门前“四包”、车道和人行道畅通。崭新的天星街,处处繁华,市场繁荣,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区域布局是景观化的。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硬化公路71条,高速公路65条,实现了水泥路入户连接,形成了10分钟网络交通圈;渠堤、道路绿化普及率100%,森林覆盖率16.2%。农田按500-1000亩标准整块平整;27个生产队的居住区统一了“一线楼房,一片粮田”,处处洋溢着美化、净化、清香、亮化的新农村气息;整个区域形成了“田地规整、道路畅通、林网优美、环境优良”的田园现状。
——普及教育。百年大计教育第一。三湖农场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围绕教育目标,着力落实教学重点,巩固发展了“教师敬业、学生勤学、校园文明、氛围和谐”的良好教育教学局面。三湖小学、三湖中学在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下统一所有学生,实现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三湖中学毕业的学生每年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重点大学。
——文化建设普及化。三湖农场始终坚持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农场文明程度为目标,按照“重在建设,全面推进”的要求,广泛、深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明创建活动。2002年以来,农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全面加强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同时,各级党、政、工、青、民兵、妇联组织根据各自工作特点,积极打造平台,让群众充分展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引导和支持群众成立三湖文学社、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舞蹈协会,组建舞蹈队、管乐队、腰鼓队,定期开展歌舞晚会、青年歌手大赛、工人运动会、书画展、球类比赛、棋牌舞蹈比赛、文艺实践等活动,普及性强、有益性强、丰富多彩。一些生产队还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店和文化馆,修建了文化体育广场,增添了健身器材。
-社会保障一体化。三湖农场拥有一套以三湖医院为主体的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小病不出农场,大病不出农场,疑难危重病人及时转送治疗”的目标。三湖医院条件优越,诊疗设施齐全。常年收治患者1000余例,完成手术约60例,完成疫苗接种3000余次。此外,三湖职工已整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参保职工已达7487人;江陵县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基本医疗分别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行政区还坚持对重症患者实施大病救助,最高救助达到5000元,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工人小康生活/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网络连接;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到户率近100%,每户拥有2.4部移动电话和1.6台彩电。职工小康住宅2746栋,建成率超过63%;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4503个工薪家庭拥有77辆汽车,41辆汽车,2364辆摩托车,309辆电动车。1800多个家庭购置了电脑,近600个家庭开通了网络宽带;2009年,观众人均年收入达到6798元,职工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