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在哪里?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应该在长安。唐代的“杏花村”,现在叫双竹村,隶属长安瞿伟街道办事处。这个村过去也叫杏花坪、玉石庄、双珠庄、坡底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以清新流畅的语言、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因此,人们对“杏花村”的疆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西临汾,安徽贵池,江苏徐州,南京,湖北麻城等地都宣称杏花村在那里。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文化界和学术界也曾讨论过“杏花村”的疆域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个是广为流传的“山西论”。山西杏花村酒业公司也注册了“杏花村”商标;第二,“安徽贵池”说是以杜牧在贵池的经历和《清明》诗为依据的。央视主持人王主持的《快乐词典》节目也证实了杏花村在安徽贵池。第三种理论认为杏花村是一个通称,根本不是真正的村名。其实,人们在研究“杏花村”的疆域时,忘记了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地方,那就是杜牧的出生地长安。

杜牧与长安樊川的关系

杜牧(公元803-852年),京兆万年(今陕西Xi)牧之人。大和二年(828)中进士,被授予博物馆校书郎称号。他在外地当了多年参谋,最终在中书做官,死在樊川。

杜牧出生于唐朝长安一个显赫的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元老,官至宰相。对于他的出生地,杜牧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故地开朱门,长安城中心。“杜佑的府邸在安仁广场,朱雀门外的第三个广场,也就是东到南。在唐代,这条街道的两边居住着三级以上的官员。

杜牧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长安城度过的,直到25岁才步入官场。之后仕途起起落落,先后四次在长安任职。晚年回到长安后,杜牧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长安朱坡建了一座别墅。最后,杜牧死在长安,葬在今长安引子镇司马村杜祖坟。

杜牧祖籍在长安朱坡村,杜梅的很多诗都有提到或描写这个地方。朱坡位于樊川,樊川又名后宽川,是当时城南最美的地方。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在15年任淮南使。回到樊川老家后,他做官时忘不了江南的瓜州古镇,就把杜家种瓜的地方命名为“瓜州村”。传说杜牧年轻的时候在这里种过瓜。瓜洲村不远处就是樊川八大寺之一的牛头寺。杜牧年轻时在寺西读书。

牛头庙以西,有一个叫“杏花村”的村子。唐代诗人文在《送别友人》中说:“半醉送别诸门,含古之悲。晚风杨叶摄,寒食杏花村。”唐朝时,少陵源离长安城南门不远,少陵源有个村子叫杏花村。杜牧晚年与诗人文有交往。研究与杜牧相关的地名,这是最早的“杏花村”,比山西临汾、安徽贵池记载的“杏花村”还要早。

北宋时期,政府官员张莉有一卷专著《城南行记》,是研究唐代长安城南郊地理遗址的重要文献。时间是北宋哲宗元年(1086),距离唐朝灭亡不到200年。《城南行记》载:“龙塘在牛头寺之西,故寺内有龙泉塔,此殿亦是其所。泉北有一塔,俗称龙塘坡,甚平岩,中间种了许多杏树,叫杏花坪。参见杜旭的《圣佑录》。”只有一个叫“杏花村”或者“杏花坪”的村子找遍了古长安周边所有的村子。可以断定,200年后文诗中描写的“杏花村”与记载的“杏花坪”是同一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离杜梅的住所很近。

唐代长安清明节前后的天气

杜牧生活在唐代樊川的故乡长安。樊川位于唐代长安城南郊,东南起江村,西北至塔坡。自东向西长约15km的带状盆地。这里南望钟南山,北望少陵平原,清澈的泗水穿流而过。隋唐时期,清明运河被引过少陵平原下,河渠纵横,植被茂密,山川秀美,杨柳粉黛。自古巴水围长安,秦岭北坡密林。巴水发源于此地,水势比较大。此外,还有昆明池、英额池、灵池、太液池等10个天然湖泊,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唐代长安的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餐厅”是诗“请问,餐厅在哪里?”的另一个先决条件。

唐朝时,少陵旁有许多泉水。“下到杜故里,春哭声绕屋”(杜牧《朱坡》),历史上,杜牧住在郊外的花园,有着千回百转。牛头寺西还有一条名为齐(《新唐书:杜姓齐》)的天然冲沟,深而泉满。水流常年不停,流入坡底的清明渠,形成一个大池塘(寻饮皮)。这里不仅泉水多,水质也特别好。牛头庙旁边的“九龙湖”最有名。唐朝的武则天来过这里,她有一首诗为证:“山窗满玉女,户户对冯琼。岩顶如凤凰,潭心似九龙。竹叶浮于酒,芙蓉写于杯。故山之赏,唯当风入松。”水质好,水量大,千百年来生生不息。1900年,慈禧太后逃到xi安,一行人喝了九龙潭的水。至今,这里仍有泉水喷涌而出。

好水产好酒。唐代,都城长安是全国酒业的中心,酿酒水平高,产销繁荣。刘禹锡“劝君多饮长安酒,南东占春”,说明长安酒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很高。另外,出自刘禹锡的《百花》:“长安花满时,风景宜轻宜薄,无人不卖酒,无乐不作”;戴树伦的《客人要常赊来》;从岑参的“爱客多饮”和“蛙坟下取酒,家家传”可以看出,长安有很多地方都有酿酒和卖酒的。

樊川有酿造的传统。康有为来Xi安时,写了一首“早唱杜曲酒,晚看范川月”的诗。如今“长安酒厂”的水取自少陵源,是古代长安樊川酒业的一个缩影。

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原诗中,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元素。1.少陵平原自古以来沟壑纵横,绿草如茵。原来的坡地不适合种庄稼,尤其不适合放牧。现在这一带还有人放牛养羊。二是原坡视线有限,加上古柏密林,拐个弯就是一景。牧童站在放牧的地方,前方视线有限,无法直接指向,需要“远”的手指,符合当地地貌特征;第三,杜家祖墓位于杜牧居住地东北的城镇司马村。《清明》诗中的场景,应该是杜牧在清明上河图(杏花村在西)扫墓归来的路上看到的。第四,杜牧熟悉当地地形,知道杏花村有酒。牧童一指,就知道牧童指的是杏花村。

综上所述,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应在长安。唐代的“杏花村”,现在叫双竹村,隶属长安瞿伟街道办事处。这个村过去也叫杏花坪、玉石庄、双珠庄、坡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