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城在哪里?

江苏省

增加

古盐阜平原经历了数次海水浸泡和海退。这片广袤的(máo)土地曾经长满了水生植物和茂密的森林,大量的野生动物在这里进进出出。1980期间,在大丰县西团镇附近发掘出一批陆生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鹿的门牙和臼齿3个,枕骨和头骨各1个,野猪头1个,上犬齿。

据考古发现,从盐城定马岗向东,沿大港、龙岗、新兴、上冈一线,中土和地表有大量石灰岩,灰黑色,透明,质地坚硬,俗称“地骨”。这是一个很长的地带,是古代的海岸线。在阜宁县石庄乡东源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

古代怀一土地的变迁盐阜地区的先民是古代怀一部落之一。早在夏朝,怀一就已经是东方的一个大部落了。古书记载夏朝统治者曾远征淮淀。到了商朝,江淮之间的夷人变得强大起来,甚至威胁到商朝的后方。商王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征服东夷(包括准夷)。周初,商纣王之子吴庚与少数周朝贵族勾结。

夏商周的东征,客观上使中原的先进文化逐渐向东部沿海发展,加速了彝族和华夏族的民族融合。

春秋时期,吴国在江淮地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古代怀一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了吴国的领土。吴国被越国灭后,成为越王争夺中原的前沿基地。楚国灭越国后,在这里建立了江东郡,怀一成为楚国的领土。

1957年期间,在盐城市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遗物,如战国、秦的半两钱币、陶豆、泥印等,表明这一地区是盐阜平原古代部落的活动中心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古太阳到杜妍县,怀义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一个县。射阳县建立于秦朝,属泗水县。古晒阳郡因射阳湖而得名,郡位于今盐城西部,辖淮安东南部、宝应县东部,包括今盐城湖(古晒阳湖)附近的一大片沿海地区。西汉初年,固始阳县。

公元前119年(武帝开国第四年),为适应准蛮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开始设立杜妍郡,与射阳郡一起隶属于临淮郡。杜妍县因遍布盐场和盐河而得名。起初是“无郡治”,由射阳郡的程管理。很快,就这样了。

东汉时,杜妍县改为广灵县。三国时期,杜妍县地处吴魏交界地带,成为双方屡战屡败的军事关隘。曹操害怕孙权渡河北上。作为吴国北方的屏障,他下令江淮之间的十万户人家向北迁移,郡的百姓也纷纷逃往南方。杜妍和射阳两县因战乱而分散。

第一个县丞孙坚杜妍是汉代的大郡,史书正式记载的第一个县丞是孙坚。

孙坚,吴军富春人,出生于172。《会稽句章》中有一个叫许昌的人,自称“阳明皇帝”,发动农民起义。孙坚因镇压起义有功,被发配到杜妍县任县令。

孙坚主政杜妍县期间,深受人民爱戴。据《郾城县志》记载,孙坚的父亲仲孙曾在此地耕田种瓜。当年抽水灌溉瓜田的古井遗迹,至今还在盐城中学的校园里。古代“盐城八景”之一的“挂井仙道”,指的就是这口“古井,水深味甜,大旱不枯。”

华佗的医疗实践充满了盐和盐的滥用,这种流行病促进了传统民间医学的发展。

汉末著名民间医家华佗,足迹遍布盐阜平原,深受百姓爱戴。直到现在,关于华佗诊断疾病的故事还有很多。《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有一天,在杜妍的一家旅馆里,华佗见到一个叫严新的人,说。

郾城汉末,南北之争,三国时期连年战乱,江淮地区人口大减,射阳、杜妍两郡荒废。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射阳和杜妍两县。东晋安帝(397-405)建立时,杜妍县改名为郾城县,郾城由此得名。南北朝初期,射阳县废弃。

北齐政权曾在盐城设射阳县,陈朝改射阳县为盐城县。

整个南北朝前期,盐城地区再次成为边疆战场,连绵不断的战争硝烟使盐城郡(县)日益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盐渔衰落。

隋朝统一中国后,盐城郡被废,取而代之。后来农民起义领袖魏彻在盐城建立政权,建立了国家。唐初复盐城郡,属淮南道。唐末,先为吴王杨行密所居,属滁州。南唐吴后,盐城改为台州。

南北朝后期,盐城的盐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盐场绕城”的说法。隋唐五代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唐代盐城* * *有大型盐场9处,盐亭123座,一年煮盐约45万石。长风堰建成后,盐业生产发展更快。

758年,盐铁局令第五任齐国进行盐法改革,开始接受盐的销售为封建国家的专利。唐政府在盐城设立盐城督军,管理盐场。

唐代,江淮地区的盐业生产在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盐城在内的东南沿海的盐场,每年向国家缴纳的盐税都在百万元以上,相当于100多个州的贡品。到了晚唐,上升到六百多万元。光是盐税就达到了整个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当时朝廷所用官员的俸禄,都是从盐税收入中支出的。

隋唐时期,中外交通空间发达,盐城也是海外交流的重要渡口之一。

据地方志记载,唐太宗出兵朝鲜时,名将薛曾在盐城永宁寺驻军,在海边建造战船,练水师。尉迟恭将军还在今天的东台西溪海沟岸边建了一座海春轩塔,让进出盐城海口的战船和商船可以辨识航向。

许多中外使节、学者、僧侣和商人经常在盐城出海或登陆,为大陆服务。

684年,朝鲜高僧冯·随新罗使团来到中国。突然,船在中间翻了。冯抱着一个被扔到海里,漂到西溪三味寺的木皮鼓,刻在一块石碑上。三味寺改名为圣国院。北宋范仲淹任东台西溪盐官时,在三味寺闲逛,写了一首诗说:“一千年过去了,三味字变了。”

当他在时,新罗王子时新国王乘船来见唐。途中,他遇上了一场“恶风”。翻船后,他随波漂流到盐城。当地官员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并派人将他送到长安。

第八任日本“遣唐使”沿日本九州沿海南下,再沿南岛航行,穿过东海,在盐城沿海登陆,受到当地官员的亲切接见,随后沿运河乘官船抵达汴州,再由陆路抵达长安。在唐朝生活了54年的著名留学生阿沛·马忠·鲁,老死在中国,这次陪他来中国。

702年,日本“驻唐使节”苏田远渡重洋访问中国。他去盐城问当地人:“我是日本大使,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回答:“这是滁州郾城县。”他也受到了热情的接待。788年,朝廷派扬州判官韩源随日本使节小野师根赴日。

文艺“百戏”在江淮很有名气。由于经济发达,盐城与中原及海外文化交流频繁。隋唐五代时期盐城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尤其是民间杂技——“百戏”,技艺高超,在江淮地区享有盛名。

唐代盐城“十八团”的民间艺人在江淮一带表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杂技节目。内容包括“杂耍坛”、“鞠碗”、“走绳”、“钻圈”、“赛马”,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百戏”。十八团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艺术摇篮之一,被誉为“杂技之乡”。

唐代盐城市镇繁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盐城方志中被称为“戏城”。

[问题研究]

隋唐时期盐城盐业如何发展,在隋唐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隋唐时期盐城的对外交往显示了什么?

第5、6课时:宋元时期的边塞重镇——盐城。

范仲淹在北宋初年修建了“龚凡堤”。他重修了“长风堰”,改名为“守海堰”。但由于堤身修建不牢,年代久远,经不起潮汐侵蚀,多处坍塌。

1023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看到潮水倒灌,他积极提出重修防御堰,并被宋仁宗任命为兴化县令,负责堤防建设工程。范仲淹从通、泰、楚、海四州征集民工四万余人,开始修筑堤防。在堤防建设过程中,民工们不畏艰难,克服了大雪、大风和怒火。他还把自己的官薪捐出来补贴堤防建设。历时四年,他终于建成了一条长181的大型海堤。为了纪念这位父母,人们把这座海堤命名为“范公堤”。后来又在盐城、西溪、阜宁修建。

龚凡大堤是中国古海堤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一直发挥着阻挡潮汐的作用,促进了整个江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南宋时期,韩世忠在盐城抗金时,朝廷采取“守河不如守淮”的策略,在淮河南北部署兵力。盐城成为淮南重镇,被列为淮东重镇之一。当时南宋名将韩世忠负责防守淮河。在沐阳,韩世忠被优势兵力击败,率领残部退守盐城。他在盐城永宁寺立了一个帅帐。他们还派军队到北方修建护城河来保卫金军。30+0165438年,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逃往浙东。韩世忠命盐城在江南布兵,在金军北掠时,在京口大败金兀术军。

同年,另一支金兵大军包围了滁州。当时驻守台州的岳飞下令营救。他带领岳家军沿龚凡大堤由陆路和水路北上,迎击金兵。但岳飞还没到盐城,滁州就沦陷了,只好回台州赔礼道歉。

陆,修夫,本名,生于监利,1288,盐城县令。三岁时,随父迁居镇江。童年时,卢秀福头脑灵活,聪明好学,孜孜不倦。他的启蒙老师称赞他:“此不凡之子也!”少年时被送到镇江南郊的和林寺。他生活节俭,学习勤奋。当时写的诗《鹤林寺》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生活:“岁月不尽,多次昏迷。窗前多古树,床半破。他让小牛喝溪水,帮和尚耕地。庙里早就扫光了,农民吃了丢人。”

1256年,卢秀福进京科举,与文天祥同考秀才。他先是在镇守镇江、扬州的名将李庭芝掌管机要文书,后被李庭芝推荐到南宋朝廷任职。

1276年,元朝军队南下,临安失陷。陆秀夫跟随史昭、赵冰两位小主,文天祥、张士杰先后立两位小主为帝,继续反抗元朝。1278年,卢秀福临危受命,当上了左丞相,和张士杰一起在崖山建立了年轻的皇帝赵兵,崖山在广东新会以南80里的里海。情况很危险。他们把剩下的20多万军队和民兵集中在1000多艘船上,大船在中间,小船在四周,用绳子捆住,互相联系,决心拼死一战。1279年初,船阵被元将军张弘范攻破。眼看大势已去,张士杰挥刀砍断绳索,带领18艘战船突围,准备继续抗战,不料在海上遭遇飓风袭击。他把妻儿赶下海,然后哭着跪下来问年轻的皇帝:“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应该为国捐躯。”他背着腰缠金印的年轻皇帝,平静地死去,享年42岁。"当时曾被元军囚禁在大都的文天祥闻讯后,痛心疾首,肃然起敬,并作诗赞美卢秀福说:"文彩山胡钩甚有风度。

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全国,盐城爆发了张士诚领导的大规模盐民武装起义。

张士诚,字九思,台州白驹场十里多人。他以代客和走私盐为生,经常受到官府和富户的压迫。2035年,张士诚和他的三个弟弟,与李伯生、潘元明、吕振等18名壮士一起,持刀杆袭击弓兵(相当于盐警)和富商,在台州沿海36处发动起义。

叛军很快占领了白驹场、定西场、连克泰州、兴化,直取高邮。次年,他们在高邮自称“成王”,建立“大周”政权,国号“天佑”。叛军在高邮多次粉碎元军的围剿,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成为元朝的心腹。

1356年,张士诚长驱直入江南,再向西北发展,统治着南起浙江绍兴,北至山东济宁,西至安徽,东临大海的广大富庶之地,兵数十万。1363年,张士诚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在他统治的早期,他能够招募人才,招募流亡者,发展生产。

后来,张士诚一次次被朱元璋打败。1367年,平江郡被朱元璋攻破,张士诚被俘,死于南京。

盐城城南有一座枯枝牡丹园,是牡丹中的瑰宝。花如胭脂凝成,美丽润泽,芬芳馥郁;衬托花朵的绿叶茂密繁茂,但枝干却像饱经风霜的枯木一样憔悴。

据地方志记载,元末时住在边仓的两淮运盐人边世贞年过半百,生了一个男孩,名叫元亨。卞长大后,善作诗,力大无穷,赤手空拳在海边打死了一只老虎。被张士诚任命为将军。张士诚失败后,元亨回家隐居,在庭院里精心培育枯死的牡丹。明太祖朱元璋屡次招他,他都不愿意。九年没开花。1403年,卞被朝廷赦免回国。经过一番管理,花园里的牡丹在第二年的晚春重现。卞深受感动,题词说:“牡丹是自己种的,春风十度不能开。散了多少繁华,还有一个在等主人。”

从此花开花落,世代不息,枯死牡丹闻名江淮。

明代设立盐城郡,属淮安府。在清朝初期,它是江南省的一部分。清康熙六年(1667),属江苏省。清雍正十年(1732),盐城、淮安部分设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东台县。

明朝初年,由于长期战乱,江淮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移民屯田,淮安府被列为屯田重点地区之一。

洪武初年,苏州、松江、嘉兴、湖城、杭州等地的失地流民4000余人,在盐城、淮安等地定居。之后又陆续有几次大规模移民。有一次,1.4万流民迁居江南,定居在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他们再次迁居苏州,松江二府一万多居民定居盐城。这些大规模的安置措施被百姓称为“洪武充军”。

移民加速了盐城地区的人口扩散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0多年后,郾城县居民增加到8912,61,810。大片贫瘠的平原和海滩被开垦,粮食产量也不断增加。

千百年来汗流浃背地流过川昌河,川昌河输送过来的白花花的盐流和川昌河水一样不变。

宋代挖掘的船厂河,原本是沿海盐场之间的南北交通河,各成一段,但并不都是相通的。清代将船厂河从仓库疏浚至盐城,称为南船厂河。它是从盐城疏浚到阜宁,它被称为北串场河。几经疏浚,中十田与北五田连成一片,统称为串场河。

受影响河流两岸的盐民长期受到政府和盐商的剥削。明清时期,不仅盐官收税,盐商也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在沉重的剥削下,盐民过着艰苦的生活。男女老少住在沿海盐卤地,一年四季冒着大风,出入尘土草灰,衣衫褴褛,面目焦黑。为了防止蚊子叮虫,我们喝盐蒿叶子做的汤,吃盐蒿籽做的饼。诗人吴嘉基的一首诗说:“小屋里炒盐,卤水沸,烟茫茫。斯里兰卡的人民还是人,为什么不用瓦壶煮呢!”

另一首诗说:“一个秃顶的人住在草棚里,六月里,他要煎盐烧火。当他在烈日下走出房门时,他会享受片刻清凉。”

淮剧,原名江淮戏,发源于淮阴市和盐城市的农村。明清时期,这个地区连年水旱灾害,劳动人民不得不逃离农村,沿街乞讨。为了获得社会同情,他们以说唱的方式诉说自己的苦难。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七言十语的民间曲调。

15世纪末,这一带的庙会上有一个叫“童子”的民间艺人,用民间曲调演唱一些带有神话或民间故事的简单戏曲,并配以锣鼓伴奏,称为“香戏”。到19世纪中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初步戏剧形态的“门板戏”。门板戏的唱腔很悲壮,主要是“秧歌调”。道具是作为剑的螺栓,作为鞭子的杨柳枝,和作为胡子的玉米。穷艺人撑一条小船下乡赶集,命悬一线,故称“戏花”。

门板戏除了原有的香火戏之外,还不断从徽剧、京剧等其他剧种中吸取唱腔、伴奏、服饰、剧目等养分,发展成为“江北戏”。从此,“淮剧”开始在江淮大地上生长。

文化名镇白居易与明清时期的白居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创作了许多文学名著,从而使白居易成为文化名镇。

据一些学者考证,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于1367年与妻儿、学生罗贯中隐居在白居场。当时他住处西边有一片占地十余亩的芦苇沼泽,盛产鱼虾。每到秋冬,野鸡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沼泽地里有一个土堆。施耐庵把它比作“水泊梁山”,他经常和罗贯中同乘一条船。

在施耐庵的精心指导下,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配以戏曲评论和轶事,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施耐庵在梁山泊中因触犯朱元璋而被捕,后病逝。罗贯中在白居易附近安葬尸体后,一边整理《水浒传》手稿,一边继续写《三国演义》。